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璧清的相识,如她在后记中所言,是从敏思博客开始的。在敏思六年,我与一群博友酬唱往来,古玩翰墨、人情往事、时事政论,悉录其中,其乐陶陶。2009年初,我在浏览博客首页时看到了一篇关于苕溪广济桥的文章,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很少看到网上有我们良渚、安溪,或者东明山的文字介绍。细读下来,文中涉及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与轶闻,看得出纸字背后的一番苦心;再则,从文章对安溪风土人情的了解来看,作者对民俗文化也颇有研究。我暗自思忖着:应该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先生吧?阅毕留言,不久即得到了博主的回复,出乎我意料的是,她还是一位在校学生,文章是她的毕业论文选题;更巧的是,她本人即家世良渚,难怪能将当地风情掌故说得头头是道。
此后,我们便在博客上开始了互动,对彼此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自去年(2009年)开始,我们杭州东明山森林公园有限公司正式启动了东明山森林公园的总体旅游开发工作。但遗憾的是,我们一直没有一个关于介绍东明山的详细文案。在考虑写作人选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璧清——我们属文唱和,神交已久,我对她的文笔很是欣赏;而且文如其人,她的真情至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可喜当我提出之后,她欣然允诺,然后就开始了本书的写作。通过大量的史料研究与对比考证,以及多次上山实地考察和走访当地老人,她掌握了很多珍贵的一手资料。在做足了准备工作后,就开始全情投入创作,初稿之后又数易其稿,最终于今夏脱稿。期间的点滴辛苦,我们有目共睹。
日前她请我为书写序,倒真给我出了一道难题呢。一是我从未给人写过序言,不知道应该怎么写;二来自己纯属草根文学爱好者,实在愧不敢当啊!不过,诚如她所说:“唯深情难得”,那么我就勉力为之吧,写下一点我的感受。
不过,诚如她所说:“唯深情难得”,那么我就勉力为之吧,写下一点我的感受。
细想来,自将开发东明山森林公园旅游的设想方案提上议事日程,至今已经整整八年了。这片山林,钟灵毓秀,如仙境,更是佛地——从自古以来的灵妙山,到唐代的古道山,再到明初以后的东明山,单单这山名的演变历程,就是一个充满中国佛教文化神韵的故事啊;然而重修佛寺,固然是无量的功德,其中因缘和合之数,也同样的难测,想要丛林再起,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外,位于山中的森林公园作为杭州主城区最邻近的一个省级森林公园,不仅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更有着博郁深厚的人文胜迹,她的开发利用对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也同样必须慎重把握。今天,面临着新的开发契机,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将本着中华诗词协会副会长梁冬先生所赠的“同大自然共存,与历史对话”理念,努力为东明山的开发建设书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
本书作为重建项目中的一环,是第一部较为全面地介绍集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身、融山林岩湖云雾各类风景于一体的东明山的文学作品。然而捧读此书,我们不仅能看到东明山的清丽、九度岭的沧桑、建文帝的故事和群仙观的传说,还有安溪镇的风情、广济桥的英姿、接待寺的佳话、良渚文化的伟大……东明山和苕溪河,作为良渚文化的父亲山和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这片“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而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草木背后的故事、山水里面的文章,也如同那潺潺的溪流,娓娓地自璧清笔端流泻而出。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在描绘、在述说、在赞叹、甚至在呼吁——她对故乡的一番赤子情怀,此时此刻,都凝结为四个字——《东明札记》。
在此,我谨代表公司对作者表示感谢;同时,也希望她在今后能够坚持笔耕不辍,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于东明山
201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