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找不到自我价值。
修行:小事不愿做,大事难成就。
我第一次见到王明辉就感受到了他身上散发出的强烈的不满情绪。“我是大学生!”这是在我们整个对话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传递了不同的信息 :
“他们让我做的事情太简单了,我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这里的“我是大学生”表示他认为自己不受重视,自我价值没有得到认可。
“那些事情我之前又没做过,我是个大学生嘛,犯一两次错有什么不能原谅吗?”这里的“我是大学生”表示他依然把自己当成了学生,没有从校园“断奶”,在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找借口。
“我在学校一直都拿奖学金,是个优等生,可在公司得跟那些学历不高的人做一样的事。”这是严重的心理失衡,名校光环、老师给予他的青睐、同学对他的羡慕都变成了他的优越感,导致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并觉得应该因此得到更好的对待。
“那些老同事也不多指点指点我。我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什么都不懂。”他一直在被动等待别人的关怀,还没有意识到在职场不会有老师授课,一切学习都要主动。
我听完他的满腹牢骚,明白他的所有症结都在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上。他拿着名校毕业生的文凭,认为可以比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拥有更好的待遇,结果却一样都是从底层职位做起,大家又都站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他不愿做那些看起来简单却琐碎的小事,认为那是浪费才华和时间,可又没人分配大项目给他,于是形成了强烈的心理落差,导致情绪低落。但我没有直接指出他的心结,只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知道你们公司的清洁工作都在什么时候做吗?”
他迟疑了一下,摇了摇头 :“我又不管这些事,我怎么知道?”
我笑了笑,继续说 :“今天就这样,你把我问你的问题回去问问你的同事,多问几个人,下次告诉我结果。”
又一个周末,我再次见到了王明辉。他告诉我,他问了七个同事,其中四个是老同事,其余三个是跟他一起入职的新人,这些人中只有一个新人答不出来,其他人都知道公司每周会请保洁人员为公司做两次清洁,而且都是下班后,一般的桌椅清洁和垃圾都是自己处理。
我点点头告诉他,老同事暂且不说,为什么同样是新人,那两位就知道公司什么时候做清洁,而你却不知道?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谁,在哪里工作。知道自己是新人,所以姿态低,会主动询问或留意公司的一些琐事、小事 ;知道自己在哪里工作,是指他们知道自己的位置——基层,所以会关心小事。明白了这两点,就不会在一开始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价值,不会专心盯着大事而忽视了小事。可事实上,小事也都是经验,处处有学习的机会。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则佛门故事。
有个刚刚受了沙弥戒的年轻和尚,一心想当受人敬仰的大法师。他每天看着师父坐在那里为众生传法,觉得威严无比,功德无限,心生向往,也想那样受人膜拜。有一天,他对师父说 :“师父,我什么时候能像你一样,坐在高台上为众生做开示?”师父指着旁边的扫把和抹布说:“等你把地扫干净,把香台擦干净就可以了。”年轻和尚一听,非常高兴,这太容易了,于是立刻拿起扫把扫地。
第二天早课结束,年轻和尚对师父说 :“师父你看,这香台一点灰尘都没有,地上也没有一根头发,算是干净了吧?”
师父摇摇头 :“明天继续。”
隔天一早,年轻和尚又对师父说:“这次打扫比上次多花了一小时,你看干净了吗?”
师父还是摇摇头说 :“明天继续。”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年轻和尚每次都用心打扫,可师父每次都说“明天继续”。年轻和尚终于忍耐不住,把扫把和抹布扔到一旁,再也不打扫。
有一天,师父主动留下了年轻和尚,问 :“这香台多久没擦?这地多久没扫?”年轻和尚气鼓鼓地说 :“一个多星期了。”
师父又问 :“为什么不打扫?”
年轻和尚说 :“我是当大法师,不是来打杂的。师父你曾说我打扫干净就能当大法师,可我把这里打扫得一尘不染,你却一直让我打杂。”
师父说 :“你可知佛陀弟子中有一位周利盘陀伽尊者?这位尊者曾因愚钝而被家人嫌恶,后来他找到佛陀,问佛陀有没有变聪明的办法。佛陀只给了他一块布,让他擦鞋和打扫寺院。他每天都专心致志地擦鞋、扫地,终于有一天,他顿悟了:‘尘是执着,而非泥尘,智者弃之;垢是嗔恨,而非泥垢,智者弃之 ;尘垢是无明,此外无他 ;智者清除此污垢与障碍,即得解脱。’他也由此获得罗汉果。于是佛陀告诉信众,清扫可得五种功德 :‘自心清净 ;令他心清净 ;诸天欢喜 ;植端正业 ;命终之后当生天上。’你把打扫看成了小事,却没想到这其中蕴含的大功德,做不好连愚钝的人都不如。小事不愿做,还谈什么大事!”
很多职场新人都是如此,眼高手低,觉得工作太简单,没有成就感,也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时间越久越压抑,越烦躁,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适应性障碍,是由一些错误的信念造成的,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 ABC 理论”,A 是指 Activating Event(激发事件),可理解为事件开始;B 是 Belief(信念),可理解为事件起因;C 是 Consequence(后果),可理解为事件结果。ABC 理论可以简单解释为 :因为一些刺激性事件导致了负面后果,而原因就是错误的信念(比如王明辉的优越感)。通常情况下,ABC 有三个特征 :
(1) “绝对化”的想法。比如,他必须对我好,我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很多新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诸如“我应该做更重要的工作”之类。这种想法忽视了“事物一直处于变化中”这个客观真理,不可能永远是天之骄子,也不可能永远是乞丐,因此没有绝对和应该。
(2)“总是”“一直”的想法。把有时发生或暂时发生的事情概括为“总是”,比如失败过一两次就觉得自己总是失败,新人暂时做一些琐事就认为以后会一直这样。
(3)这是最坏的事。把发生过一次的坏事放大成最坏的事,比如失败一次就觉得以后再也不会成功,暂时做基层工作就认为永远得不到重用。要破除这样的烦恼其实很简单。对一个职场新人来说,常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就行。
你真的对自己的工作了如指掌吗?
你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对公司有多大影响吗?
如果你犯错了,会对公司造成怎样的损失?
你做的小事真的是可有可无吗?
难道公司会花钱来让你做那些你看不上眼的琐碎事情吗?
学历和经验相比,哪个更加重要?
这是不是最糟糕的事情?
或者简单点来想,周利盘陀伽尊者是一个连阅读都成问题的人,他却能从小事中开悟,可见再小的事、再简单的工作也处处藏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