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是长久的存在,光明是创造性毁灭。两者相对而言,黑暗是永恒的寂静,在酝酿能量闪烁一刻。黑暗是光明的前奏,是必然经历的过程,同时黑暗是光明的终结。光明自诞生开始即意味着有一刻消失,但正是这相对短暂的光亮使得周边事物呈现出自身形态。当一切处于混沌之中,代表含糊不清。似乎在酝酿什么,但未来并非清楚明确。混沌当中存在趋势,孕育着多种可能。但其中必然会有一种或几个主要力量逐渐强盛,最终形成主流方向,造就混沌初开时开天辟地的效果。从那一刻开始整体结构性框架诞生,一切变得有序进行。最初形态只是微小的趋势方向,但是在周边没有强势力量影响的情况下其会逐渐发展壮大。时间性给我们一个可以进行观察的过程,无论其是线性发展还是循环演进。光明的终结不仅意味黑暗再次降临,同时还代表一切回归原始状态,光明将会再次重生。
稳定状态的持续时间相对有限,其中蕴含趋势与方向,而只有变化是不变的永恒。在此就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其一线性过程、其二区域空间。线性过程是一个简单易懂的概念。线性代表推导,过程代表阶段性变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呈现一个过程性的变化,在时间单向性的前提条件下逐步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变化意味着开始与结束。“开始、过程、结束”是逻辑结构中的概念。作为我们分析事物的工具,逻辑结构包含许多简单的概念,例如“原因、结果”“先后顺序”等等。我们运用这些简单的概念来进行逻辑性推导,对事物逐步展开分析。在推导的过程中从原因到结果为一个推导步骤,随后是周而复始的延续。上一步的结果作为原因,继续进行推导来得出下一步的结果。如此一步一步的推导直到完成一个更大范围内的过程推导。在线性过程的分析中产生两个概念:横向为范围、纵向为级别。两者合在一起构成立体空间的概念。
区域空间是一个包含平面范围与立体空间的概念。在区域空间当中其实光明只是其中的一点,同时当我们近距离观察的时候会发现光明是有范围与边界。越是接近光明的核心,能量越强;距离光明越遥远,代表接收到的能量越少。观察事物的位置不同,产生的视角不同,因此我们看到景象也会有较大的差别。距离越远,可以观察的范围越大,越是具有宏观视野,但细节越难了解。距离越近,可以观察的范围越小,而细节信息越丰富。人类对信息的分析总结,将逐步形成我们的特有视角来看待星空,并完善我们对事物在逻辑结构层面的认知。信息分析总结需要相应的工具,例如抽象的文字数字、平面图形、三维立体投影等等。工具的不断发展完善,将提供给我们的信息量更多。在区域空间的概念当中不仅包含三维立体,同时还存在许多我们可以研究的地方。
例如时间性循环是否存在?关于时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以我们现有对世界与宇宙的认知,可以看到的维度有四种:宽度、高度、长度、时间。其中时间属性提供给我们过程的概念与线性推导的可能。但是在我们目前的认知水平下,时间呈单向性的特征。我们可以将一段时间缩短、加速以此来观察事物的变化趋势。那么未来我们也许有一天不仅能够延长人类本身的生命周期,同时还可以在一个时间范围内任意穿梭。时间循环的概念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如果我们对三维事物能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其中加入时间性。为了更清楚的表述时间循环的概念,我们将一个范围区间此时此刻的情况作为一个点,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其想象成许多点在连续出现,这样即构成一条时间线。我们将其中的一段时间线截取出来,在这段有开始有结束的时间线当中,我们可以在其中任意穿梭。只要我们具备技术能力,这些思想就不会是科学幻想或天方夜谭。当我们在一段时间线内来观察世界,其中有时间概念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时间旅行、时空穿梭,只是站在一段时间线内的某个时间点位来表述的概念。当我们将一段时间线赋予时间与空间的理念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将其缩小成为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对其中的任何点位进行各种角度的观察。一段时间线,也可以称其为一段时间流。因为时间像流水般一刻不停。
关于时间的构成,实际上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但我们可以将基本时间单位固定,时间范围如小时、天、星期、月、年等等会因为星球的运转周期不同而导致时间周期有所差别。用我们传统的说法,即“天上一日,地上千年”。时间可以根据周期与速率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环境差异。在不同时间周期当中首先是生物的寿命长度存在差异。在长时间周期当中的短寿命生物也许比短时间周期当中的长寿命生物的生命时间要长很多。时间速率是另一个因素,即整体环境运行速度。如果我们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基数来进行衡量,那么运行速度快意味着周期短,运行速度慢意味着周期长。时间只是已知的一种维度,用来衡量周边的世界。
而对于空间概念,则有一个有趣的问题:三维如果不是直线,那么就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如果没有可以参照的事物,只有一种环境就没有比较可言。因为在一种环境当中,此环境的基础参数就是衡量其中所有事物的标准。但是宇宙空间巨大,其中孕育许多不同规则的客观环境,而每一个环境的基础参数都会有些许差异。只有当我们采用一个全空间统一的基数为衡量标准,以此来测量所有不同生存环境的时候,我们才会对每一种环境及其孕育的生物进行全信息分类与鉴别。这属于系统化研究,是通过不断探索来扩展认知范围,通过持续发现新的事物并对其进行分类而逐渐形成系统性数据积累。系统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外在探索与概念扩展。我们可以通过扩展探索的范围来发现新的事物,然后对其进行详细记录,并根据其种种特征进行分类。外在探索模式是实际操作层面,需要大量的成本付出,包括时间、人员、物资、费用等等。同时外在探索可以有意识的探索某些领域或空间,但是我们一般无法预知自己将会发现何种事物,而只是在发现之后进行信息的提取、分析、归类。概念扩展恰恰相反,不仅不需要大量成本投入,并可以定向性的预测生物、事物的个性特征。我们甚至可以在概念扩展当中预计未来科技到达一定水平才能够发现的事物。
那么要怎么做到这一步呢?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对现有事物进行量化,建立数据模型。当我们完成这一步骤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完成了概念扩展的基础。因为概念扩展是对已知事物的某种延伸。当我们对一个数据模型进行概念扩展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更改其中的某些数值大小与范围来改变事物的性质、属性、外部特征。一些还没有被发现的生物,我们可以通过数据模型预见其特性。一些在现有物理条件下不存在的事物,我们也可以在数字世界里面提前看到。当人类有一天技术能力到达无所不能的层次的时候,我们将会根据自身喜好来创造生命形态。概念扩展给我们一个可以低成本扩充认知范围的方法,可以通过数据模型、电脑模拟效果而产生视觉认知。我们可以通过概念扩展建立完整的全信息系统,将所有事物通过数据、特性进行分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包含过去与未来。但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不同的空间孕育不同的生物,因此当另一个空间的生物通过某种途径进入我们世界的时候,如果其没有外在天敌,那么其将过度繁殖成长的结果将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我们所熟知的环境。
虽然外在丰富多彩的形态千变万化,但是内在构成的基本元素与逻辑结构都是简单、通用。逻辑结构不仅包括文字,同时也包含数字。量化是对所有事物进行测量的结果,数字化是更深入一个层次来观察隐藏在华丽外表之下的事实真相。通过数字测量,我们才可以对事物性质进行量化规范。因为任何属性都存在范围极限,而范围极限代表数量范围、数值上限与下限。
那么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内是否存在我们没有发现的维度?我们怎样理解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世界作为一个概念,通常是指我们已知的生活空间。从小范围开始,比如我们成长的社区、居住的城市、所属的国家。更大的范围包括星球、星系、星系集合、黑暗当中的未知区域。一个不一样的星系与星球,将造就千差万别的生存环境,孕育各类不同的生命形式。但其逻辑结构的概念都将十分近似,例如生命周期、开始与结束、运输工具、路径通道等等。也许文字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是对事物认知的逻辑结构的抽象性概念大都如此。外在物理化学环境构成客观现实,形成基础平台。当已知的三维空间概念加入时间性因素之后,形成单向流动性发展路径。这一切引出下一个问题:我们对世界了解多少?每当我们突破已知范围的时候,一些新的发现将颠覆我们所熟知的生活,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自身的生存环境。狭隘的视角被不断扩展,这需要人类具有创新与开发的思维系统,使我们自身的进化得以延续。
已知概念的边缘意味着探索未知空间。那里是混沌、新奇、恐惧与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