书城社科小荷尖尖
4738800000011

第11章 家族超度——大化壮族超度亡灵的民族志研究罗彩娟(10)

道公坐在这些供品前,面向灵位坐下,他从自己的行李包中拿出一本经书,叫《化依科》,说是待会会用上,同时还拿出他的道具,头戴一顶帽子。当这一切准备好后,他就开始用壮话说唱经文了,还不时敲打道具,顿时气氛变得庄重肃穆起来。在他念经的过程中,他还烧了一张写有死者名字的纸条,他说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不让其他的鬼魂来抢要亲人送给该死者的祭品,因为这位死者刚去世没多久,是新来的鬼,容易被其他老鬼欺负。这些祭品有纸做的棉被、衣服等等。又念了不久,道公开始给亡灵冲凉,叫孝男准备一盆水,一条毛巾,一把梳子和一面镜子。道公做出给死者洗澡的样子,然后给亡灵换新衣服,第一件衣服必须是白色的。问其故,道公说,因为在阴间和阳间一样,一般洗完澡后穿衣服,第一件都是白色的,而不是黑色的。这样的解释有点牵强附会,也许道公自己也说不清楚,只知道别人都是这么做罢了。

这时,家人拿出早已为此准备好的一个用纸扎成的人。道公点燃一根蜡烛给这个纸人开光,然后给它吃饭喝酒,等它吃饱喝足后,就送它上路,说这个人是专门给死者挑行李,送死者到阴间的。“冷也去,饿也去”,不管有多么辛苦,它都要去,不能推脱,不能有意见,道公说几千年遗留下来,代代相传并继承下来,都是做这么一个纸人来为死者挑行李,其实,谁也不见它去。同时在行李上贴一张写有死者姓名的纸以作标记,像法院封家贴在门口一样,这样一来,坏鬼就抢不了死者的东西了。该死者刚去,是新来的鬼,以防被欺负。于是,只见这家的一位妇人把送给死者的衣服、家具等包装成一担,再用一根小木棍来当作扁担,并把其放在纸人的肩膀上,做挑担状,这位妇人就这样把这担东西拿到家门外。过后要把它烧掉。

在第三年烧掉死者的灵位之前,即死者去世的头三年里,家人每次进餐都要盛一碗饭放在桌上,并把菜和肉夹到这碗饭里,还放有一双筷子,有酒的则多放一杯酒,以及在桌子旁摆放一张空凳子。他们说这是给死去的亲属准备的,让他(她)和家人一起吃,而且家人吃饱后,孝子再吃这碗给死者的饭和菜。这么做是为了表达他们对死者的怀念,显示他们的孝心。当给该死者做完三次(三年)的鬼节后,以后就不用理会这个死去的亲人了。不用在生人吃饭时再给他盛一碗同吃了,也不用像现在这样烧衣服给他了。只是如果家中再有新的死者,再做鬼节时,要是还记得他的名字的话,就可以顺便烧衣服给他。道公说:“如果每年都给死者的话,他习惯了,就年年都想要,若哪一年不给了,鬼会回到家中破坏生者的平安生活,家里养猪、养鸡等就会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道公还会算命、看风水。当地人也常常会找他们给自己和家人算命,或请他们来看坟墓、房子的风水。一位懂算命和看风水的道公说:有的道公也在地理方面有专长,跟专业的地理先生不相上下。其实地理或者叫风水,不像有些人讲的迷信,而是一种科学。地理选址实际是根据山脉走向、阳光充足度、气候、风向、水流方向等因素来判断的,因此是有科学依据的。

有些地方道公看过之后认为是风水宝地,如果这个道公在地理方面修行很好,认定准确,一般都是说得对的。我以前也参加做过道公,也帮别人选过地址。有的地方我认为死者葬下去之后不会腐烂,是个宝地,结果证明就是宝地。那个人因为不相信我,在母亲下葬后十年,又去掘坟验证,结果尸体完好无损、肌肤红润,他这才相信我,但是由于他掘了坟墓,破坏了风水,他就不能在用这块宝地了,只能把母亲移走另葬。地理公选址,所谓的好地不是瞎说的,而是根据各种自然因素综合判断的,所以应当是一种科学。

我们这里流行二次葬,就是死者在土葬三年以后,尸体腐烂后,就开棺捡骨头,把骨头擦干净,又或烘干后装入坛子里,然后再选址安葬。二次葬的地方是否好,道公或地理公一般都能看出来。他们通过观看地形,山脉走势或墓表情况,可以断定埋在地下的坛子是否完好,甚至里面是否进了蛇、鼠,或坛盖破裂,草根伸进去等等。而且这种断定都是非常准确的,别人不信不行,如果迷信也达到这种水平,也算得上是科学了,值得研究。

道公或地理公根据风水学,断定哪个地方不好,不适合安葬,那个地方就可能有问题,安葬在那个地方也容易出事。厉害的地理先生,如果断定哪个坟址不好,会影响到家人,他会告诉这家人,并告诉他们会发生什么事。如果不信,以后这家人就真的会碰到这些事情,最后不得不迁坟,选好址后,家中奇怪的事情自然就消除了。这好像有点迷信色彩,但确有其事,而且为数很多,所以,很多地理先生很受欢迎,也是人们为求平安的心理要求和现实需要。

还有算命的,道公一般都会算命,水平不一。水平高的能知道你在家中的排行、兄弟姐妹的人数性别、你父母的身世、婚姻、身体状况等,当然算出你个人的命运、婚姻、财运、健康状况等更不在话下了。其实算命是有一套固定的推算公式的,依据个人的生辰八字来推算,应该说是科学。我会算命的,我可以说,我给人算的不能说百分之百准确,估计也差不多是百分之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村民的生活中,道公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并不像王铭铭所说的那样,“道士与社区的关系是交换性的”“他们的角色颇似民间剧场的表演者,他们的仪式正如民间神诞上表演的戏剧一样,是社区献祭给神的礼品。”对于定皇屯来说,发生在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大事”,更是少不了道公的参与,正如一位道公所说的那样,“道,在农村影响相当大,基本上所有的活动都须由道公帮助解决,如人的出生、取名、生病、高升、死亡、安葬、建房、择日等等道公都可以解决。几乎从人出生到辞世的许多重要事项都需要道公来把脉。道公的真正功夫在于保佑人的平安,而不是治丧,现在道公以治丧为主,是道公的一种沦落。”所以说,道公和师公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导者,他们扮演着主要的角色,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依靠,道公似乎比村干部更受群众的尊敬和欢迎。

四、认同与归属:家族超度的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家族有明确的族长、严格的族规、规范的族谱、威严的族庙或祠堂、固定的资产等,这些都构成了传统家族组织的要素。然而现阶段的家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和不同。吕红平概括出当代家族与传统家族有以下四点区别:(1)当代家族并不符合原来意义上的家族概念,不具备传统家族的五要素(即族长、族规、宗谱、宗祠、族田)。(2)当代家族关系比较松散,家族内成员间的经济联系一般也都比较注重互惠互利原则,它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传统家族成员间的关系较为密切。(3)当代家族更多的是种心理上的趋同感,而且没有较为完整的组织系统。(4)当代家族尽管有复活趋势,但从国家法律上说是绝对禁止的,从行政管理体系来说也是排斥它的,因而,它只能以隐蔽的形式活动。如今的定皇屯也不例外,该屯作为家族标志的五要素几乎都不再存在。他们没有族长、族规、族田,只是现在才开始有编写族谱的欲望。如果按这些标准来界定的话,定皇屯可以说是不够格的。但是正如吕红平所概括的那样,当代的家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已不能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家族。

“研究汉人家族的学者容易产生两种解释上的倾向:一种是把家族看成是以血缘为中心的、具有现实社会经济功能的封闭体系;另一种是把家族看成是家庭之上的‘虚体’,或纯粹的意识形态和认同感。”对于定皇屯来说,家族既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又是一个“象征的社区”,但它更明显的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只有当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祭祀、丧礼、经济互助等活动的时候,家族的认同才得到再次强化,而在日常生活中,家族的概念是模糊的。“许多民俗活动如婚礼、丧礼,许多宗教活动如祭祖、扫墓、祭天、祭守护神等等,多以家族为单位进行,有些社会活动如宗族的议事,族内纠纷的裁决,也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因而每次这类活动都成为参与者血缘关系的再次确认,成为族人身份的再度认同。”定皇屯的韦氏家族通过家族超度这一仪式来促使家族成员身份的认同,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的确认。在超度过程中,道公必须逐个从长辈开始念出该家族所有已去世祖宗的名字(必须是36岁以上去世的祖先)。过去,稍有文化的家庭都会有一本家谱,但大多数穷困人家由于不识字,就没有这样的家谱,只能靠口耳代代相传这些祖先的名字。道公就根据丧家所提供的名字来念,丧家能记住多少就念多少个祖先的名字。在这个念家谱的过程中,活着的人对这些祖先的认同更加强烈,从而产生了对该家族的认同和归属感。此外,在家族超度这样的仪式中,每个成员都不是局外人,那几个亡灵都和自己有着或亲或疏的血缘关系,从而在这个悲壮的仪式中,成员对家族的归属感更加强烈。成员们一起操办这样的活动,相互间的联系和沟通在所难免,因此加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纽带关系。而“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此外,每年的清明节当地的韦氏家族都会一起去为他们共同的祖先扫墓,扫墓的费用从成员中集资。由于家族的坟墓较多,一共有三十多个,但很多坟墓他们都分不清是哪个祖先的,不过他们说世代传下来他们知道是这个家族的坟墓。而且所在的地方不同,有的距离很远,有的在山上、在岩洞中,而且在不同的山坡,所以他们一般都是分批去扫墓的,即几个人一群负责哪些坟墓。然而在给共同的始祖韦显净扫墓时,尽管是在一个陡峭的山坡上,他们还是一起去、一起缅怀祖先,再一次确认了族人的血缘关系,这种确认是每年一度的。在家族祭祀仪式中,祖先既是祭祀的对象,也是家族聚落认同的象征。作为没有族谱、没有祠堂,也没有共同的族产的家族来说,通过这种祭祖活动来确认血缘关系和强化人们对于家族的认同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区别于传统时期的家族,现代的家族虽然失去了它在传统时期所具有的经济功能,但是,由于家族精英对家族传统的重建,通过仪式以及象征的再造,使家族的一体性再一次得到了确认。”正是由于这种一次次的强化认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若遇到困难,首先求助的对象也是同一个家族内的成员,也就是血亲亲戚。因此,对于活着的人,家族成为人们精神上的归宿。那么,对于死去的人呢?他们的灵魂又归何处?

在家族超度中,道公说得最多的是:“超度此亡灵,往生神仙界。”即把亡灵超度上天堂。当地人认为只有上了天堂才能和已成神的祖先在一起,亡灵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受族人尊敬,并得到族人祭祀的祖先。只有这样,死去的亡灵才不至于在另一个世界里抬不起头,丢族人的脸。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经过家族超度,才使这个家族能够和别的家族平起平坐,是家族势力的体现。

(第六部)分结论与思考

一、家族超度的实质

如上文所述,家族超度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信仰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但这只是解释为什么可以把同一家族的死者放在一起超度,为什么可以在死后多年才超度以及为什么男女亡灵可以一起超度。至于给亲人超度(不分单个超度或家族超度)的最根本的动机是什么呢?通过调查,笔者认为那就是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当地社区自古以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把是否孝顺父母看成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把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看做一个人最大的美德。在父母生前为父母行孝,固然重要。那么父母死后,“孝”是否也一起跟随父母被埋葬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恰恰相反,当地壮族把给死去的父母办超度仪式看成最重要的孝行。如果没有给父母超度,即使在父母生前自己是多么孝顺,这时都会被村上人议论为不孝之子,从而背上沉重的道德舆论包袱。因此,给死去的亲人尤其是父母超度,是孝顺父母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给父母超度最大的动机就是“孝”的观念。同时在超度过程中,我们随处可见对“孝”德的极力褒扬和教育,如师公唱“二十四行孝”,儿女背幡以报答父母之恩,死者未出嫁的女性晚辈及儿、孙媳妇穿上帐篷形的丧服背父母上路等等,处处可见对“孝顺父母”的强调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