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
【释义】三次到草屋来,表示诚心地邀请。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丞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分争,天下大乱。徐庶辅佐刘备几次击败曹兵。曹操把徐庶的母亲扣留,作为人质逼徐庶归顺。徐庶无奈,只好辞别刘备,奔赴曹营。临别时,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问徐庶:“诸葛亮的才能比先生你如何?”徐庶说:“不能比,我不过是萤火虫的微光,而诸葛亮则如日月的光辉。”刘备又问:“听说,卧龙、凤雏,能得到其中一个人的辅佐,就能安定天下。不知诸葛亮和这两位先生比较怎样?”徐庶说:“卧龙先生正是诸葛亮,如能得到他的辅佐,何必为天下不安定而发愁呢。”
刘备立即带领关羽、张飞到南阳请诸葛亮出山。他们第一次扑了个空,诸葛亮不在家。看门的书僮说不知道诸葛亮到什么地方去了,也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关、张三人只好扫兴回营。
后来有人报告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非常高兴,立即和关羽、张飞顶着鹅毛大雪,第二次聘请诸葛亮。结果诸葛亮在他们来到的前一天,又出门了。
刘备第三次和关羽、张飞来拜访诸葛亮时。正赶上诸葛亮睡觉。刘备出于虔诚和礼貌,不让惊动,静静等在门外。张飞要发火,想把诸葛亮惊醒,被刘备止住了。
诸葛亮醒来,听书僮说刘备来访,马上换了衣服,请刘备进屋详谈。
刘备向诸葛亮恳切地表明了平定天下,让百姓过上国泰民安的日子的决心和意愿。
诸葛亮深思熟虑后说:“曹操打着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众多,曹操本人又很有军事才能。目前,你没有力量和他争夺高低,他占着天时;东吴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统治江南,从他父亲孙坚到他这一代,已经三代,根基牢固,占着地利,也不能和他正面发生冲突。将军可以先攻取荆州,再占领蜀,然后以蜀为基地进取三秦,从荆州出兵进攻洛阳,老百姓一定会欢迎你。做到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一番对天下形势的总体分析使刘备更加佩服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感激刘备的诚恳,同意出山辅佐,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刘备称帝,诸葛亮做了丞相。
三衅三沐
【释义】衅,是用香料涂身;沐,是沐浴。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古代的一种礼仪,表示对人极其的尊重。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齐语》。
春秋时,齐国国君襄公在一场内乱中被杀,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当国君。当时辅佐公子纠的是管仲。他在半路上向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公子小白假装中箭身亡,其实却暗地加紧回国并赶在公子纠之前登上王位,史称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想任命鲍叔牙为相国。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你想成就霸业,必得管仲辅佐才行。”齐桓公还记着一箭之仇,想起来还恨恨不已,鲍叔牙劝解他说:“这是各为其主,您如果宽宥他,委以重任,他必会对您忠心不二。”
当时管仲逃亡住在鲁国,鲁国在齐桓公的要求下,迫于无奈,只得把管仲装在囚车里,押送回齐国。囚车刚进齐国境内,鲍叔牙就来迎接。齐桓公准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抹在身上。这“三衅三沐”在当时是少有的礼遇。齐桓公还亲自到国都临淄的郊外迎接管仲,管仲感激钦佩齐桓公的气度,从此尽心辅助他,使齐国日益强盛,终于称霸于诸候。
三缄其口
【释义】缄:封闭。用三张封条贴在嘴上。形容其言谈相当谨慎,或一句话也不肯说。
【出处】佚名《孔子家语·观周》。
孔子一次到周国首都参观周王的祖庙时,看到在庙堂大殿右边的台阶前有一个铜人,铜人的嘴上封了三道封条,在它的背上还刻着字,写道:“这是古时候说话最小心谨慎的人。”(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上下其手
【释义】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公元前547年,楚国攻打郑国,楚强郑弱,最后郑国大败,楚国猛将穿封戌抓获了郑国守将皇颉。
楚国打了胜仗以后,要论功行赏。楚王的弟弟公子围也参加了这场战斗,他为了争功,就硬说守将皇颉是他抓住的。这不是明摆着要抢穿封戌的功劳吗?但穿封戌不肯相让,两人就争执起来。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争得不可开交。士兵们知道皇颉明明是穿封戌抓住的,可公子围是楚康王的弟弟,没有人敢得罪他,谁都不敢替穿封戌说话。
正争论间,太宰伯州犁走了过来,公子围就提出由他来主持公道,因为他知道伯州犁会向着他。
伯州犁问明了情况,想了一想,觉得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也不好公开帮公子围说话,就指着关在囚车里的皇颉,说:“我们让他自己说,他说是谁抓住他的,就是谁抓住的,行不行?”
穿封戌当然同意,王子围看了看伯州犁,伯州犁向他使了个眼色,他明白了伯州犁的意思,也同意了。
伯州犁走到皇颉面前,用手指着公子围,然后把手往上抬了抬,说:“这位是王子围,是我们楚王的弟弟。”又指了一下穿封戌,把手往下压了压,然后说:“这位是穿封戌,是我们楚国的方城外的一名小县尹。”介绍完了,伯州犁就问皇颉:“他们两个都说是自己抓住了你,你说到底是谁抓住的?”
皇颉这时从伯州犁的暗示中早已明白了他的意思,就向着公子围说:“我是被公子围抓住的。”
伯州犁听了,就对穿封戌说:“他自己都说是被王子围抓住的,我想事情应该很清楚了,俘虏皇颉的功劳归公子围。”
穿封戌听了,气愤得不得了,认为是公子围先与皇颉串通好了的,就要去杀公子围,公子围赶紧跑开了。
但是,抓住郑国守将皇颉的功劳仍归了公子围。
上行下效
【释义】效:摹仿。上级或上辈怎么做,下级或下辈就跟着怎样学。
【出处】春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爱穿紫衣服是出了名的,后来大臣们也纷纷效仿,跟着穿紫衣服。
城中的百姓见大臣们出出入入,来来往往,一律穿着紫色的衣服,觉得又好看,又时髦,便纷纷竞相仿效。一时之间,齐国都城临淄满街一片紫色。
紫衣服走俏了,结果将紫衣服的价格抬了起来,竟涨得一件紫衣服的价格与五件白衣服的价格相等。而且,继续上涨的势头不减。
这种情况引起了齐桓公的忧虑,他立即召见大臣管仲,不无担心地对他说:
“街市上紫衣服的价格太贵了,如此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你要想个办法控制一下。”
管仲看了看齐桓公说:
“这件事容易办,但必须从大王身上做起,所谓上行而下效,您以后不要再穿紫衣服了。而且凡是穿紫衣服的人走近您,您就说:‘离我远点,我讨厌紫衣服的臭味。’”
第二天,齐桓公没穿紫衣服上朝与满潮文武共商国事,大臣们见了不禁心中疑惑。
齐桓公对大臣们说:
“今天有事快快奏来!”
一位大臣立即上前奏事。还没等他走过来,齐桓公立即以手掩鼻说:
“请快快站远些,我闻不了你那紫衣服的臭味。”
满朝文武大臣听了齐桓公的话,不禁面面相觑,不理解齐桓公说的话。
下朝回家,大臣们立即换下自己身上的紫衣服。当天宫中就再也见不到一个穿紫衣服的人了。
百姓们见大臣出来进去都不再穿紫衣服,一时各色衣服又都在街上出现。再看看穿紫衣服的人,他们自己都认为显得非常老气了。这样的衣服自己真的非常喜欢过、真的穿过吗?人们都不禁暗暗地问自己。
不到一个月,齐国京城临淄就看不到有人穿紫衣服了。又几个月过去了,幅员辽阔的齐国连一个穿紫衣服的人也看不到了。
随之,紫衣服价格迅速回落,很快恢复到比较合理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