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生活是最好的修行:世间爱情的修行课
4393900000006

第6章 门不当,户不对,也可以成就好姻缘

生活:双方的差距太大,不被人看好。

修行:凡事只求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正如名字一样,罗翠是一个非常质朴的女孩。她出生于一个边远省份的偏僻村子,独自来到这座大城市打拼。只有初中文化的她凭借着一股子泼辣的拼劲,做了很多不同的工作,超市理货员、饭店服务员、大楼的物业管理员……多种多样的工作让罗翠身上坚韧、灵活等优秀品质不断得到发掘。在某个酒楼做服务员的时候,她出色的表现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那便是酒楼老板的儿子,刚刚留学回来继承家业的刘刚。从未有过豪门梦的罗翠根本没有想过要和刘刚走到一起,当她从酒楼服务员被提升为领班,乃至大堂经理的时候,她都是本分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由于刘刚和父亲的经营理念不能统一,他决定另立山头,他看中罗翠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灵活的处事方式,便热情邀请她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中来。

获得老板的同意之后,罗翠来到这个新的酒楼辅佐刘刚。万事开头难,刘刚虽然雄心勃勃,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处处都需要罗翠提醒。久而久之,随着新酒楼生意逐渐旺盛起来,刘刚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这个只有初中文化,却思维缜密、办事干练的女孩。当他终于向罗翠表露心迹时,罗翠却犹豫了。

在我的工作室里,罗翠不像其他人一样坐在沙发上,而是坚持坐在一把硬椅子上,她觉得软软的沙发会让人变得松懈,她需要让自己时刻打起精神。她反复说的一句话便是:“我们就像是来自两个世界的人!”

在中国古代,门户观念是婚配之中最深入人心的准则之一。在大家看来,只有出身、门第相似的两个人,才能够缔结出幸福的婚姻。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古人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联系,人们通过千百年的观察和总结,从为子女幸福着想的角度出发,才归纳出了这么一条规则,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初衷并不是为了制造不幸。而现代社会之中,这条婚配准则依然流传着,在社会形态发生天翻地覆变革的今天,它依然可信吗?

证悟禅师的座下有三个弟子,他们都是凭借着出色的悟性而获得了禅师亲授佛法的机会的。有一天,证悟禅师将这三个人叫到了身边,拿出了自己写的一句诗问他们:“你们学习佛法已经很久了,现在就轮流来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吧。”

三个弟子上前一看,证悟禅师所写的是:“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禅师问“为什么‘不淋一人’呢?你们各自说出一个理由来吧。”

第一个弟子稽首道:“依弟子看来,有两个人走在雨中,却有一个人没有淋到雨,必然是因为有一个人穿了雨衣,另一个人没有穿的缘故 。”

对于这个解释,禅师不置可否,转头问第二个弟子:“你觉得呢?”

第二个弟子想了想说:“我觉得师兄所言差矣,师父的诗中必然是有深意的,答案肯定不会这么简单。有两个人在雨中行走,雨却只淋湿了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莫非这是一场局部阵雨,雨只下到了一边,而另一边是晴朗的,所以另一个人才没有

被淋湿?”

证悟禅师听了第二个弟子的话,依旧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继续问第三个弟子的看法。

第三个弟子看到两位师兄的答案都未能让师父满意,便踌躇满志地说:“两位师兄所说的固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稍微显得有点牵强。穿雨衣的说法太平常,而局部下雨的说法也很荒谬,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生活经验。在下雨的时候,行走在路上的人总是会寻找可以避雨的屋檐,我想另一个人肯定是走在屋檐下,所以才不会

被雨淋湿。”

三个弟子都认为自己说的有道理,等着证悟禅师说出最终的答案,但是禅师却没有对任何一个人的答案表示赞同,他只是微笑着说:“今天这个题目只是为了考验你们对于佛法的参悟,在我的身边学习了这么久,你们却没有多大的进步,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弟子们惭愧地低下头,证悟禅师说:“从对这句诗的解读来看,你们之所以在参悟的路上没有多大的进展,正是因为你们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本质。在看到今天的题目之后,你们都执着于‘不淋一人’这一点,所以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其实,‘不淋一人’的意思不就是两个人都在淋雨吗?任何事都讲求‘悟’字,如果只停留

在表面,永远也不能做到真正的‘悟道’。”

透过表面的现象去观察本质,是哲学一直强调的观察世界的方式。而在感情之中,人们最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像证悟禅师的三个弟子一样,反而错失了领悟正道的关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鲁宾(Zick?Rubin)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已经给爱情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爱情是一个人对另外的一个人产生的某种特殊的想法和态度。这种现象是各种人际关系中最深层次的情感维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在发挥着作用,生理激情和共同生活的愿望等复杂的因素也在发挥着作用。鲁宾在自身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爱情的四大主题,那便是依恋、关心、信任及自我展露。

罗翠在迎来美好爱情的时候,首先想到了“门户”问题,这与她自身的生活经验有关,也与传统婚恋观有关。“门当户对”这个词第一次完整地出现,是在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这一观念所指的是男女双方的家庭

条件、经济收入和教育背景等因素在古代婚配中都有一定的指导性。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已经不被这些传统的条框所限制。所以,“门当户对”观念之中要求彼此匹配的根本性原则依然值得遵守,但所要遵守的具体内容却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发生改变。

在现代社会之中,如何做到真正的“门当户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遵守“门当户对”的相似性原则,但所应匹配的相似性则应该专注于彼此的信念、价值观、生活态度方面,原有的经济条件、教育背景等简单的规则已经不适用。只有两个人在价值观等方面保持一致,才能够携手走得更远。

(2)遵守“门当户对”的互补性原则,但并非彼此家庭利益的互补,而是个性品质的互补。两个个性互补的人更容易被彼此吸引,也更易于共同打拼、结成同盟。就像罗翠和留学归来的刘刚一样,他们一个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理念,互相合作之下必然可以创造出不菲的成绩。

(3)遵守“门当户对”的相互性原则,两个人必须彼此吸引、喜爱,因为这才是爱情的基础。在外人看来条件极其匹配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实际未必就是幸福的。而那些不被人们看好的感情,却往往能够成就一个令人羡慕的结局,因为他们彼此吸引,在一种满意的关

系之中,双方都获得了支持,赢得了满足感。否则,无论他们多么“门当户对”,一切也都是一场空。

传统的生活智慧之中有很多精粹值得人们去继承,但并不能只停留于表面,只有从本质上理解这些传统智慧,才能让它真正指导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