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必修的情商课
4523600000002

第2章 情商(EQ):激发潜能的法宝(1)

情商是开启心智的钥匙,激发潜能的要诀,它像一面魔镜,令你时刻反省自己,调整自己,激励自己,是你人生获得成功的力量源泉。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

智商的误区

在人类历史上,科学家们曾陷入各种各样的误区,智商测验便是其中之一。

1904年,法国教育部组织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委托专家研究公立学校低能儿童的管理问题,比纳是这个委员会的委员。比纳试着用一种测验的方法去辨别有心理和智能缺陷的儿童,他与另一位医学家西蒙合作研究。次年,一套用以测试儿童智力水平高低的问卷问世了,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科学量表。

比纳与西蒙编制的问卷很快引起法国教育部的重视,继而得到大力推广。从此以后,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测验便开始被用来帮助预测儿童的能力,判断他们在经过智力训练后得到多大的收益。

不久,为成人编制的智力测验表也出现了,并在西方社会迅速普及,掀起一股智商测试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200万人参加了智力测验,受到智力是否适宜的甄选,根据测验情况他们被安排以适当的职位。

此后,各种测量智力的测验表相继问世,智力测验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各年龄层当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有数百万人加入到测验者的行列。在20世纪的西方世界,几乎没有人在其一生中能够逃脱这种测验。

随着智力测验的日益推广,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二战后的美国,智力测验已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在个体和团体智力测验上的得分,成为指导其一生职业选择、安置和决策的主要依据。测验分数决定着谁被定为弱智、天才,决定谁进入名牌大学,或得到其他受教育机会。在部队和一些大型企业里,谁服役当军官,谁接受管理训练,也与智商测验的分数密切相关。

然而,自智商出现百余年来,其能在多大程度上预测一个人的未来,一直是心理学家们广泛争议的问题。因此,智力测验是否有效、智商分数是否有实际功用,理所当然受到人们的颇多质疑。

为此,美国心理学家作过一项有趣的研究。1981年,他们挑选了伊利诺伊州某中学81位毕业演说代表,这些人的平均智商在全校是最高的。研究发现,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到30多岁时却表现平平。从中学毕业算起,10年后,只有1/4的人在本行业中达到同年龄段的最高水平,很多人的表现甚至远远不如同龄人。

波士顿大学教授凯伦·阿诺参与了此项研究,他针对这一调查结果指出:“面对一位毕业演说代表,你唯一知道的就是他考试成绩不错,而对一位高智商者,你所知道的也就是,他在回答某些心理学家所编制的智力测验题时成绩不错,但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测他未来的成就。”

《钟形曲线》一书的作者亨斯坦与穆瑞也坦言:“假设一个人参加智商测验,数学一项仅得50分,也许他不宜立志当数学家。但如果他的梦想是自己创业,当参议员,或者赚上100万元,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影响人生成败的因素实在太多,相比之下,区区的智商测验何足道哉。”

的确,智商测验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孩子的学业成绩,但是,学业成绩能否准确地预测他们的未来呢?如果智商测验无法预测谁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谁会享有令人满意的社交生活,那么它的存在又有多少实际价值呢?

心理学家提出了新的可能,成功因素中至少还有70%以上的作用有待发现。它们不是智力,那么它们是什么呢?

嘉德纳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在对智力测验提出严厉批评的同时,他开始研究智商以外的智力。不久,他着重提出了人际智力和自知智力。他认为,人际智力能够认识他人情绪、性情、动机、欲望,并能作适度的反应;而自知智力则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规范个人的行为。在这两类智力当中,嘉德纳明确提到了认识自我和他人情绪的重要性,为情感智商即情商的产生作了有力的铺垫。

发现情商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某保险公司曾雇用了5000名推销员,并对他们进行了职业培训,每名推销员的培训费用高达3万美元。谁知雇用后第一年就有一半人辞职,4年后,这批人只剩下不到1/5。原来,在推销保险的过程中,推销员必须要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被拒之门外的窘境,许多人在遭受多次拒绝后,便失去了继续从事这项工作的耐心和勇气。

那些善于将每一次拒绝都当做挑战而不是挫折的人,是否更有可能成为成功的推销员呢?该公司向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里格曼讨教,希望他能为公司的招聘工作提供帮助。

塞里格曼教授以提出“成功中乐观情绪的重要性”理论而闻名。他认为,当乐观主义者失败时,他们会将失败归结于某些他们可以改变的事情,而不是某些固定的、他们无法克服的困难,因此,他们会努力去改变现状,争取成功。

在接受该保险公司的邀请之后,塞里格曼对1.5万名新员工进行了两次测试,一次是该公司常规的以智力测验为主的甄别测试,另一次是塞里格曼自己设计的,用于测试被测者乐观程度的测试。之后,塞里格曼对这些新员工进行了跟踪研究。

在这些新员工当中,有一组人没有通过智商甄别测试,但在乐观测试中,他们却取得“超级乐观主义者”的成绩。

跟踪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一组人在所有人中工作任务完成得最好。第一年,他们的推销业绩比“一般悲观主义者”高出21%;第二年高出57%。从此,通过塞里格曼的“乐观测试”便成了该公司录用推销员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

塞里格曼的“乐观测试”实际上就是情商测验的一个雏形,“乐观测试”在保险公司中取得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证明,与情绪有关的个人素质在预测一类人能否成功中起着重要作用,也为“情感智商”这一概念和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实践上的有力支持。

经过几年时间的研究和酝酿,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的沙洛维教授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教授正式提出“情感智商”这一术语。两年后,他们将情感智商定义为社会智力的一种类型,并对其应包含的能力内容作出界定,这三种能力是:

区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

调节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

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

“情感智商”这一概念的提出,立刻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开始受到一些企业界人士的注意。不少企业管理人员尝试着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新泽西州聪明工程师智囊团——ATT贝尔实验室的一位负责人,曾经用情感智商的有关理论对他的职员进行过分析。结果他发现,那些工作绩效好的员工,的确不都是具有最高智商的人,而是那些情绪传递得到回应的人。这表明,与社会交往能力差、性格孤僻的高智商者相比,那些能够敏锐了解他人情绪、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更可能得到为达到自己目标所需要的工作,也更可能取得成功。

另外一个例子是,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坎普尔及其同事,在研究“昙花一现的主管人员”时发现,这些人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情绪能力差,导致人际关系方面陷入困境而最终失败的。

因为在企业界的成功应用,情感智商声名大振,并开始引起新闻媒体的浓厚兴趣。1995年10月,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把情感智商这一研究新成果介绍给大众,该书迅速成为世界性的畅销书。一时间,“情感智商”这一概念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宣传。

简单来说,情感智商是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和智商一样,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是一个抽象的概念,EQ情绪商数是一个度量情绪能力的指标。戈尔曼在他的书中明确指出,情商不同于智商,它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由下列5种可以学习的能力组成:

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能立刻察觉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

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能够安抚自己,摆脱强烈的焦虑忧郁以及控制刺激情绪的根源。

激励自己的能力:能够整顿情绪,让自己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增强注意力与创造力。

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理解别人的感觉,察觉别人的真正需要,具有同情心。

维系融洽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理解并适应别人的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这些情绪特征是生活的动力,可以让智商发挥更大的效应。所以,情商是影响个人健康、情感、人生成功及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从此,“情商”作为一个时髦的名词,出现在人们的言谈话语中。

关于情商的重要性,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EQ的创始人沙洛维博士和梅耶博士说:“EQ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成果。”

丹尼尔·戈尔曼认为:“仅有IQ是不够的,我们应用EQ来教育下一代,帮助他们发挥与生俱来的潜能。”

美国的《读者文摘》更坚定地向读者反问:“掌握了EQ,还有什么不能利用的呢?”

美国的《时代周刊》甚至宣称:“如果不懂EQ,从现在起,我们宣布:你落伍了!”

与EQ有关的新生事物也层出不穷,美国有了《EQ》月刊,它倡导人们:“做EQ测验吧,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美国EQ协会也迅速成立,它以研究和宣传EQ的作用,证明它的重要性为目的。该协会的宣言是:“让我们再进化一次,成为智慧的上帝!”

近年来,国外心理学家们又继续发展了情商的概念,为情商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他们认为,情商是测定和描述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指标。情商具体包括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如果说智商更多地被用来预测一个人的学业成绩,那么情商则是被用于预测一个人能否取得职业上的成功,它更好地反映了个体的社会适应性。

付不起的是心态

佛家和道家一再劝告人们不要去计较,要把一切想开、放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扭转在某事某物到来时,牵制人们的那种情绪与心态。因为人生在世,最昂贵而我们又最付不起的,正是生活中某类事件对我们情绪与心态所形成的那种漫长主宰。正是这种情绪与心态,改变甚至毁灭了许多人的生活。智商再高的人也不例外。

19世纪,美国建筑大王凯迪的女儿和飞机大王克拉奇的儿子,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开始交往。但两个人的交往却并不顺利,总是磕磕绊绊,争吵时有发生。两家人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巨富,儿女们的这种关系,让他们大伤脑筋。他们甚至担心会发生什么不测。谁知,怕什么就来什么,令他们震惊的事还是发生了,凯迪的女儿竟然被克拉奇的儿子“毒死”了。

克拉奇的儿子小克拉奇因一级谋杀罪被关进大牢,两家人的身心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两家人的生活从此也变得暗无天日。但克拉奇的儿子在“事实”面前却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这使得凯迪一家非常气愤。而克拉奇一家也在拼命为儿子奔走上诉。如此一来,两家人便结下了深仇大恨。

一年以后,法院做出终审,小克拉奇投毒谋杀的罪名成立,被判终身监禁。克拉奇为了能让儿子在今后得到缓刑,也为了消除儿子的罪恶,转弯抹角,不断以重金为凯迪一家做经济补偿,以使凯迪能不时地到狱中为儿子说情。

克拉奇每一次的补偿都是巧妙地出现在生意场上,这使得凯迪不得不被动接受。凯迪每得到克拉奇家族一笔补偿,就像是接过一把刺向自己内心的刀,悲痛难言。凯迪埋怨自己,也埋怨女儿当初怎么就看错了人。而克拉奇全家更是无时无刻生活在自责中,他们怨恨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儿子。

两家人都是美国企业界的辉煌人物,然而生活却如此的捉弄他们,让他们不得安生。一年又一年,两家人的心情被巨大的阴影所笼罩,从来没有真正地笑过。他们承认,这些年为此所付出的心理代价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

然而,20年过去,一件极为偶然的事件使事情全都变了样,一名被判投毒的凶犯一再上诉,不承认自己给人投毒。这时医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经过多次化验,发现死者原来是因为服用了一种罕见的药物而中毒,与所谓的凶杀毫无关系。这和二十年前克拉奇儿子“谋杀”凯迪女儿的事件一模一样,原来这是一个误判。

20年后,克拉奇的儿子被释放出狱。但是整整二十年,凯迪与克拉奇两家人,却因为这件事在心理上彼此仇恨,他们成了不幸的人。

事情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面对记者的采访,凯迪与克拉奇两家都说了同样的话:“二十年来我们付不起的是,我们已经付出而又无法弥补的心态。”

人生的所谓得与失,在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被带入其中的无法挽救的或恶劣、或悲伤、或仇恨的心情,却可以使人们迷失对整个生活的感受和看法。这种因心情引起的得与失,比起物质上的得与失更加致命。

“我们付不起的是心态”,这是克拉奇与凯迪两家人在经过二十年的体验后总结出来的一句至理名言。人生漫漫,当事情过去,人们便会发现,我们身在其中的苦,我们所饱尝的种种滋味,正是我们曾经付出的一种又一种情绪与心态。

一位美国大学校长的悲哀

人的情绪体验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莫名其妙被某种情绪侵袭的经验,也感觉到了这种情绪不像是智商那样可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它左右了人类无数的决定和行为,无论是对我们的学习经验还是社会适应能力,情绪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些情绪体验既包括愉快的情绪体验,也包括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丰富多彩的情绪生活。

其中,愉快的情绪体验包括喜悦、快乐、兴奋、骄傲、惊喜、满足、热忱、冷静、好奇心和如释重负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失望、挫折、忧郁、困惑、尴尬、羞耻、不悦、自卑、愧疚、仇恨、暴力、讥讽、排斥和轻视等。其中它们又可分为合理的情绪和不合理的情绪。

人活着,就免不了体验这些情绪。然而,不是所有的情绪都是对人的行为有利的。所以,认识情绪,进而管理情绪,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课题,否则可能就会步入下面这位大学校长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