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风情百样苏东坡
4374700000020

第20章 爱唱反调(5)

东坡的性格是不会隐忍一些他看不惯的事情的,东坡曾经说,“我说话,就如饭食中发现了苍蝇,吐出来那样。”晁美叔每次见到东坡,都听到东坡这样说。东坡还说:我被仁宗皇帝提拔在贤科,将那些有才华的人看做成为知己。我的责任就是要为天下负责,剔除诟病,我要是不来说这番话,谁又能说呢?我所耽虑的,不过是惟恐朝廷杀了我。

《宋史·东坡先生本传》也说:“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如果东坡稍微收敛一下自己的言行,虽然不能说确保他不受排挤打压,但也是可以使他免去许多祸端的。可是,对东坡来说,让他少说话,那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不要了他的命吗?东坡一生一直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才是东坡本色。

这样看来,东坡身边的上下级他都得罪遍了。如果在官场搞个民意测评,东坡大概只能得到一票,还得是他自己投给自己的。

这样说来,自身狂傲,刚愎,因而一生不断遭人诋毁污垢报复陷害,才是东坡客死他乡的主要因素。这对东坡来说是一个悲剧,对历史来说也是一个悲剧。对文学来说,却是大幸。

苏东坡最崇拜的古代诗人是谁

从古至今,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都有自己的偶像,苏东坡最崇拜的古代诗人是谁呢?东坡这个名字是他效仿白居易而起的,那么,白居易就是苏东坡的偶像吗?看东坡先生生平和他留下的大量作品,这白乐天还真不是东坡的偶像,东坡只是效仿白乐天的一些行为举止而已。有人说是范仲淹,东坡在《范文正公文集叙》中说“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欧阳修、韩琦、富弼)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很”,无何否认,这证明东坡也是崇拜范仲淹的。但从东坡一生的足迹来说,在某个阶段他崇拜过白居易也崇拜过范仲淹,但看他的一生他崇拜的人还真不是这两位大师。东坡先生崇拜一生的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入刘宋后改名潜。曾做过几年县令小官,后辞官回家隐居,创作了《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大量描写田园生活的作品。

曾取了一个和陶渊明有关的名字

东坡一生,最为推崇、反复称道的人是陶渊明。在东坡看来,李白、杜甫的诗作还在陶渊明之下。在取东坡居士这个号之前,他曾给自己取了一个与陶渊明有关系的号“鏖糟陂里陶靖节”,“陶靖节”就是陶渊明。这个名号由于生僻拗口又太长所以没有叫起来。他在《与王定国书》里说了这件事,“近于侧左得荒地数十亩,买牛一具,躬耕其中。今岁旱,米贵甚。近日方得雨,日夜垦辟,欲种麦,虽劳苦却亦有味。邻曲相逢欣欣,欲自号鏖糟陂里陶靖节,如何?”

东坡在《江城子》一词中说:“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说陶渊明是他的前生。他还说:“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在写给苏辙的信中说:“渊明形神似我”。他对陶渊明不仅是出于诗风的倾慕,也有着人格上的真心膜拜。

把自己看成是陶渊明的学生

提起陶渊明,东坡总是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陶渊明写诗十分随意丝毫不做作不拘泥,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在平淡中见功夫。苏东坡钦佩陶渊明,是因为东坡深知想要抵达这样的艺术境界,多少人都是可望而不可及。李白、杜甫,包括东坡自己,都曾经写了多少名山大川的诗歌,但只是接近了陶诗的表象,并没能达到陶渊明富有开创性的揭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物我两忘”的境界。只有陶渊明才堪称“无我”之境的第一人。

东坡《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余,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东坡听说江州东林寺藏有陶渊明的诗集,准备叫人去求得。李江洲雪中送炭派人送给东坡一本,字体合适,纸张厚实,都是东坡喜欢的。每当东坡感到身体不适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就取过这本诗集来读,每次仅仅看一篇,唯恐全部看过之后,再没有宽慰自己的了。从这段话中可见东坡笃好渊明诗歌之深,仰慕之诚,崇拜之高。

倾慕陶渊明的真性情

东坡晚年非常推崇陶渊明,除了仰慕渊明淡雅飘逸的诗风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羡慕欣赏陶渊明无可比拟的性情真率,感情真挚。苏轼在《书李简夫诗集后》一文中说:“孔子不取微子高,孟子不取于陵仲子,恶其不情也。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仕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东坡说:“看人家陶渊明想当官时,不以当官为污点;想要归隐时,不以归隐为高傲。古今人们赞赏陶渊明,都是看中他的性情率真。”

陶渊明在临终时说:“吾少而穷,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苏东坡说:“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而东坡也终身保持真率孤傲的性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咏梅》。

和遍陶诗作渊明

东坡喜爱陶渊明之诗,南迁之后,他把《归去来兮辞》隐括为《哨遍》反复吟诵,又对渊明留给后世首的一百多首诗歌,不满足于仅仅欣赏,而将其中的一百零九首都唱和了。我们可以在东坡的诗文中看到:

《题渊明诗一作怀古田舍诗》,“陶靖节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非古之偶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

《题渊明咏二疏诗》,“此渊明咏二疏也,渊明未尝出,二疏出而知返,其志一也,或以谓既出而返,如从病得愈,其味胜于初不病,此或者颠倒见耳。”

《书渊明归去来序》,“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里中耳。’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乃知俗传信而有征,使瓶有储粟,亦甚澈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马后宫人,见大练反以为异物,晋惠帝问饥民何不食肉糜,细思之皆一理也。聊为好事者一笑。”

《书渊明酧刘柴桑诗》,“自夏历秋,毒热七八日不解,炮灼理极,意谓不复有清凉时,今日忽凄风微雨,遂御夹衣,顾念兹岁,屈指可尽,澎泽云:‘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否?’此言真可为惕然也。”

《书渊明乞食诗后》,“渊照得乞食,至欲以冥谢主人,此大类丐者口颊也。哀哉!哀哉日卜独余哀之,举世莫不哀之也。饥寒常在身前,声名常在身后,二者不相待,此士之所以穷也。”

《书陶渊明《东方有一士》诗后》,“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

苏辙证明东坡对渊明的仰慕之情

苏东坡谪居海南时,曾经寄书给苏辙说:“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

这段话见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海南,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海南,他住的是茅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把图书历史当作花园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奥妙,丝毫看不到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苏辙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苏辙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丽得很,看起来简陋实际上很丰满。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零九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让他们明白我的志趣。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世人多有抵触,自认为一定为让世俗痛恨,自己再由着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触犯了不少人,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官服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狱吏羞辱,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隐居效仿陶渊明,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有类似的,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出世的教训来。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私下里与老彭(商朝的贤大夫)相比。”孟子说“曾子、子思的思想相同。”我的小小成就,不足以议论读书人。

苏辙年少没有拜师,子瞻成年以后学成出师,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苏辙的诗具有古人之风,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与日俱增,如同般充沛的河水奔流而来。他的诗超过杜子美、李太白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苏辙虽然随着他奋力跟随,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苏辙也跟着和有一二首。写于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

历代文人对陶渊明的赞赏

在历史上,绝不是仅苏东坡一人对陶渊明的人格中“真性情”予以赞美,渊明之后历朝历代都有赞誉。但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到了梁朝时,昭明太子萧统才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隋唐时期才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初唐田园诗人王绩就像陶渊明一样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就十分崇拜陶渊明,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李白也有诗文表达了他的崇敬,《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谁又有能说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勇气没有受到渊明影响呢?安史之乱之后,杜甫过着流浪流离的生活,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把陶渊明视为知己。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他前去拜访了陶渊明的故居,在《访陶公旧宅》这首诗中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赞扬了陶渊明高尚的人格,结尾发出“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的感慨。

嗜酒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性,这里肯定有陶渊明的影响。白居易效仿陶渊明的诗体创作了一些作品,他在《效陶潜体十六首》中有诗句:“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陶渊明的历史地位到了北宋则是“忽如一夜春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情况大有改观。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到了苏轼那里则是毫不掩饰表达了他对陶渊明的敬仰,他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他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他们几乎是“组团”极力推崇陶渊明,加上他们在北宋文坛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居高声自远”,三大家的褒扬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的苏东坡更是起到奠定乾坤的作用。

东坡“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苏轼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陶渊明很轻松地就做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大隐于野。东坡钦佩陶渊明,是因为东坡本人做不到这一点。东坡是陶渊明真正的千古知音,但东坡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做一个陶渊明那样的真正隐士。他一直想着乘九万里之风施展抱负,他为普渡众生而无怨无悔饱受苦难,“屡犯世患”,“九死蛮荒”,却不曾须臾脱离官场。直到苏东坡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努力。这又证明,东坡的人格内涵因而比陶渊明更为丰富。这也绝不是陶渊明所能取代的。

苏东坡都使用过哪些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