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相国魏裔介
4375500000053

第53章 后记

我和国静都是柏乡人,自幼生长在故乡的这片热土上。

如今,我已身处邢台一隅十四余年,虽距故乡也仅有百余里,却回去得并不多,因而产生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故乡近在咫尺,却又仿佛遥不可及。

国静却与我不同,他生于斯长于斯,一步没有离开过故土,身居县城北关外,虽经受了失地的痛苦,可如今已走上个体经营的致富之路,我很为他感到骄傲,也许这就是知识的力量。的确,知识激励和改变着国静,他并没有被商业的铜臭所濡染腐蚀。在我眼中,他不同于一般的个体商贩,他显得格外儒雅、高贵,因为他内心里有着历史文化的滋养,他在经商之余还从事着可以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阳春白雪般的文学创作。

国静乃真正的魏氏直系后裔。据家谱考证当为魏裔介第11代嫡孙。他承袭了魏公的遗风和血统,为人谦逊、耿直,不苟言谈却学富五车。他尤其喜欢经书、历史,博览群书,在农田市井耕作之余,放下锄头,拿起笔头,记录了上百万言的历史笔记,默默书写下了许多未曾示人的文字。

当国静第一次把这部书的初稿拿给我时,我不禁为之惊呼。

魏裔介,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使我记忆犹深。记得在儿时,我的祖辈、父辈就经常给我讲过许多关于魏阁老的传说故事,因为是故乡人物,所以我就听得十分入迷。当时还以为魏阁老只是传说中的人物,长大后才知道确有此人,魏阁老就是魏裔介,且位居大清高官,属清初重臣良相,“三代帝王之师”。

对故乡的传统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我一直很感兴趣。自从调入文联后,就曾萌生要编写一本《乌头宰相魏裔介》的通俗读本式的故事集或人物传记。为此还搜集了一些史料,先后从旧书网上淘得1936年本上海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的两册《魏文毅公奏议》,后又到魏裔介直系后裔、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魏连科先生处索得由其点校的魏裔介《兼济堂文集》上下册。

如今,国静邀我与其合著此书,我很激动但颇感惶恐。既然合著,我就得为文责担当。对于书中存在争议和欠缺之处,一稿、二稿分别交由柏乡县作协主席、老作家刘景林先生和历史学家魏连科先生阅正。同时,我开始着手整体详阅、审读。

修改、锤炼、升华这个《大清国相魏裔介》书稿的过程,就是我这段日子里首要的工作。我主编的《清风》杂志也被迫搁置了,我把办公室的屋门反锁起来,宁使有人敲门也不予理睬。午饭有时也忘记了去吃,沉浸于书稿之中而丝毫觉不出饥饿。

这段日子,我简直就像是在大清朝里度过了一遭,眼前时常晃动着魏裔介的身影,一闭眼,梦里全是清宫朝堂上发生的一幕幕场景。

魏裔介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几乎复活了。

可我真正地期待魏裔介在我们的书中复活。这就需要我们赋予书中每个文字以骨肉,以精神,以生命。我与国静多次查阅史料,请教历史专家,力求尊重历史,还原魏裔介真正的历史原貌。

语言艰涩、语句不通、句读不准、描写不够生动、精彩之处,我与国静反复商讨,反复修改。另外增添和构筑了诸多细节描写,以期进一步突出刻画人物性格和灵魂。采用断章式结构,而又独立成篇。等等,都在一次次改写之中。

由于出版方邀约时间急促,此书在著述过程中,难免有纰漏之处,恳请广大同道、读者批评指正。

同时,真诚感谢关仁山主席和魏连科先生分别撰文推介并为本书作序。同时感谢周宝战先生、赵福寿先生、刘景林先生、李少辉先生及关注本书创作和出版的各位领导、好友。本书成功付梓出版,离不开诸位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高玉昆。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黄昏于清风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