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随风飘零
4561500000071

第71章 善言

第十六回善言

雍正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了,自己本健壮的身体竟然在现在倒了下来,自己的两位儿子轮流陪着自己,但是自己也必须要向嗣皇帝交代一切了,至少这样才能保证江山的稳固,其实以前让儿子参加政治活动的机会还太少,可惜自己时日不多了,无法再对他进行指点。

在元年,他就秘密立了四子继承自己的大位,其实那孩子心性好,自己也就这么几个儿子,不象父皇,能干的儿子是太多了,自己的几个儿子本来自己最中意的应该是三阿哥,可是他偏偏走了老八的路。其余两个儿子似乎都不想着能够继承大统,弘历喜欢读书,弘昼喜欢钱财,是一个想做书生,一个想做富翁,孩童时就看出他们的心思,相比之下弘历好学,谦和是得到众人肯定的,现在缺的是历练,自己放他去民间走走,结果他更喜欢学游的生活,几次想叫他参政,总以学业未精来推脱。据说他竟然对自己的福晋说那种乌烟瘴气的地方是去不得的,不如在家里看着如玉似花的女子。月儿这丫头竟然也由了他了,倒是他的妾巧儿更懂是非,还劝着他点。

看着弘历在自己身边服侍,就忍不住要劝起他。可每次这儿子总是爱听不听的,表面恭谨不失礼,听进去多少就不知道了,也许这还要叫熹妃跟儿子说说才是,可熹妃总找借口,说自己不能干政,那朝廷的事不敢妄言,违了在老祖宗面前发的誓就不好。其实,熹妃心里想什么,雍正也清楚的很,她根本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当什么皇帝,儿子不当皇帝原则上站她那边的机会就多,而当了皇帝按弘历的性格其实对那些逆贼是不会手软的,因为弘历不是优柔寡断的人,他看了那么多书,其实在这种事上他不糊涂,但他更顾及自己的母亲,他不愿意参合进让自己难做的圈,只愿做个安乐王,但是弘历应该比什么都清楚,兄弟不多,就意味着进自己很有可能登上皇位,他再那么不想做正事是办不到的,毕竟和宫里的女眷不可能混下去,所以要说服这个儿子还是要熹妃出马。

熹妃早上来请安的时候,雍正留住了她。

“朕老了,一人太吃力了,儿子们都还没经过历练,我只怕时日不多了,以后的事真让我担心。朕得罪的人太多,不是朝廷没有能够担当重任的人,只怕有仁心的人找不到,到时你们孤儿寡母怎么办?以前谁也不会注意你们,现在你们都是众目睽睽之下的人物,我想各路人都饶不了你们。”

“臣妾什么都不知,只是个废人。”

“你不为自己也要为儿子想,他毕竟初为人,贪图安乐现在不是时候。你现在还活着是为谁?你不是为了他吗?你放纵了他的任性,最后只会害他自己,他孝顺你,最听你话,我的几句都顶不上你半句。”

“其实也不然,孩子大了都由自己,我能管些什么呢?”

“你还和朕在顶!你应该看看现在的情形,国家需要明君,不是朕要和你争这个儿子,朕是为天下百姓,朕的儿子少,独他能好学,行为谦和,当年先皇就对他寄予希望,他也处处以先皇为榜样,能够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他十三岁朕就认为他必成大器。朕为了他也抬高了你的身份,他做什么总会想到你,如果你让他背着个包袱,他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男子汉,只会在脂粉堆混,其实那孩子顾及你太多,这样婆婆妈妈怎么成器,如果你为他好,应该劝他放下心中的包袱,让他明白,他应该担当自己应有的责任。”

熹妃半天都没吭声,她明白弘历的顾虑,儿子的确不愿意真的那么出世,悠闲的生活只是他表面,他更向往是能够有一番奇功伟业,但他总顾及自己和皇帝的关系,孩子对父亲抱有戒心,其实在皇家这是很正常的。皇帝全怪自己固然是错的。既然皇帝要他参政,看来是躲不了的。

晚膳的时候,四阿哥弘历前来请安,熹妃留下他陪自己说回话。

“还记得你皇爷爷吗?那时他好喜欢你的。”

“皇爷爷的恩情,孩儿是不会忘的,没他就没孩儿的今天。”

“先皇为什么这么喜欢你?他有那么多孙子。”

“是他对孩儿寄予希望,希望孩儿能做个正人君子,勤政爱民。”

“娘有一事不明白,亲情和民心孰为重?”

“当然是民心为重。”

“娘知道了,你阿玛和你想法也是一样的,如真是民心为重,你就不应该这么顾及娘,你做什么,娘是不会怪你的,是男儿必要舍小家,只要你认为你做得对就是,你也读了那么多圣贤书。”

“是阿玛让您说的吧?”

“皇上是说了,你还是听你阿玛的吧!毕竟你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就凭这点你就逃不了。就算你身上流的大多是汉人的血,可你父毕竟是满洲人,古来从父不从母。”熹妃叹了口气。

“满汉怎么能分得那么清呢?大家都是华夏儿女。没想到母亲也能想通了。”

熹妃虽然没说什么,但很明白这一切迟早会来,儿子只是为了和自己的亲情才故意躲着的,但皇帝病了,时日也许不多了,躲只会给儿子的将来带来危害,多少人两眼盯着这张宝座,如果儿子什么也不懂,那要给他带来多少危险啊!

皇帝对四阿哥的转变似乎很满意,八年这场大病后,让他和弟弟参与政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