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的早期信号
疾病发生之初往往使身体出现一些异常的症状,有如向人们发出疾病侵袭的警报。此时,如果这些病变先兆能够引起高度的重视,及时进行检查及处理,常可避免病患的发生,或使疾病对身体的损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反之,若然不能引起警觉,就会失掉大好时机,以致酿成疾病,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学习必要的医学常识,及时捕捉早期的病理信号,对防止疾病的发生,控制其演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由听觉异常辨病
耳朵是人体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若是听不到外界的声音那该是多么难受的事情,因此,耳部疾患,必须从点滴异常现象就开始重视起来。
(1)耳聋
耳聋,指主观感觉或客观检查均表示听力有不同程度的障碍。正常时,外界声音经外耳、中耳、内耳后,由听神经传入大脑。上述过程中任何部位有病变时,均可引起听力障碍。
①耳聋类型
耳聋按其程度轻重不同分为:
轻度聋,听远距离的一般语音或近距离低声谈话有困难。
中度聋,听近距离一般语音有困难。
重度聋,不能听到一般语音,仅能听到耳边的大声呼喊。
全聋,对大声呼喊或其他巨大音响,完全不能听到。
耳聋原因
引起耳聋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外耳和中耳病变,使外界声音传入耳内发生障碍,这在医学上称之为传音性耳聋。外耳道阻塞可见于肿瘤、耵聍(耳垢)栓塞外耳异物、闭锁等;中耳病变可见于鼓膜穿孔、中耳积液、息肉、肉芽、中耳良性或恶性肿瘤等。
二是耳蜗、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发生病变,使患者不能听到外耳传入的声音。这在医学上称之为感音性耳聋。它又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的可见于近亲结婚或家属中有耳聋的遗传史,另外孕期、产期的人为因素也会产生先天性耳聋;后天性的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如脑膜炎、麻疹、伤寒)、药物的中毒、噪音损害、外伤等。
老年性听力减退,是一种生理现象。由于机体的逐渐衰老,不但螺旋器的毛细胞和神经节可发生变性,而且中枢神经系统也逐渐衰退,因而导致听力减退。但是,也有一部分是由于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肝病、肾病等引起血管硬化,产生内耳血循环障碍,致使内耳器官退变,从而导致听力减退,甚至耳聋。
按照中医理论,耳聋可由先天缺陷或外感内伤所致。暴聋(听力突然消失)者多属实症,多因外感风热、风寒、肝火等引起,症状是如有棉塞耳窍,并伴有耳鸣或内耳胀痛、鼻塞头痛、口苦等。久聋(听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消失)者多属虚症,多因中气不足或肝肾亏损引起,症状是聋无胀痛,并伴有耳鸣、头晕目眩、腰酸乏力等。虚症多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体弱者。
(2)耳鸣
耳鸣是指周围环境中无相应的声源,而觉耳内有某种声音。耳鸣不仅扰人不安,影响工作和生活,而且常为耳部和全身一些疾病的早期信号。常见的原因有:
①神经衰弱性耳鸣
其特点是耳鸣的高音调与低音调不恒定,大多有两侧性,且常伴有头痛、头昏、失眠等症状。美国耳科专家佛罗博士指出,耳鸣与忧郁有关。他对40例因忧郁而耳鸣的患者,使用抗忧郁药治疗后,随着忧郁症的好转,耳鸣也得到改善。
·耳部疾患引起的耳鸣
这类耳鸣特点是多有耳病史。且在夜间呈加重趋势。另外,根据部位不同,可产生传导性耳鸣和感音性耳鸣两种。当外耳道因耵聍、异物、炎症肿胀发生阻塞,耳膜充血、风陷、穿孔、中耳腔积液或感染、耳硬化症等,均可发生传导性的耳鸣。这种耳鸣的特征是单侧性,即在有病变的一侧,且耳鸣的音调较低,如“隆隆声”、“轰轰声”、“嗡嗡声”。如发生内耳震荡、水肿(如美尼尔氏症)、听神经瘤等会刺激内耳耳蜗的螺旋器而产生耳鸣。此类耳鸣一般为双侧性,如只累及一侧耳蜗也可为单侧性耳鸣。耳鸣呈高音调,如蝉鸣声、嘶嘶声、汽锅放气声。根据刺激的突然发生要突然消失,耳鸣常呈间歇性,时有时无。
③颈部疾患引起的耳鸣
颈部肿瘤或颈部疾患压迫颈动脉时,可以引起同侧的耳鸣。此种耳鸣的特点为持续性、低音调,同时随着体位变动,耳鸣程度可有变化。
④药物中毒性内耳损伤引起的耳鸣
大剂量奎宁、奎尼丁或氯喹等药物,可引起剧烈耳鸣,但停药后好转。常用的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对听神经及前庭神经均有毒害作用,一旦发生药物性耳鸣、耳聋后,一般难以恢复。药物过敏或中毒造成的耳鸣,往往是高音调且呈双侧性。不少药物中毒的病人,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的早期中毒,就出现这种耳鸣。所以,这种耳鸣是药物中毒的预兆,要警惕。一旦发生要立即停药。以免中毒加深,影响听力。
⑤全身疾病引起的耳鸣
肾脏病、肝胆疾病、糖尿病、结核病、慢性气管炎等,当它们在全身功能紊乱时,会出现耳鸣症状,但会随人的康复而恢复。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耳鸣和药物中毒引起的耳鸣特点相同,即高音调,呈双侧性,最近有新的资料表明,耳鸣可能是冠心病的先兆。国内有人对有冠心病的耳鸣症状的128名患者调查发现,心绞痛比耳鸣早出现的占4.7%;心绞痛和耳鸣同时出现的占8.6%;而心绞痛迟于耳鸣的占86.7(。这说明心肌对缺血、缺氧的反应还不及耳蜗敏感。动物实验证实,在高血压、长期噪音及高脂饮食作用下,耳蜗比心肌更早显示出病理变化。临床观察也发现,在冠心病发作之前,一般都有耳鸣症状加重,故专家们认为,耳鸣可作为早期心脏病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一个原来没有耳鸣的老年人,在近期内出现突发性耳鸣时,应及时检查血脂、血压及心电图,以明确是否患有心脏病。有些人长期耳鸣,已成习惯,但如近期内耳鸣加重,也应检查心脏,不可掉以轻心。
⑥身体虚弱引起的功能性耳鸣
它常由于血管壁张力不足,局部供血差所致,中医认为它是“肾虚”的表现。
⑦更年期综合症引起的耳鸣
需注意的是,有少数耳鸣患者病因不明,需要定期观察、检查。尤其是单侧呈高音调耳鸣的病人(如一侧高音调耳鸣,有时是颅内核小脑角病变所致),更需要定期去神经科、五官科检查。
(3)幻听
幻听是指周围无人讲话而听到讲话声。其实,幻听和幻视一样,都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在医学上称之为“幻觉”(包括听、视、味、触、内脏等幻觉和运动性幻觉),它是大脑功能紊乱和神经系统失调所引起的。幻听是精神病的常见症状,但正常人有时在极度疲劳、极度恐惧、极度饥饿、长期孤独、睡眠和某种药物作用等情况下,也会产生幻听。
2.由味觉异常辨病
味觉大多数是人在进食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诸如酸甜苦辣咸淡的味道,而平时正常人自己是不会感到口腔中有特殊味道的,一旦出现味觉异常,就可能是疾病讯号。
(1)口酸
口酸是口中自觉有酸味,多见于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认为,口酸多为肝胆之热侵脾所致,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
(2)口甜
口甜又称“口甘”,指口中自觉口中甜味。口甜常见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糖尿病患者,前者是因为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异常,尤其是唾液中的淀粉酶含量增加而感觉口甜,后者则是由于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便觉得口中发甜。中医认为,口甜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
(3)口苦
口苦是指口中有苦味。多见于急性炎症,以肝、胆炎症为主,这常与胆汁的代谢有关。中医认为,口感苦者,若兼有头痛眩晕、面红眼赤、性急易怒、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状,则多为肝、胆有热所致。
(4)口辣
口辣是口中自觉有辛辣味或舌体麻辣感。因为辣味是咸味、热觉及痛觉的综合感觉,所以自觉口辣的病人舌温可能偏高,口辣的病人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中医认为,口辣多为肺热壅盛或胃火上升所致,常伴有咳嗽、咯痰黄稠、舌苔薄黄等症状。常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及长期低热者。
(5)口淡
口淡指口中味觉减退、自觉口内发淡而无法尝出饮食滋味。中医认为,口淡无味,饮食不香,多属病后脾胃虚弱,运化失健。常伴有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胸脘胀满、舌淡苔白等症状。多见于炎症的起初或消退期,而以肠炎、痢疾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为多见,还见于大手术后的恢复阶段;内分泌疾病及长期发热的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锌的缺乏、蛋白质及热量摄入不足的病人,也常有口淡感,另外,口淡无味、味觉减弱甚至消失,还是癌症病人的特征之一。
(6)口咸
口咸是口中如含盐,自觉有一种咸味。中医认为,口咸多为肾虚所致,表现为头昏耳鸣、腰膝酸软、盗汗遗精、或神疲力乏、夜尿频长、阳痿、带下等症状。多见于慢性咽喉炎、慢性肾炎、神经官能症等。
3.由出汗异常辨病
人在用力、天热或心情紧张时出汗均为正常现象。但人在特殊的状态下出汗时,汗的多少、出汗的时间、出汗的部位以及颜色,不仅能告知人们所患的疾病,而且还能表明病情的变化。
昭示疾病的汗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汗
自汗是不用发汗药或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自然出汗的现象。祖国医学认为这是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儿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2)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谓之盗汗。祖国医学认为这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敛阳,津随泄而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颧红、口咽干燥等症。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
(3)战汗
先见全身战栗,几经挣扎,而继之汗出的为战汗。中医认为此是邪正相争,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安的好转现象;若汗出而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胜正衰的危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
(4)绝汗
久病突然出汗不止,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精神不固,元气欲脱为亡阳危症。多见于心衰和虚脱病人。
(5)头汗
汗出仅限于头部。祖国医学认为此多由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多见于阳明热症和湿热症。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得头额汗出,则多为虚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阳虚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但小儿睡时惯常头汗,其他无症状,不属病变。
(6)偏汗
偏汗俗称“半身汗”。它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中医认为此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如老人出偏汗可为中风先兆,应注意防范。另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也常常出现偏汗。
(7)手足汗
手足汗指手足心出汗。若汗出过多,又兼见口干咽燥、便秘尿黄、脉细等,则为阴经郁热熏蒸所致;汗出过多,独见于心胸部,多因思虑过度、劳心伤脾所致。
(8)微汗、甜汗
微汗、甜汗多见于糖尿病患者。经常微微出汗,汗味具有芳香味及甜味。
(9)黄汗
肝病或肝硬化病人,常分泌一种特殊腥味的黄汗液。
4.由小便异常辨病
正常人的尿一般为无色透明或淡黄色,天热、饮水少或出汗多时呈深黄色,若尿出现五颜六色,往往预示着某种疾病。
(1)无色尿
常见于精神性多饮多尿症,尿崩症和糖尿病等。
(2)红色尿
尿液呈淡红色如洗肉水样,或鲜红色,系尿液中有血液混入,往往有急性肾炎、肾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和泌尿器官结石、肿瘤等病症。女性患子宫、卵巢、输卵管疾病时,也能出现红色尿;有时阑尾、结肠、直肠等发炎,也会出现红色尿。
(3)乳白尿
排出的新鲜尿浑浊如米汤,常见于丝虫病、泌尿系统化脓性感染或淋病等。
(4)黄色尿
提示胆道受阻,胆汁排出不畅并反流入血,因尿中含有大量胆红素,将尿液染成黄色。常见的肝胆系统疾病(如急性肝炎、胆囊炎和胆石症)、总胆管结石、胰头癌引起的阻塞性黄疸,也容易产生。
(5)蓝色尿
小便呈蓝色可见于霍乱、斑疹伤寒等,特别是当尿液腐败时更显着。
(6)黑色尿
尿液呈黑色如酱油,或呈棕色如葡萄酒,常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蚕豆病等。黑色尿多提示病情凶险,需积极采取抢救性措施以挽救生命。
(7)气泡尿
如果尿液中存在大量而且较大的泡沬,或者在表面泡沬消失后,仍然见到大小不等的气泡从尿液中不断向上冒出,医学上称此为“气泡尿”。提示可能患膀胱炎、糖尿病、结肠炎、膀胱癌、直肠癌等疾患。对持续性的气泡尿,且气泡多而大者,应速去医院检查,这对于早期发现症状不明显的病理性变化十分重要。
正常人的尿液因含有挥发性酸类而常带特殊的芳香性气味。
(8)腐臭味
新鲜尿而有腐败性臭味,往往是由于泌尿道细菌感染所致,如膀胱炎、肾盂炎并发脓肿等。
(9)苹果香味
糖尿病酸中毒或饥饿时,尿中可含有****,呈苹果香味。
(10)氨臭味
新鲜尿有氨臭味,常见于尿毒症患者。
(11)粪臭味
大肠杆菌滋生时尿液含有粪臭味。
(12)恶臭味
尿液气味恶臭难闻,多见于恶性肿瘤溃烂、坏死性膀胱炎等。
此外,根据一个人的排尿次数,也可判断健康与否。正常人每日排尿6(10次,每日数十次小便是不正常的。
5.由大便异常辨病
健康人的大便呈棕黄色,大便颜色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1)白色或灰白色
白色或灰白色提示胆道梗阻,有胆结石、胆道肿瘤或胰头癌的可能。此外,灰白色便还可见于钡餐造影后,这并非疾病所致生理性粪便。
(2)白色淘米水样
白色淘米水样即粪便像米泔水样的白色液体,量多,常见于霍乱。
(3)白色油脂状
白色油脂状,且量多,并且恶臭,常见于胰源性腹泻或吸收不良综合症。
(4)白色粘液状
白色粘液状提示可能是慢性肠炎、肠息肉和肿瘤。
(5)深黄色
红细胞先天性缺陷、溶血性细菌感染、恶性疟疾、配错血型的输血、某些化学药品或毒素的中毒、各种免疫反应(包括自体免疫)等引起大便深黄色。
(6)绿色
呈水样或糊状,有酸臭味,多泡沬,多见于消化不良、肠道功能失调等疾病。若绿便中混有脓液,则是急性肠炎或菌痢的表现。此外,吃了大量含叶绿素的食物,或肠内酸性度过高,也会使粪便变成绿色。
(7)淡红色
像洗肉水样,这种大便最多见于夏季因食了某些被嗜盐菌污染的腌制品;常见于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8)鲜红色
鲜红色大便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外层沾有鲜血,量少,并伴剧痛,便后疼痛消失,是为肛裂;若血色鲜红,量多少不一或呈血块,附在粪便外层,与粪便不相混,用水可将血液或血块冲走的,有内痔出血的可能。若血色鲜红,并与粪便混在一起,提示可能为肠息肉或直肠癌、结肠癌所致。
(9)暗红色
血液和粪便均匀地呈暗红色,又称为果酱色,常见于阿米巴痢疾,结肠息肉和结肠肿瘤。另有一种情况是正常人进食过量的咖啡、巧克力、可可、樱桃、桑葚等也可出现暗红色大便,这要同上面的疾病区别开来。
(10)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