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的鞣酸可与铁剂结合生成不易溶解的物质,使铁元素吸收减少,药物疗效降低。核桃仁为富含鞣酸的食品,故服用铁剂时不应食用。
(2)服用各种酶制剂时不应食用
酶制剂可与核桃仁中的鞣酸结合成鞣酸蛋白,使酶制剂失去活性,故服用酶制剂时不应食用核桃仁。
(3)服用洋地黄、洋地黄苷片等强心苷类药物时不应食用
洋地黄等药物可与核桃仁中的鞣酸结合,生成不溶性沉淀物,降低药物疗效,故服用洋地黄等药物时不应食用核桃仁。
(4)服用碳酸氢钠时不应食用
碳酸氢钠类药物可与核桃仁中的鞣酸起反应,使其失去药效,故服用碳酸氢钠类药时不应食用。
(5)肺脓肿患者不应食用
核桃仁虽有纳气定喘止咳的作用,但味甘可助湿生痰,温可助热。《本草经疏》记载,核桃仁“肺家有痰热不得施”。肺脓肿则为痰热内聚、腐败血肉所致,故肺脓肿患者不应食用。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痰热者也不宜食用。
(6)慢性肠炎患者不应食用
核桃仁富含油质,可润肠通便,慢性肠炎患者食用会明显加重病情。
5.黑木耳:降压抗癌
近代药理研究发现,黑木耳中含有一种多糖体,有一定的抗癌活性,是一种极好的免疫促进剂,能显著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经常食用黑木耳,可以增进身体健康,在某种程度上还可预防癌症的发生。黑木耳又名云耳、木耳、木鏨、木蛾、树鸡,为木耳科植物木耳的子实体,是生长在朽木上的一种食用真菌。我国人工栽培黑木耳已有1000多年历史,《神农木草经》、《齐民要术》、《唐本草》、《本草纲目》等古籍对其生产和食用均有记载。如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无枝叶,乃湿热余气所生。曰耳曰蛾,象形也。”干燥的黑木耳呈不规则块片,多蜷缩,表面平滑,黑褐色,底面较淡,水浸泡后膨胀,色泽转淡,柔润而微透明,表面有滑润的粘液。由于生长环境、气候、条件和采集时间不同,质量也各异。通常小暑前采的“春耳”,朵大、肉厚、质佳;立秋后采的“秋耳”,朵略小质次之;小暑至立秋前采的“伏耳”,大小不均,质量较差。我国东北、东南、西南各地均产黑木耳,一般以干燥、朵大、肉厚、无树皮杂质者为上品。
黑木耳味甘,性平,入胃、大肠二经。黑木耳营养丰富,除含有大量蛋白质、糖类、钙、磷、铁、钾、钠、少量脂肪、粗纤维、维生素Bi、维生素B、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外,还含有卵磷脂、脑磷脂、鞘磷脂及麦角甾醇等。糖类有甘露聚糖、葡萄糖、木糖、戊糖、甲基戊糖等。
黑木耳对动脉硬化、冠心病等有很好的食疗作用。1980年,美国明尼苏达医科大学的哈默斯医生在做人体血液实验时,意外地发现有1份血液样品没有按正常情况凝结。这引起了他的关注,随即对该样品的供血者进行追访、调查,发现那个人对中国菜颇感兴趣,经常光顾中国餐馆,尤其喜欢吃“四川麻婆豆腐”。哈默斯医生对这道菜加以分析,发现其中的黑木耳含有一种抗血凝物质,能够减缓血小板凝结趋势,从而阻碍血液凝固。于是,他在《新英国药物杂志》上报道:“中国烹饪中的黑木耳能够影响血液的凝结,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起到缓和作用。”这个消息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黑木耳滋阴润燥,活血止血,益气强身,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妇女产后虚弱及痔疮出血等。黑木耳还因其胶体吸附力强,能够消化纤维,可起到洗胃的作用,所以,它又是矿山、冶金、纺织、理发工人最理想的保健食品。
黑木耳有消除尘毒、防止吞噬细胞变性和坏死、防止淋巴管炎和阻止纤维性变化、预防矽肺形成的功效。
国内外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黑木耳具有化解体内结石的功效。这主要是因为黑木耳中所含有的发酵素和植物碱能够有效地促进消化道与泌尿道内各种腺体的分泌,催化体内结石并润滑管壁,促使结石排出。此外,黑木耳所含的无机盐能够促使体内的各种结石产生化学反应,化解结石。不妨每日有意识地吃一两次黑木耳。
黑木耳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糖类,不仅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也是美容的物质。其胡萝卜素进入人体后,转变成维生素A,有润泽皮肤、毛发的作用。卵磷脂在体内可使体内脂肪呈液质状态,有利于脂肪在体内完全消耗,带动体内脂肪运动,使脂肪分布合理、匀称;纤维素促进肠蠕动,促进脂肪排泄,有利于减肥。
木耳的服用并无特别之处。其虽为药食两用品,但目前以食品的形式使用为多。作药品应用时,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每次9—30g,煎汤服用,或研末冲服;外用时取适量木耳,研成细末状调敷患处,或浸泡后消毒,外贴伤口。
木耳当作食品使用时,视其不同的制作方法而有不同的使用常识。一般来讲,无论是做点心、佐餐,还是菜肴,都应浸泡洗净,或煮,或煎,或炒。详见木耳的常用药膳方。
木耳虽是食疗佳品,应用广泛,但并非人人可用,时时可用,必须注意下列事项:
木耳有润燥滑肠之功,故大便不实、溏薄者慎用。
鲜木耳不宜食用。据报道,有食用鲜木耳者,虽经浸泡9—50分钟,煮食后,次日被日光照射而引起植物日光性皮炎。但食用干燥木耳则无类似反应,即使在食干木耳后立即接触日光也不发病。因此,不宜内服鲜木耳,以免引起植物性皮炎。
6.黑芝麻:补肾益精
芝麻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强壮益寿的高级食品。我国有以芝麻作为补养食品的传统。芝麻榨油名麻油、香油,也可药用,但芝麻多油脂,易滑肠,脾弱便溏者当忌服。
中医学认为,芝麻是一种发物,凡患疮毒、湿疹等皮肤病者,应忌食。
黑芝麻味甘,性平,入肝、肾、肺、脾经,含脂肪、蛋白质、叶酸、甾醇、芝麻素、芝麻酚、维生素E、糖类、卵磷脂及较多的钙。每100g黑芝麻含蛋白质21.9g,高于鸡蛋和瘦牛肉的蛋白质含量;脂肪61.7g,多于肥牛、羊肉的蛋白质含量,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的亚油酸高达50%,高于其他植物油;另外,还含有钙564mg,磷368mg,铁50mg。其铁含量之高,是许多食物无法比拟的。
黑芝麻具有滋养肝肾、润肠通便及益血乌发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说它“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名医别录》说它能“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延年”等。中医学认为,黑芝麻性平,味甘,能养血补肝肾,可治疗肝肾不足的虚损病,使筋骨坚强而有力。老年、产后及病后体弱、大便秘结、头昏腰酸,可将黑芝麻炒熟,研成细末,加入适量的蜂蜜,每日吃3—4匙,收效良好。老年性哮喘病人常食黑芝麻,既有治疗效果,又可平和稳定。高血压、慢性神经炎、末梢神经麻痹病人,常食黑芝麻也有一定的好处。黑芝麻具有以下医疗作用:
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用于体弱补益,特别是阴虚补益更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胡麻……补五内,益气力……久服轻身不老。”
滋补肝肾,用于眩晕、健忘、须发早白、腰膝酸软的治疗和补养。
润养脾肺,有一定益气之功。
用于肺阴虚的干咳、皮肤干燥及胃肠阴虚所致的便秘。
用于产后阴血不足所致的乳少及产后补养,有养阴血增乳之功。
可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外用可解毒生肌。
动物实验表明,黑芝麻对子宫有兴奋作用,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抑制作用,有增加血细胞容积的倾向,还有致泻作用。
芝麻作为药用时,内服煎汤一般每日用量9—15g;或可入丸,散服用;外用适量,煎水浴或捣敷。食用时应注意:
芝麻以粒整齐、润泽、无虫蛀、无发霉者为佳。已发霉变质者禁用。
应注意与亚麻的种子,亦叫壁虱胡麻的种子相区别。亚麻种惯称“胡麻子”,功用与芝麻不同,应注意区别。
白芝麻有润肠通便、滋阴血、增乳功效;黑芝麻有滋补肝肾、滋润五脏功效。
腹泻者禁用。
7.百合:安神祛病
在我国民间,素有喜食百合的习惯。随所配物品的不同,可将百合制作成不同的茶点、汤饮等。其实,百合不但作为一种食品素为人们所喜爱,而且作为一种中药,对人体具有治疗和保健作用。因其药食两用,价廉物美,素为医家和病人喜用。
百合为百合科植物百合、卷丹、山丹、川百合等的肉质鳞茎。
百合的品种较多。古时入药用的百合源于百合属多种植物,其叶大,花白者,即为百合;细叶,花红者,即为山丹;花黄有黑斑,夜间有黑子者,即为卷丹。我国供药用和食用的百合即为卷丹。另外,还有川百合,其主要分布于四川等西南地区。
百合的名称,主要以其植物的形状命名。百合之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因其鳞茎由鳞瓣数十片相合而成,故名百合。百合又有许多别名,如重箱、百合蒜、蒜脑暑、摩罗等。
每100g鲜品百合中含蛋白质4g,脂肪0.lg,糖类28.7g,粗纤维lg,磷91mg,钙9mg,尚含有各种维生素及多种生物碱。百合的地下鳞茎、种子及花均可药用。
百合甘寒滋润,质厚多液,有滋养润肺、止咳、养阴、清热、安神、利尿等功效,又是富有营养的食品,为润肺、止咳、宁心、安神、清利二便的食品和滋补品,多用于肺燥咳嗽、咯血和热病之后余热未消,以及气阴不足而致的虚烦惊悸、失眠、心神不宁等症。咳嗽哮喘的老年人服后可润肺止咳,神经衰弱和失眠患者服后可宁神镇静,并能利尿消肿,具有补脑健胃、抗衰老的功能,为老年人的滋补强壮和抗衰老、健身之品,是慢性支气管扩张、结核病、肺癌较为合适的食疗品,对低热、烦躁、失眠患者也甚适宜。
百合清蒸食用可治胃病、肝病、贫血等。实验表明,百合有升高外周白细胞,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增强体液免疫功能的活性。百合含有秋水仙碱,当溶液浓度为lOmg/ml时进行体外组织培养,有明显抗癌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百合含磷量很高,磷是构成细胞核蛋白的主要成分,能促进葡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又是各种酶的主要组成成分,对维持血液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可延缓机体的衰老过程。
百合也常用于心火肺热引起的皮肤病,如湿疹、皮炎、疮疖、痱毒和痤疮等。食用百合不但可起辅助治疗作用,而且可使皮肤变得细嫩,富有弹性,减少皱纹。对于因内热引起的大便秘结,小便赤热,服用百合有清内热、利二便的功效。
百合还可加冰糖、大米等煮成百合粥,有润肺、调中、镇静、止咳、养阴、清热的作用,对肺弱、肺痨、咳嗽、咯血、神经衰弱、慢性支气管炎、妇女绝经期神经官能症、癔症等都有辅助治疗作用。百合加杏仁制成百合杏仁粥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作用,适用于病后虚热、干咳劳嗽;加杏仁、赤豆、白糖等熬成百合杏仁赤豆汤,有润肺止痰、除痰利湿作用,适用于痰多咳嗽、喘息、口干、小便不利等症;百合还可加糖熬成糖水百合,对病后余热未清所致的虚燥不眠有疗效,对肺燥干咳、痰中带血患者亦适宜。干百合200g研碎,另用大枣6枚煮烂,去核,加红糖后倒入百合粉中煮成糊状,添入糯米粉做成弹丸汤圆,有健脑、益智、扶衰、抗老、开胃醒脾的作用,是癌症患者的康复佳膳。
百合的服用视其不同的用途,而有不同的服用方法。
(1)做食品
多以鲜品为主,也可用其干品。先除去其须根,洗净,剥取鳞片,以水浸泡一些时间,其间多换几次水,以减轻其苦味。可以单独蒸食,每次10—30g;也可与米同煮,煮成粥食,或配其他药品、食品,煮成汤、羹等食用。此外,鲜百合也常常与其他蔬菜一起被烹饪为菜肴。
(2)做药品
百合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内服主要入汤剂,每次10—30g。如用于润肺止咳则多蜜炙用,而用于清心安神则多生用。如用于疮痈、湿疹等则多用百合的鲜品,适量捣碎外敷。
百合无论是作为药品还是作为食品,并不是随意、随时、任何人都可以用的。有些人服用以后,不但无效,反而会出现腹泻等副作用。因此,百合的服用须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百合为甘寒滑利之品,药性偏于寒凉,有一定的滑肠通便作用。因此,对于素来脾胃虚弱、肠胃虚寒、经常腹泻的人,就不宜用百合,以免引起或加重腹泻。即使是本来肠胃功能正常之人,因各种原因而引起腹泻时,也应不用百合,所谓“中气虚寒,二便滑泄者忌之”。(《本经逢原》)
二是百合虽然能用于咳嗽人群,但主要用于阴虚之慢性咳嗽,而不能用于一般的风寒咳嗽。因风寒咳嗽的治疗宜散、疏、宣,而忌收、敛、润。而百合全无宣散之性,而具润养之功,用之反而会造成“闭门留寇”,而使咳嗽更难治疗,甚则加重咳嗽,变生他故,故《本草求真》指出百合“初咳不宜遽用”。
8.莲子:滋补脾胃
莲子是一种以补为主,以收为辅,兼有一定清热作用的药物和食品,应用广泛,喜食者甚多,人们既可在家自己制作莲子食品,也可在饭店的餐桌上品尝由莲子做成的美味佳肴。可以说,莲子是一种价廉物美,集养生、抗病治病于一体的上等补品。
莲子系睡莲科植物莲的成熟果实,莲为多年水生草本。
莲子以莲之种子入药,因具花单生节上,果实生于花托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指出:“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出也。”故名莲子。以其形状和生长特性而命名莲子的别名很多。莲子异名有莲实、藕实、水芝丹、泽芝、
莲逢等。
莲子为食、药两用滋补品,其主要功用为养心安神,补脾止泻,益肾固精。莲子去皮,生嚼能除烦止渴,涩精和血,止梦遗,调寒血,治心肾不安、心悸失眠、遗精等。莲子煮食可治脾泄久痢,调养肠胃,可强身明神,延年益寿。莲子可与其他药物配伍以加强药效,如莲子加酸枣仁、黄芪等制成枣仁汤,可治虚弱、心动而神不安等症。莲子加人参、茯苓、白术等制成参苓白术散,可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泄泻不止等症。莲子加麦冬、黄芩、地骨皮、人参等制成清心莲子饮,可治心肾不安、劳伤白浊、干渴溲少、心火上炎等症。莲子加猪苓、泽泻等制成莲米散,可治老人五更寒。莲子加巴戟、补骨脂、山茱萸等制成莲实丸,可治泄泻、滑精等症。莲子还可煮成各种药粥,对滋补身体甚有益处。如莲子加红枣煮成红枣莲子粥,能强心益脾、安神降压、补血通脉,常食可加强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稳定血压,增加食欲,安神入睡。莲子加山药、葡萄干等制成山莲葡萄粥,可补脾益心,适用于面目黄白、乏力倦怠、瘦弱、腹胀便溏等。莲子加薏苡仁、冰糖、桂花等制成薏米莲子粥,能健脾祛湿,清热益心,适用于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女子带下过多、湿热上蒸而致心悸失眠等症。莲子加龙眼、红枣、糯米等制成龙眼莲子粥,能益心宁神,适用于心阴血亏、脾胃气虚而致心悸、健忘、面黄肌瘦、便溏等症。莲子加金银花、白糖等制成银花莲子粥,能清热解毒,健脾止泻,适用于热毒内扰、暴泻、痢疾、发热、肛灼、心烦等症。莲子加大米、冰糖等制成莲子粥,能益气力,除百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止渴去热,补中养神,平静****,轻身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