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来,清宫戏异常火爆,清代的帝王将相不断被戏说。为了迎合观众的胃口,把历史人物弄得面目全非,银屏上的人物,与历史上人物的真实面貌,相去甚远,令人啼笑皆非。不容讳言,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小说等,在娱乐观众之余,也发挥着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若一味地去胡编乱造,故事情节张冠李戴,历史事件任意曲解,无疑会给观众灌输错误的历史知识。由于影视的亲民性,加以生动形象的表演,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更使错误的历史认识在观众头脑中牢不可破,认为历史真相真的如此。生活中不断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使得专业史家费尽唇舌,也难以改变人们的形象认识。这可以说是一个悲剧。在倡导国学继承传统的今天来说,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如果文艺家能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使之形象化、生动化,不胡编乱造,不曲解历史,而能使观众喜闻乐见,这样,既使观众得到艺术享受,又有较高的票房收入,也能给观众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这真可以说是多赢之举。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确有不小的难度,也更能考验艺术家驾驭历史与艺术的才能。
近读魏国静与高玉昆二同志合著历史小说《大清国相魏裔介》,我感觉到二人正在努力向上述的路径去攀登。
魏裔介是清初政坛上重量级人物,他在清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卓有建树,被后世人称为“清初名相”,“清初相业无出其右者”。清初开国,各种政治制度未遑建立,正是由于魏裔介提议,逐渐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对于稳固清初政治社会,起了重要作用。在经济上,他坚决反对满洲贵族圈占民田。满洲贵族的圈地,使广大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隶或逃亡流离,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失地农民或转死沟壑,或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因。正是由于魏裔介的努力,圈占民地才被禁止。这对于恢复社会生产力,稳定社会秩序,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军事上,魏裔介也有清醒的战略眼光。在对付残余的反清势力特别是预防吴三桂等“三藩”的判乱,魏裔介早在顺治年间即提议,派重兵控制荆襄等战略要地,“无事可控奸宄之萌,有事可提兵应援,据水陆之胜”。可惜当时并未按魏裔介提议行事。十余年后,吴三桂等“三藩”果然发动叛乱,这时人们才认识到魏裔介有“先见之明”。在文化思想方面,魏裔介推崇程朱理学,反对王阳明心学末流的空谈心性,他身体力行,有多种理学研究著述。在顺治、康熙的倡导下,清初理学迎来最后一个高峰。魏裔介也被称之为“理学名臣”。在诗歌创作方面,魏裔介主张传统的创作理念“诗言志”、“诗歌合为事而作”,主张“义存得失,意归讽喻”,“归于六义美刺之真”。并以此理念贯彻到自己整个创作之中。后来人选诗,亦有人以他的主张为标准。
把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的作为和思想,写成历史小说,确有一定的难度。作为历史小说,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有可读性,使读者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了解其人的主要贡献,并借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把人物的作为和思想形象化,组织生动的故事情节,运用活泼生动的文学语言,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当然,作为小说,应允许作者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前提下,虚构情节和人物。若只干巴巴地叙述历史事实,使人读了味同嚼蜡,也就不成其为小说了,也不能达到目的。国静、玉昆二同志的《大清国相魏裔介》较好地体现了以上的理念,是成功之作。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国静同志作为魏裔介后裔,怀着对先辈的敬仰,在为生计奔波之余,长年累月地搜集历史资料,孜孜创作;玉昆同志则在小说文学修辞方面,一丝不苟,潜心打磨并增添许多细节描写,锦上添花。他们二位作为魏裔介的故乡同乡,为宣传和弘扬魏裔介人文思想,繁荣家乡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这种精神值得钦佩和赞扬。
作为文学创作的门外汉,唠唠叨叨写了以上想法,供国静、玉昆和广大读者参考。
魏连科2009年11月于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