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四大家族发家秘笈
4660800000002

第2章 蒋氏天下(1)

位列中国现代史上“四大家族”之首的蒋介石,是权谋统驭精到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本篇展现了蒋介石老道的权谋和高明的政治手腕。他让所有的名宿政敌都退避三舍。他不仅延续了孔宋两大家族的兴盛.而且打造了“蒋家天下陈家党”的大荣圈,与此同时还重演了最令人忌讳也最令人嫉妒的“蒋二世”。

蒋介石(1887~1975),浙江奉化县溪口镇人,起名蒋国泰,乳名瑞元,官名中正,字介石。蒋介石自追随孙中山后,是从创建黄埔军校并任校长后开始发迹,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革命军总监、中央党部组织部长、国民军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连任四届“总统”,1975年4月5日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

择主有道精通权谋

以《易经》语“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为名号的历史人物蒋介石,从一个投身革命事业的普通国民党党员至仅次于汪精卫的国民党第二号人物,其主要原因是他择主有道。在失去靠山时他再次选择了最大的政治靠山,并在以后的日子里,运用权术,把自己装扮成为孙中山的最忠诚的信徒。其所以能够得以成其事,端赖他能够察势睹时的权谋。

择主而仕待价而沽

【引语】蒋介石正有心奔赴广州去投孙中山,但转念一想。就这么两手空空地去见大元帅,未必能谋个什么好差事。自己与孙中山的关系不深,如被孙中山认为是为官而来,只能是什么官也得不到。如想当官,只能表现出自己无意为官,历史上有很多隐士,他们标榜自己清高不是为了隐藏自己,而是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价,争取更高的地位。蒋介石决心效仿隐士,先吊吊孙中山的胃口。

【事例】陈其美死后,蒋介石顿时失去靠山,也失去了进入高层领导的机会,但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他想凭借孙中山的关系,图谋东山再起。但蒋与孙中山的关系很浅,孙中山对蒋介石虽然印象不坏,但对其能力还是抱疑虑态度的,由于种种原因,蒋介石在孙中山心中的地位不高,根本不可能托之以大事。

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军政府、举起护法运动的大旗时,蒋介石正有心奔赴广州去投孙中山,但转念一想,就这么两手空空地去见大元帅,未必能谋个什么好差事。自己与孙中山的关系不深,如被孙中山认为是为官而来,只能是什么官也得不到。如想当官,只能表现出自己无意为官,历史上有很多隐士,他们标榜自己清高不是为了隐藏自己,而是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价,争取更高的地位。蒋介石决心效仿隐士,先吊吊孙中山的胃口。

那么拿什么来做晋见孙中山大元帅的见面礼呢?

1917年9月20日,蒋介石写了一份《对北军作战计划》。1917年10月1日,蒋介石又写了一份《滇粤两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

这两份计划书寄出后,蒋介石就开始了苦苦的等待。孙中山在阅读了蒋介石先后奉上的两份军事计划书之后,对蒋在计划书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有所了解。孙中山于11月1日正式任命蒋介石为大元帅府参军。但参军一职位高权小,看别人脸色行事。蒋介石一直看不上这种可有可无、有虚名无实权的职位,他宁愿不做事.也不愿意要这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就以各种借口不应孙中山之召,这一手腕果然奏效,在追随孙中山革命的人中,很多是以紧跟孙中山为做官之终南捷径的,现在居然有人不愿意做官,当然使孙中山刮目相看。

由于孙中山身边缺乏军事人才,就再三邀请蒋介石。1918年3月5日,蒋介石来到了广州,孙中山立即委派他赶到汕头,担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的作战科主任(授上校军衔)。这次的“作战科主任”算是“实授”之职,所以蒋介石欣然领命。

但是,粤军内部的派系之争十分严重。他以一个外省人的身份而统率粤军的一个支队,已经觉得困难,又夹在陈炯明、邓控和许崇智这三大派系之间,更感到左右为难,进退失据。

为表示不愿意与粤军同流合污。他于1919年6月离开了粤军,跑到厦门的鼓浪屿闲居起来。可蒋介石貌似闲居,却时刻关注政治变化,不断地给孙中山写信,提出对时局的看法。但孙中山如果真的要他做事,他又表示不愿意与别人共事,只愿意侍奉中山先生。

1919年10月3日蒋介石赶到上海,面见孙中山,详细陈述了自己辞去职务的理由,进而表示要到欧美去留学。

当时孙中山被迫离开广东回上海.身边正需要一大批忠于革命又忠实于他本人的得力干将。因此,他当即表示不同意蒋介石长期离开中国.而是希望蒋介石留下来,帮助他工作。

孙中山一表示挽留,蒋介石立即放弃赴欧美留学的打算,就此留居上海,读书自进,时刻准备为革命领袖孙中山效力。

1920年3月,粤军征讨广东,十分需要一个懂军事的人才策划,孙中山亲自急电蒋介石,要其出任粤军第二军前敌总指挥。蒋介石这才走马上任。

【点评】蒋介石不轻易应招,但他又不能直接跟孙中山说明,只以拖字解决,坐等孙中山给自己更大的好处。蒋介石的这一种策略,自恃有孙中山的信任,对自己的职务太低不好直说,故只好以辞职和脱离前线来以退为进,要挟孙中山,果然取得了效果。因为时当用人之际,孙中山也觉得蒋介石是个人才,而蒋介石也心知肚明,所以,就在蒋介石的假意推脱之中,他的影响和身价直线上升,后来居然执掌粤军第二军的军权。

凡事都留一手,这一原则向来是生存和人生制胜的不二法门,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更是如此。

【运用】“鸟择木而栖。人择主而仕”。选择上级就是选择命运。俗话说:“臣随主贵。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是这个道理。

李斯是一位智慧超群。谋略深远的智者。当然知道这个道理。择强而仕的思想在他年青时就已经形成了。李斯青年时曾为郡中小吏。主管乡文书事宜。常常在厕所中见到老鼠辛辛苦苦地觅食,但得到的仍是污秽不堪的可怜的一点点食物。.饥寒交迫,且又常受人、狗的惊扰,惶惶不可终日。再看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人囤积的粮食,住的是“高楼大厦”,而且没有人、狗的惊扰,饱食终日,无忧无虑。他由此得出结论:人或贤达富贵或贫贱不屑。如同老鼠一样,关键在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啊!由此。他产生了择地而处、择主而仕的思想,这对他一生的取向。可谓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思想指导行动。李斯当即便投到当时大学者荀卿门下,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他看到楚王胸无大志,不足与之为谋;又看到六国相继日渐衰弱。无从建立号令天下之奇功。只有秦国,经历了秦孝公以来的六世,特别是秦昭王以后,已经奠定了雄踞于七国之首,可对诸侯国颐指气使,发号施令的政治、军事、经济基础。可望代替已名存实亡的周室而一统天下。

于是,李斯对荀卿说:“我听说,得到了时机不得怠惰,而应及时把握住。当今各诸侯倾力相争,游说者参与政事。而秦王想吞并诸侯,一统天下,成就帝王大业。这是智谋之士奔走效力、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不思有所作为,改变这种境遇的人,与禽兽无异。人的耻辱莫大于卑贱,悲哀莫甚于穷困。永久地处于卑贱的地位、困苦的境地,却表示愤世嫉俗、厌恶功利,自托于无为。这决不是士人的真实思想。所以,我将西行入秦,去为秦王出谋划策,建功立业。”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斯择强而仕的深谋远虑,其智慧明显高于同时代众多的学者智士,特别是与同窗韩非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他不加粉饰、伪装。公开阐明自己奋力进取、追求功利的志向,又是他区别于绝大多数巧于伪饰、以退求进的士人之处。

但李斯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卒”,如何才能踏进自己的事业之门呢?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初创事业,就必须有靠山。投身权贵、搭己之梯,是李斯开创事业的第一步。

公元前247年,李斯满怀壮志,西入咸阳。这年正值秦庄襄王病死,秦王政继位。李斯作为异国平民,想钻进统治阶级的核心中去参与政事,谈何容易。于是他又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最后选定了以投吕不韦门下为仕途的第一步阶梯。

公元前250年,吕不韦当上了秦国的丞相。被封为文信侯。

吕不韦在当时可谓是一位呼风唤雨、能“指鹿为马”的权贵。投其门下。受其青睐,日后自然会飞黄腾达。

李斯投到吕不韦门下。一门心思讨得吕不韦的赏识和信任。他一直勤勉谨慎,殚精竭虑,终于受到吕的青睐,被任为郎,从此参与政事、涉足于政治核心的大门为他敞开了。

蒋介石也是像李斯那样,靠“择强而仕”,才开创其枭雄人生的第一步。最初。蒋介石投身于上海“闻人”大亨黄金荣门下,拜其为“老头子”,在上海滩上受到黄金荣势力的庇护与资助。最后才得以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到日本后。他又利用政治联姻的方式。取得了孙中山的赏识与信任,跟随孙中山南征北战,并逐渐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地位。

受命于危难之时奋勇于粮绝之际

【引语】蒋介石“受命于危难之时”,当他接到十万火急的电报后,马上决定前去救援。他知道,现在孙中山处于危急时候,是最能表现自己的时机。

【事例】1921年,蒋介石又因为受到粤军的排挤,加之孙中山当时最信任的是陈炯明,对他仍有不信任的态度,于是只好再次引退闲居上海。

1922年5月6日,孙中山在广东韶关誓师北伐,陈炯明指使叶举率50余营回广州,6月16日,陈炯明发动兵变。孙中山逃出了敌军的包围圈,到达停泊于黄埔附近的永丰炮舰避难。

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十分痛苦,他历次革命,遭到失败很多,而陈炯明是他一手提拔上来,其军队都是依靠孙中山才发展起来,现在居然置他于死地。登上永丰炮舰后,孙中山方才发现周边竟没有懂军事的,平时跟随左右的人也不知道哪里去了。所谓患难见真情,当此危难之际,他又想起了蒋介石,就在6月18日给蒋介石发了一封电报:“粤局危急,军事无人负责;事紧急,盼速来。”

这正应了古话:蒋介石“受命于危难之时”,当他接到十万火急的电报后,马上决定前去救援。他知道,现在孙中山处于危急时候,是最能表现自己的时机,深感这个时候前去救孙中山,与孙中山的关系就能更进一步。

蒋介石由上海启行,个人冒了很大的险,到达黄埔,追随孙中山于永丰舰上。孙中山和他的亲信随从者在该炮舰上忍受了56天等于禁闭的痛苦,而期待外来的援助。

蒋介石登上永丰舰后。孙中山当即授以海上指挥的全权。在其后的42个日日夜夜里,蒋介石的表现异常积极,他既要随时指挥作战,又能时常深入到士兵们当中鼓舞士气。舰上食品短缺时,蒋介石还自告奋勇亲自上岸采购所需食品。

蒋介石在孙中山蒙难后能及时赶到孙中山的身边,陪伴他渡过这一难关,着实令孙中山感动了好一阵子。10月18日,孙中山正式任命蒋介石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并在此后给蒋的亲笔信中再一次强调他在自己的心目中的地位:“兄能代我在军中多待一日.则我之信用可加多一日。”不久便决定将黄埔军校校长这一职务交给蒋介石。

【点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蒋介石舍身救主,临危不惧,排除万难,终于转危为安。孙中山与蒋共度患难,备受感动,最后将黄埔军校校长一职交与蒋。而这正是蒋介石发家的政治资本。在以后的岁月中,蒋介石多次谈到孙中山蒙难之事,以此炫耀他的勇敢和忠心。

【运用】历史上救主的事例很多,如春秋时莒国的柱厉叔为莒敖公的大臣。柱厉叔发现莒敖公并不怎么信任自己,于是便知趣地辞官而去,闲居在海边,夏天拾菱芡充饥。冬天拣橡实裹腹,凑合过日子,维持生活。突然有一天,消息传来说莒敖公被敌人围困,处于危难之中快要死了。

柱厉叔立即向友人告别,去莒敖公处与其同死。柱厉叔的知己劝他说:“当初,因为莒敖公不信任你,你才离开他,现在你又回去与他同死,这岂不是对你信任和不信任都没区别了嘛!”

“不然!”柱厉叔坚定地反驳说:“以前。因为他不信任我,我才离开他。

现在,他有难。若我不去,这恰恰证明他当初不信任我是对的。我就是在这个时刻去与他共患难,用这种行动做给后世不能识别忠臣的君主看。

让他们内疚、自责。这样。后世的忠臣就不会像我一样被误解。忠臣不被君所误解。则君王的地位就会永远稳固了!”

而蒋介石的心理比较复杂。也比较现代。他并没有做给谁看的意思,而是一种义不容辞。凡事有了义这东西。当能早成正果。因为今天所做的事,是后来意料不到的事。但后来的事业上的成功。都离不开先前一番作为、一番创造。

左右逢源步步抬升

【引语】应该说蒋介石的演讲才能是很高的,他每次给黄埔军校学生讲演,都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十分蛊惑人心。不仅一般刚进军校的学生受到他的迷惑,就连当时的国民党左派廖仲恺等人也是对他称赞有加。

【事例】1924年,蒋介石应孙中山之邀到广州创办黄埔军校。有着高度政治敏感性的蒋介石,虽然对共产党人的理想,有着天然的反感,但他知道必须将这种情感隐藏起来,尽量伪装进步,只有这样,他才能受到学生的爱戴。

1925年4月9日,蒋介石在第一次东征结束后,回到黄埔军校对入伍生的第三次训话,表示出大力赞同共产主义,主张要学习苏联。又称赞俄国共产党,认为纪律严明,值得国民党效法。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深得人心,群众运动蓬勃发展,当时蒋介石认为这两个口号,可以为其争取大量的支持者,于是就以一个反帝反封建的“勇士”出现,大喊“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口号。

应该说蒋介石的演讲才能是很高的,他每次给黄埔军校学生讲演,都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十分蛊惑人心。不仅一般刚进军校的学生受到他的迷惑,就连当时的国民党左派廖仲恺等人也是对他称赞有加。

蒋介石多次在演讲中,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赞颂不已,迷惑了很多人,当时共产党的总书记陈独秀就对蒋介石称颂很多。

1925年12月,陈独秀发表文章,将蒋介石这个真正的反共反人民分子列入了国民党左派领袖的队伍,而且把蒋介石看成仅仅次于汪精卫的第二号人物。

不仅仅陈独秀对蒋介石看走了眼。连苏联顾问也称赞蒋介石“在政治上是个左派,并正往左发展”。蒋介石伪左派,骗得了人们的信任,其影响很大,但国民党右派又是如何看的呢?

国民党右派对蒋介石的左倾言论是不满的,但他们与蒋介石的私交很好,蒋介石在私下里依靠张静江等人与右派联系.制造了蒋介石不得已而为之的印象,逐渐使右派也将希望寄托在蒋介石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