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初起,大白舰队环球耀武
几百年来,列强对海洋资源的掠夺从未停止过,而每个海上强权的崛起,都会伴随着一场惨烈的大海战。然而,在20世纪初,聪明的美国人却打破了这个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例,他们通过一次声势浩大的环球航行,确立了自己海上大国的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智库和决策者们客观地分析了那时的形势。当时,由于工业大国拥有了高速的大型蒸汽动力战列舰、邮船和客船,使得大规模地跨洋作战成为可能。美国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英国、德国和日本这样的海军强国。其中,最严重的威胁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帝国很快实现武器现代化,并萌发军国主义思想,实力打破了远东军事力量平衡。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迫切需要建立一支能够跨洋作战的“大海军”。在美西战争中曾经担任海军次长的西奥多·罗斯福担当起了这一重任。
公元1901年年底,总统威廉·麦金莱遭暗杀身亡,按照美国法律,由当时担任副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接任总统。在就职演说中罗斯福高呼:“美国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个事实促使我们跟世界其他国家交往时,一切作为必须同美利坚这个伟大民族相称……”
上任后,罗斯福给国会的第一份国情咨文就强调:“在美利坚合众国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建立并保持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一种是自甘落后,居于人下。这不只是在政治和贸易上如此,在全部国际事务中都是这样。”
罗斯福的讲话立刻引起民众的积极响应,全国上下立刻大刀阔斧地去实施他们的“大海军”计划。这期间,只要是关于海军的事情,无论大小,罗斯福都热心参与,甚至连海军为军官举行葬礼这类的事情,他也亲自过问。
在罗斯福的坚持和积极努力下,1907年,美国海军建造了20艘战列舰。并改变以前把海军分成6个分舰队做法,而是将海军集中起来编成两支大舰队。其具体做法是:撤销欧洲和南太平洋两个分舰队,将北大西洋舰队扩充为大西洋舰队。将亚洲分舰队的战列舰归属大西洋舰队,原来的亚洲分舰队改称太平洋舰队,主要配备各种类型的巡洋舰。至1907年年末,这两支战斗舰队改建成功了,大西洋舰队由16艘列战舰组成,太平洋舰队由16艘巡洋舰组成。与此同时,在亚洲还维持了一支小规模的舰队,用来在中国河运中执行各种任务。就实力来讲,此时的美国海军排于英国海军和德国海军之后,进入前三名,为后来组建威武雄壮的“大白舰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美国海军实力猛增的同时,日本在同沙俄的战争中大获全胜,企图乘胜攻占中国东北和俄国的库页岛,进一步扩大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日本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严重威胁了美国的利益。于是美国便急忙从中作梗,使日本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日本便迁怒于美国。此时,美国海军主力大多集中于大西洋,在亚洲的舰队力量很薄弱,根本无法同日本分庭抗礼,于是一向高傲无畏的罗斯福也只得采取退让政策,以避免在亚洲同日本公开发生冲突。
然而,随着日美两国在太平洋上对峙局面的形成,双方的敌对情绪愈来愈严重。1906年,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教育委员会对日本侨民小学生进行隔离式教育,引起日本民众强烈的反美情绪。罗斯福见两国间的矛盾白热化,立刻亲自说服旧金山教育委员会撤消了上述排日政策,情势才得以缓和下来。这次事件后,日本在所有军事训练中都把美国作为假想敌。
面对日本的挑衅,罗斯福一直为能否开战的问题所困扰。如果贸然打击日本,自己费尽心力打造的海军会不会重蹈俄国舰队的覆辙——在日俄战争中惨遭日本全歼?怎样才能找到一个两全的办法,既向嚣张的日本人彰显自己的实力,又能避免战争呢?思来想去,罗斯福最后作出决定:派出一支威武庞大的舰队全球航行,向日本及其他海上强国炫耀一下美国海军的强大实力。
一年之后,罗斯福久经磨砺的战刀到了该试一试刀锋的时候了。
随即,宝刀出鞘了。一支由7艘小型雷击舰(驱逐舰的前身)和16艘精锐战列舰组成、官兵达1.4万人的大规模舰队出现在美国东海岸。为了让整个舰队更为引人注目,罗斯福下令所有舰船全部漆成华丽的、充满喜庆意味且标志着和平意愿的白色,人们因而称其为“大白舰队”。
1907年12月16日这天,在汉普敦锚地,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声令下,“大白舰队”开始进行环球航行。16艘战列舰像16只海上巨兽,在海军少将埃文斯的指挥下出航了。
在冬天的阳光下,切萨匹克湾中16艘银光闪闪、威武雄壮的战舰依次驶过罗斯福总统乘坐的“五月花”号汽艇,各战舰礼炮齐鸣,国歌高奏,舰上威风凛凛的仪仗队员列队向总统敬礼,场面非常壮观。看着眼前这支自己呕心沥血打造的庞大舰队,罗斯福一边挥舞着礼帽向官兵致意,一边激动地对站在身边的舰队指挥官埃文斯少将说:“你以前见到过这样强大的舰队吗?想到过有这样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由于那时巴拿马运河还没有开通,“大白舰队”浩浩荡荡地沿着大西洋一路南下,先后访问了巴西和阿根廷,随后穿过麦哲伦海峡北上,途经智利、秘鲁、墨西哥,最后来到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市。在旧金山休整了两个月后,“大白舰队”又出发了。先后参访了新西兰、澳大利亚及菲律宾。到了1908年10月18日这一天,经过将近1年的长途跋涉,“大白舰队”终于抵达了这次旅行中最重要的一站:日本著名军港——横滨。
日本高层对“大白舰队”的造访采取了“先静静观察、再下定论”的态度。早在“大白舰队”停泊美国西海岸港口旧金山时,日本政府就指示驻美领事馆动员了千余名在旧金山的日本留学生夹道欢迎,用英语高唱美利坚国歌,以示友好。当时,日本驻美官员还邀请“大白舰队”官兵访问横滨市,以进一步摸清美国人的底细。当“大白舰队”真的来到横滨时,很多日本人都被美国海军的庞大阵容震撼了。日本政府开始认真对待大洋彼岸这个对手了。“大白舰队”的官兵“不仅受到天皇和政府高官,而且受到全部日本国民”最友好的欢迎,欢迎活动持续了整整一星期之久。在欢庆的氛围中,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甚至允许到访的美军军官将他举起并抛向空中。
事实上,日本并非真的“欢迎”竞争对手来自己家做客,而是在感受到美国海军的强大压力后,无奈之下作出的姿态。同舰队没来之前日本一致“排美”的舆论相反,一名日本外交官对媒体表示:“美国舰队的环球航行并未引起日本的不快和担忧,这是对和平的一种承诺。”日本高层还一改之前的蛮横姿态,同意在太平洋上维持现状,尊重美国政府的“门户开放”政策。为此,罗斯福得意扬扬地宣告,本次环球之行作为外交上的“大棒”政策,是他“对世界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
离开日本后,“大白舰队”途经中国、斯里兰卡(当时称锡兰)等地,跨越红海,穿过苏伊士运河抵达地中海,在那里做了短暂的休整。“大白舰队”雄壮的气势令地中海沿岸国家,尤其是老牌海军强国意大利和法兰西震惊不已,甚至连海上力量最强的大不列颠看到缓缓驶近的“大白舰队”时,也被这种壮观的场面震撼了。当时,英国海军大臣兰斯多恩就不无担忧地说:“英国人必须明白……如果美国人选择这样的道路,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建立起一支海军,先是向我们的海军看齐,然后再超越我们。”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不幸言中了。
不久之后,“大白舰队”横跨大西洋,经过加勒比海后返航,在1909年2月22日回到本国的汉普敦海军基地。“大白舰队”进行的这次空前的环球航行,不仅为罗斯福政府带来了荣耀,而且也使美国自此树立起了海上大国的地位。本次航行历经14个月、航程46000海里、跨越三大洋的傲人记录,一方面让世界各国领略和承认了美国的强大实力,另一方面验证了美国舰队跨洋作战的能力,从而极大地威慑了当时的海洋霸主英国人和气焰嚣张的日本人。
这是美国海军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成长起来的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海上力量。在“大白舰队”的航行过程中,战舰经受了狂风巨浪的考验,成功地实施了海上连续补给,明确彰显了美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
在舰队回国后,那夺目的白色已被海风涂成了深灰色,但“大白舰队”的强大阵容却深深地刻画在列强的脑海中,不容他们小觑。
“大白舰队”全球旅行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美国发展海军力量的斗志。在决心成为新一代大洋霸主目标的激励下,美国又一次实施了大规模的造舰计划,先后造出8艘标准排水量在2万吨以上的巨型战列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海军实力更是迅速增长,令英国也只得放弃了长期以来的海上霸主地位。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日、意五国在华盛顿签署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根据这项条约,美国不仅在战舰吨位上远远抛开了日本,而且获得了与英国不相上下的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美国海军再次发力,一举击败了日本舰队,为美日海洋争霸画上了休止符,登上了全球海洋霸主的宝座。
大西洋上的远征:
“大棒”挥舞三千里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继任者威廉·塔夫脱继承了罗斯福的海军政策,被人们称为“罗斯福之后的罗斯福政策”。仍然实行“巨舰大炮”主义,加紧建造大型战列舰。
几年之后,罗斯福的“大棒”已被铸造的更加庞大、更加结实,是该试一下威力的时候了。
机会来临了。公元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借故向塞尔维亚共和国宣战,空前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人类历史上爆发了。战争席卷了整个地球。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对远在大洋对岸的美国却显得那么遥远。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宣称:“我们在思想与行动上都采取端正的态度。”对战争的到来没有任何准备,向各国宣布保持中立。
但美国并没有闲着,他们利用英国对整个大西洋的控制权,派出与日俱增的商船满载战略物资运往法国、英国,大发战争横财。
直到有一天,一次事件改变了美国的态度。1917年1月19日,德国外交部部长齐默尔曼向德国驻墨西哥大使致电,利用贿赂争取在将来的战争中让墨西哥政府支持德国。作为交换,德国为墨西哥夺回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和得克萨斯州。这封电文却被英国情报部门破译了,他们如获至宝,立即转交给美国。3月1日美联社公开发布了电文,立刻惊动美国社会,成为全世界头号新闻,美国民众群情激愤,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要求政府立即参战。
4月2日,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宣布:“我们要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战斗。”4月6日,美国正式向德国宣战。摆在美利坚面前的战争之路,是大西洋令人望而生畏的三千英里航程,这条通往战争的道路充满了危险,除非能有效遏止德国潜艇的偷袭,否则,欧洲战争会在兵强马壮的美国援兵到来前结束,德国海军非常自信地认为,美国大兵会在大西洋中葬身鱼腹,根本踏不上欧洲的土地。
面对艰巨的运输任务,美国紧急成立起了一支应急船队,其中,政府租赁、购买和征用了七百艘船只,并在短时间内建造了一千余艘散装货船。这支新的船队有的往返于大西洋、有的穿梭于英吉利海峡,输送兵员和军需物资。
舰只的迅速增加,要求海军具有更大规模的护航力量,这迫使“建造战列舰为优先发展重点”的海军建设政策必须进行大幅调整。
战争的需要高于一切。
美国暂停了1916年海军建设规划,并制订了新的建造驱逐舰和护卫舰的计划。把驱护舰的建造作为优先的任务来抓。由于美国巨大的工业潜力和技术水平,建造的驱逐舰极为出色。首艘驱逐舰下水、论证和定型后,马上进行了批量生产,在和平时期,建造1艘驱逐舰要用18个月,在战争期间,马雷岛海军造船厂仅仅用70天就制造了1艘。另一家民用船厂更是创造了史无前例的速度,仅用17天铺装龙骨,一个半月后便建成试航。
另外,为了对付德国的潜艇,美国人想尽了所有的办法,其中最令人拍手叫绝的是组成了“木板舰队”。这些以新英格兰的渔船为蓝本,配装了汽油发动机的猎潜舰艇,航速达到15节。舰首装有3英寸口径的火炮和发射深水炸弹的弹架,艇尾也加装了这种深水炸弹架。
这种猎潜艇上装有最原始的水下侦听设备。出航时,由三艘猎潜艇摆成三角阵位,只要一听到水下可疑的声音就用密码相互联络,确定敌舰的方位,然后用深水炸弹去攻击。这种猎潜艇一般用1名少尉军官担任艇长,管辖25名士兵,他们都是预备军人和志愿水手,巡航在从北海到亚得里亚海的广阔水域中,负责搜索埋伏在航路上的潜艇。
不过,这些手段并没有彻底击垮德国的潜艇活动,为了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协约国集团最终把目光瞄向了德国的潜艇基地。威尔逊形象地描述道:“我们搜遍了农场去捕捉黄蜂,却偏偏对蜂巢不加理睬。”随后,攻势展开了。
美国海军部打算在挪威和苏格兰之间设一道水雷屏障,能封锁一个“长250英里,纵深15~35英里”的海域,密布四十万颗水雷,令德国潜艇知难而退。但这么多颗触发水雷,造价和布设费用都很高昂,而且其数量太多无法短时间内制造和布设。恰在此时,马萨诸塞州有一个叫叶拉尔夫·C·布朗的武器专家,他发明了一种天线触角水雷。这种水雷上有一根长七十英尺长的铜丝,装有三百磅烈性炸药,潜艇一旦碰及这些铜线,就能通过电脉冲引发爆炸,使潜艇遭到毁灭性打击。只要十万颗新式水雷就能布满计划海域。
1918年6月,一支美英联合特混部队开始在预定区域布设水雷,到10月底已布下7万枚水雷,总价值为8千万美元。其中五分之四是美军布设的,其他是英军布设的。这就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北海雷幕。由于战争的快速结束,这道雷幕只炸伤炸沉8艘德国潜艇,但这道雷幕却形成一道黑色恐怖,沉重打击了德国潜艇部队的士气,有效限制了德国潜艇的袭击活动。在北海雷幕投入使用后,德国潜艇已不能成为美国海军的主要威胁了。
拥有了有效的反潜措施,就能将美国的兵员和军需物资运到法国前线。运送美国远征部队的重任落到了少将艾伯特·格利夫斯的肩上,他同时兼任运输船队和护航编队的负责人。1917年6月,他率领护航编队横渡广阔的大西洋,由于组织严密,没有一兵一卒的损失。美国的首次护航行动成功了!随即,大规模的运输行动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