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要恰当地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如无法自我调节,就要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需要说明的是,心理医生并不能为你做出决策,他只能是帮你疏导情绪,或是提出不同的方法供你选择。当你运用从本书中获得的心理保健养生知识与方法,打开心结,自疗心伤时,你将发现,最伟大的心理医生是你自己。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智商,还要有良好的情商。生活条件越好,文化层次越高,人们对心理卫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卫生服务的完善,解决“心病”会有更多更好的渠道和办法。
6.加强心理修养与锻炼
健康心理不是天生的,需要人们用心培养,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自信心、意志、性格、情绪、社交等素质的锻炼,加强心理修养,是拥有与保持心理健康所需要的。
(1)自信心和意志修养锻炼
自信心和坚定持久的意志,可以使人的精神经常处于比较平静的状态,从而使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维持正常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自信心和意志的锻炼,首先要目标明确且切合实际,并从小事做起。从小处着手。遇到挫折或不幸事件,要咬紧牙关,冷静下来,从失意的痛苦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以利再战。还可通过体育运动达到意志和自信心的锻炼。只要心中能保留一点自信的火种,就可能一次又一次点燃生活的激情,让生命重新焕发出智慧和光彩。
(2)性格和情绪修养锻炼
医学家发现,一些疾病患者有某些共同的不良个性。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某些态度,以及与这些态度相应的固定行为方式。它是组成个性的核心心理特征。美国心脏病专家在冠心病的研究中,发现争强好胜、好与人竞争的型性格的人比与世无争、安然自在的B型性格的人易患冠心病。
心理学家根据行为模式,认为人的性格还有一种C型,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倾向于克制或压抑自己的情绪。C型性格的人往往为了使别人高兴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对自己的挫折和愤怒采取忍受态度,而且作出避让,以免自己的朋友、家人或其他人不愉快。这种强烈遏制内心情感的人患癌症的危险性较大。因此,C型性格又被称之为“癌症性格”C型性格的人,因压抑易诱发抑郁情绪,而A型性格的人,因好胜易引发冲动情绪。B型性格的人,则相对从容,倾向安逸,情绪相对平和。
情绪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愉快、欣赏、赞叹等良好的积极情绪能使血液中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对健康非常有利;而不良的消极情绪则产生对神经与血管组织有害的另一种物质。如愤怒、焦急、恐惧、沮丧、悲伤、不满、嫉妒等往往过分刺激人体的器官、肌肉或内分泌腺,容易诱发多种疾病。以愤怒为例,作为人的基本情感形成之一,是人完整心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常被认为是人体的自卫行为。但发怒实际上是一种无济于事的精神耗费,一个人在愤怒时往往失去理智,不能自持,往往会产生生理和心理的恶性循环,有时也许会埋下患癌的种子。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既制约于其先天遗传素质,更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性格在人生中,为适应环境,仍然有改变的可能。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修身养性,努力学习,遇事冷静,不计较点滴得失,注意随时消除不良情绪,努力改变不良的性格模式。同时,在确定个人需要时,勿脱离实际,不要定得过高。这样可使自己的情绪因需要时常得以满足而保持良好,利于豁达、坦荡地看待事物。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就能克服性格的负面影响,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3)社交修养锻炼
社交需求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20世纪瑞典和美国的科学家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那些极少参与社会活动、较少与朋友及同事交往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要比正常人际交往者高40%。
专家认为,社会交往有利于激发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能获取各种信息,保持不断进取的积极性,避免产生孤独感和抑郁症,提供倾诉或倾听以及自我表现的机会。
社交修养锻炼应自觉扩大生活圈子,尽可能参加社会活动,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与不同年龄、职业的人交往,特别是与自己不同的另一代人、异性交往,并且善于结交新的朋友。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与评估
由于人的心理状态时刻在变化着,所以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然而为了有效地进行心理保健又必须有一衡量手段,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可行的标准与方法。
1.心理健康的表现与特征
不同的人,心理健康可能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中,心理健康的表现与特征也可能是不同的。所以这里只能给出一般情况下的心理健康的表现及其呈现的特征供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参照。
(1)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现
有关专家指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其基本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能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估价。
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适度地发泄和控制情绪。
在符合集体要求、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不违反社会规范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2)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力。智力正常是人生活、学习、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来判定。
(2)情绪稳定、心境乐观
心理健康的人情绪反应与客观情绪相一致,当喜则喜,当忧则忧,且强度适中。而且能够较好地控制、调节、转移、宣泄消极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善于避免消极情绪对自身的伤害。
(3)意思健全、行为协调
心理健康的人拥有健全的意志品质并通过行为表现出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其意志与行为统一而协调,有较强的挫折耐受力及对行为目标的调整能力。
(4)人格统一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持有相对正确的信念体系及世界观和人生观,以此为核心,把动机、需要、态度、理想、目标和行为方式统一起来,在人格的行为特征上表现出行为的稳定性、一贯性以及行为与其年龄相符和行为与其所承担角色的一致性。
(5)自我意识清晰正确
心理健康的人有清晰的自我体验、较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对自我目前所处状态和环境以及自我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清醒的认识,持有较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形象设计并乐于接纳自我。
(6)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他人的心理特点和优缺点,善待他人,与他人交往时积极的态度多于消极的态度,接纳别人同时被别人接纳。
(7)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真实地认识现实,积极接受现实,对现实的期望既可望又可及;能较好地承担各种责任;生活的和社会的,并从中寻找自身的价值;不仅表现出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同时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有效地改变环境,提高自身。
(8)富有创造性和成就感
心理健康的人关注自身的发展和理想的实现,无论天资如何都会努力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力争取得一定的成就,尽其所能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达到自我实现。
2.心理健康的十二条标准
根据国内外心理学界专家们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这里归纳为以下十二条:
(1)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热爱生活和工作,能尽情适应和进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角色。
(2)保持完整和谐的人格
人格是个人心理品质的总和。完整人格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动机、兴趣、道德和人生观。和谐就是全面、平衡发展,切忌台上握手、台下踢脚。
(3)适当地发泄和控制情绪
能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对人有礼、不卑不亢、充满自信和安全感。
(4)能充分地了解和恰当估价自己
有自知之明,永远不自责、不自怨、不自卑,从不自己给自己制造心理危机。
(5)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人同情、和解、友善、信任、尊重,从不制造人与人之间的紧张情绪。
(6)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从不怨天尤人,从不埋怨“生不逢时”。
(7)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能力
心理健康要有物质的保障,也要靠精神的哺育。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才能永葆青春。认清挫折带来的有利效应,善于从失败中寻觅成功之道。
(8)生活必须诚实和富于正义
在不违背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发挥特长、体现个性,诚实劳动;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求。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回报,而是助人为乐。
(9)保持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自己的情绪就是别人的心理环境,要保持自身完好的心理境界,永不污染他人的心理环境。
(10)保持正常的智力水平
正常的智力是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是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考力、控制和坚持力、表达力以及操作能力的综合。因此,必须保持正常智力水平。
·心理行为符合生理年龄特征生命有不同的生理年龄阶段,随之有不同的心理需要的特征。如果两者有严重的偏离,则属于变态心理行为。·有一种符合宪法的信仰忠于信仰则心境平和,追求不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奉公守法,多做贡献。
如果按上述12条标准严格对照,很难找到心理完全健康、完美无缺的人,古人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只能说,大体符合上述标准就是心理健康。
在以上这12条标准之中,最重要的是前三项,因为这三条,是最常用、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最易引起人们注意和识别、影响最大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将这三条标准作较详细的介绍:
第一,关于较好的社会适应性。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各种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即一个健康人在不同的气候、温度、地理环境如春天、秋天、严寒、酷热、南方、北方、高山、平原、城市、农村、国内国外等都能适应。
其次,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即作为社会性的人,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与各种各样的人都要打交道,并能产生一种互相影响的能力。
第二,性格健全,没有缺陷。我们知道,性格,是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所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健全的性格表现在上述态度和行为方式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社会道德,并对现实社会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性格脆弱、不稳定、极端的内向或外向,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格格不入则是性格的缺陷。
第二,关于情感和情绪的稳定协调。“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的反应;“情绪”是人的一切体验和行为在一定时间内总的感情状态的体现。这两者是密切相连的,是有目的地、有对象地表露心理活动,而情绪波动,喜怒无常,或对任何事物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则是情感情绪缺陷的表现。
上述三条,是相互关联的。性格和情感缺陷,它们的最终结果都是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
3.心理健康的自我检测
想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条件的可以去找心理医生,条件缺乏的也可以运用心理健康量表自我检测心理健康状况。
(1)心理健康量表及其说明
(2)评分方法
仔细阅读心理健康表每个序号的项目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等级高低中的一项等级,并相应地画上圈,要尽快回答,不必过多思索,只能选一项。
把选出80个序号中等级高低的级别列出,按照无是1,偶尔是2,有时是3,经常是4,总是是5,加在一起所得之和被80除,得出的分数便是检测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数。
2分—2.99分为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分—3.99分为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分—4.99分为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是5分则是非常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建议检测者的心理健康分数在2分以上,应找心理医生咨询,及时进行治疗。
4.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
判别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是相当困难的。原因在于,首先,异常心理活动和正常心理活动的区别是相对而言的,企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分界线或绝对标准是极难做到的;其次,异常心理活动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包括客观环境、主观经验和心理状态等,而判别的标准又受到判别者对这些因素所起作用的认识及其所采用的差别方法的影响,因而在这些因素所起作用的认识及其所采用的判别方法的影响,因而在这一问题上较难有统一的为人们公认的判别标准。尽管如此,但这并不是说心理活动的常态(正常)与变态(异常)就无法鉴别了。事实上,在有些情况下,两者确实存在着实质的差异,因而不能一概而论。
判别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具体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经验作为标准
所谓经验的标准有两种含义:
其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他们自己感到忧郁、不愉快、心理不适,或自己不能自我控制某些行为等等,因而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这种判断标准在某些神经症病人身上常有运用,但是,也有某些病人坚决否认自己在身心方面确实存在着的异常现象,而这恰好构成了判定其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标准,这实际上也是运用了主观经验的标准。
其二是指旁观者以自身的经验作为参照来判别正常和异常。这种标准可因人而异,主观性甚大。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上述以自身经验为标准来判别他人行为正常或异常的作法,与医生利用临床经验来对病人进行心理诊断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2)以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作为标准
这是以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来划分常态和变态的。凡是符合社会规范、为社会所接受者,即为正常;否则即为异常。这种判别标准虽然符合一般常识的看法,但不能作为普遍适宜的原则。因为社会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阶段、阶层的人对于行为也有不同的规范和标准。例如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若看到男青年留长发、穿花衬衣,人们恐怕会将其视为异常,但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则对此就习以为常了。又如,我国旅店通常是将同性客人安排在一室住宿,若在西方国家这类旅客将会被视为同性恋者。因此,任何有关异常或变态的定义都不能仅仅根据个体对某个社会的顺从性来界定。
(3)以个人对环境顺应与否作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