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做梦也梦见自己在品茶:“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唾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这两首诗奇特的是可以倒着诵读,给读者又是一番意境在心头。
其一
酡颜玉盏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其二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东坡茶诗数不清
不断的贬谪生活使东坡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也为东坡提供了品尝天下名茶的机会。因此苏轼一生写下了近百首咏茶的诗词。东坡所作的这些茶诗融茶艺茶趣于笔端,意境幽美,引人入胜。后世人读了仿佛与东坡一道曾神游于山水之间,品茗于松竹之下,何其惬意淋漓痛快。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试院监考后,东坡和二三个监考官打水煎茶。东坡作《试院煎茶》一首,诗曰: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一,未识故人煎水意。(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南山如荠评这首诗说:《试院煎茶》是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作的,这首诗将茶事、人事融为一体,读来感人至深。“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描写煎水,蟹目、鱼眼为形辨;松风为声辨,是第二沸时情景。“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描写碾茶、投茶过程。以细珠落盘描写茶末,妙;以飞雪绕瓯描写茶粉,更妙。“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引用唐李约、宋文彦博煎茶典故,以资说明,并启下文。“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情思婉转,吟哦蕴藉,正是苏诗灵活处,感人处。
《诚斋诗话》还有一则东坡《煎茶》诗云:
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杨万里解析这首诗第二句“自临钓石取深清”七字时,说它具有五方面的意思:一是水是清澈的;二是水是深处的清水;三是水是石头下面的水,没有泥土;四是石是钓石,不是一般寻常之石;五是水是东坡自己打上来的,不是让仆人做的这件事。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这句是形容水的状态是清澈甜美之极。“分江”二字,用的十分绝妙。“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这句是倒语,是诗人的独家行文妙法,尤为诗家妙法。如杜甫对香稻的赞美“红稻吸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语反而意全。“枯肠未易禁三椀,卧听山城长短更。”这句又把卢仝吃茶的公案打翻。仝吃茶吃到七椀,东坡不禁三椀,山城更漏无定。长短二字,有无穷之味。
《游惠山》:“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
《送南屏禅师》:“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罗酒。”
《水调歌头·桃花茶》:“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
《壑源试焙新茶》:“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白云茶》:“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送刘寺丞赴余姚》:“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
《邵伯梵行寺山茶》:“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水调歌头》:“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
《次韵周種惠石铫》:“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
《送南屏谦师》:“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二昧手。”“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下朽。”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浣溪沙》:“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寄周安孺茶》这首长达120句的苏拭第一长诗,正是咏茶之作。“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格……”
东坡还作有一篇散文《叶嘉传》。这篇散文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闽茶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是一篇研究中国古代茶史的重要文献。“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不必盛于中士,当饮其惠矣……”
东坡对茶的妙用
古人认为喝茶能治病,东坡对此也是认同的。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次身体不适之极一口气喝了七杯浓茶,不觉病已痊愈。便在禅师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将茶的药用价值写入了诗中,其诗曰:“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东坡还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
《仇池笔记》中有《论茶》一则,“茶可除烦去腻,用茶漱口,能使牙齿坚密。”每餐后,以浓茶漱口,口中烦腻既去,牙齿也得以日渐坚密。“间数日一啜,亦不为害也”。用中下茶漱口就行了,这是因为上等好茶不易得。
东坡对茶的养生作用也有研究,他在《物类相感志》一文中说:“吃茶多腹胀,以醋解之。”
东坡还发现饮用后的残茶有驱蚊虫的功用。每当夏季,他都会用陈茶残茶点燃以烟驱蚊虫。
东坡是品茗行家,他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十分讲究,也颇精妙。有“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惟宜兴兼备三者。“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
东坡对烹茶用具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东坡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铭壶上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皇帝曾赏赐极品御茶
东坡在做翰林学士时,曾得到太皇太后赏赐的名茶“密云龙”,这茶为福建特产,仅供皇帝和皇太后专用。他将这种名茶珍藏起来,惟有最得意的门生来到家中,才舍得拿出来要让门生亲眼看他拆封,一同共享。东坡说喝了这茶之后顿觉两腋生风浑身凉爽,仿佛进入仙境。他作《行香子》词专咏此事。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
酒阑时,高兴无穷。
共夸君赐,初拆臣封。
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赢一水,功敌千钟。
觉凉生,两腋清风。
暂留红袖,少却纱笼。
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关于这一点,晁补之的侄子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九曾有记载:“……时黄、秦、晁、张皆子瞻门下士,号“四学士”,子瞻待之厚,每来必命侍妾朝云取“密云龙”,家人以此知之。一日,又命取“密云龙”,家人谓是“四学士”,窥之,乃明略来谢也。”
廖明略初次登门,便享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这“苏门四学士”的待遇,连苏轼的家人都感到吃惊。依照“佳茗似佳人”的理论,茶为极品,人亦极品,茶艺更是极品,这样方能穷尽其中妙趣。由此可见,朝云茶艺之精。除了“四学士”和廖明略,米芾也是苏轼的座上常客。元祐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太守,途经扬州时,曾召米芾前来相见。苏轼再次拿出“密云龙”,与他共享。
米芾为此曾写下《满庭芳咏茶》:
雅燕飞觞,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群贤。
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
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
轻涛起,香生****,雪溅紫瓯圆。
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
座中客翻愁,酒醒歌阑。
点上纱笼画烛,花骢弄、月影当轩。
频相顾,馀欢未尽,欲去且留连。
宜仁太皇太后也夸奖他精于茶道,还专门派人送去两饼龙团贡茶,供他平日品尝。
东坡茶事传千古
东坡在黄州时,他的朋友参寥从吴中来访,二人一起品茗畅聊。别后,东坡梦见参寥作了一首好诗,醒来后还记得其中两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七年之后,苏轼到钱塘去任职,参寥正好住在西湖智果寺,寺院内有一泓泉水,异常甘冷,适合烹茶。寒食过后,东坡与朋友去见参寥。在智果寺内,大家一起汲泉水烹黄蘖茶。在饮茶时,东坡猛然想起上次梦见参寥的事,他就朗声吟诗给大家听。七年前梦中的诗,竟然在今天碰巧应验,在座的朋友无不称奇。
杨万里《诚斋诗话》记载了蜀人李珪说的一件事:东坡特喜欢开玩笑,他过润州的时候,太守高会摆宴席招待了他。喝完了酒,他们听歌姬将黄鲁直的《茶》词唱歌:“惟有一杯春草,解留连佳客。”东坡一本正经地说道:“我要留下来吃草。”歌姬就都站在了东坡身后,当时东坡坐在一把交椅上,他倒在交椅上大笑不止,东坡剧烈动作把交椅弄折断了,东坡掉在地上。参加聚会的宾客哄堂一笑而散。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一****到一寺,方丈不知底细,把他当作一般的客人来招待,简慢说道:“坐。”叫小和尚:“茶。”小和尚端上一碗很一般的茶。方丈和这位来客稍寒暄后,感到这人谈吐不凡,非等闲之辈,便改口道:“请坐。”叫小和尚:“上茶。”小和尚赶忙重新泡上一碗茶。最后,方丈终于明白来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赶紧起座恭请道:“请上座。”转身高叫小和尚:“上好茶”。临别时,方丈捧上文房四宝向苏轼乞字留念。苏轼爽快地答应了,提笔信手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为:“坐请坐请上座。”下联为:“茶上茶上好茶。”方丈尴尬羞愧,还能说什么呢。
东坡爱茶有多深
历史无法复制,东坡和他茶的诗句自是千古绝唱。多才多艺的苏东坡,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如果说人生是一杯茶,看东坡流离颠沛坎坷磨砺的人生,他不执著也不固执,不拘泥也不计较,一切苦难并没有使东坡变得萎靡狭隘,而是越来越澄明豁达。正因如此,他的生命之茶才能不间断地沏泡出诗意的具有独特魅力的芬芳。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依然故我,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大境界,只有明白人如是说,只有明白人做得到。东坡是个明白人。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据说,这是杭州一茶馆的对联。很遗憾,我去过杭州的“天外天”、“楼外楼”,但没去过悬挂这幅对联的茶馆,留下“山外山”和传说中的这家茶社日后再去拜访吧。
在杭州我欣赏过一次颇有品味的茶艺表演。几位娴静温润的翠袖美女,一位边讲茶边泡茶,然后款款献茶;还有两位或抚琴、或弄筝,在茶香氛氲里,在美女倩影中,浑然间,不知是美女似茶,还是茶似美女;不知这是天上宫阙,还是红尘人间……
那一刻,使我这个凡夫俗子对“从来佳茗似佳人”的理解似乎更真切了。
要问东坡爱茶有多深?我是说不明白的。除了东坡自己,谁又能说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