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上下五千年妙诗妙词趣话
4339700000019

第19章 隋、唐、五代时期(9)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些李贺诗作中的句子有很多都是千古名句,而李贺之所以能有令人欣喜的结果,跟他当年口袋盛诗,时刻注意创作的习惯是有很大关系的。

高蟾作《上高侍郎》步蟾富

唐代诗人高蟾,出身于贫寒家庭,但他天资聪颖,性情倜傥,讲究为人的气节;当时有人无缘无故地想拿千金来资助他,但他断然予以拒绝,说他即便是饿死也不会接受对方这不明不白的礼物。因此,他这光明磊落的行为,自然引得了一些人的敬重。

高蟾跟著名诗人郑谷郎中结为好友,而且郑在酬赠诗里都是一再称他为高先辈的,尽管高蟾在参加进士考试的路途上一再受挫。由于心中多年来不得意的情感郁积,那年在省试后,高蟾遂爬上考院墙壁并挥笔题写了一首诗,用以抒发他这久久难平的愤懑之情:

冰柱数条揞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

虽然高蟾这首颇带怨愤和瞻望的诗起到了一定作用,以致人们也大多认为这次考试确是有些不公,然而结果却仍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高蟾仍然只是失意而归。这样一来,他也只能有想像京城长安曲江边会宴时观者如云、中举者极为荣耀的场景的份儿了;为此,心里有着无限酸楚和怨愤的高蟾,当下遂向高侍郎赋赠了一首诗道: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这首诗后来入选《千家诗》,即《上高侍郎》。

高蟾在诗中隐指说得第者平步青云,自己则由于不公平合理的竞争而落选;想像着那很为喧哗热闹的宴会,而他自己则无疑就更为落寞了。但即便如此,他也决不胁肩谄笑以取媚于当权者,使自己获取某些世俗方面的利益。他这不亢不卑的诗作,既有对时局的控诉,更有对自身才具的自信,尽管他在诗里也显得不无孤高。高侍郎在仔细研读了它后,就颇为同情他的遭遇。至于高蟾另有诗中所说的“颜色如花命如叶”云云,当然也是他那悲愤心情的微妙反映罢了。

高侍郎一再欣赏着眼前这首好诗,觉得这高蟾是很有水平的,就真正想帮助他了;于是高侍郎向一干王公大臣极力举荐高蟾的出众才华。第二年,也就是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适值李昭知贡举,由于高侍郎的大力推荐,经过了十年磨难之后的高蟾终于顺利地考取了进士。在昭宗年间(896年前后),高蟾还做到了御史中丞这较高的官职。

赵嘏因《题秦诗》官运遇挫

唐代诗人赵嘏,字承祐,青年时就有诗名,武宗会昌二年(842)时,赵嘏考取了进士。许多王公大臣也时常邀请赵嘏到他们府衙里作客,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推崇,但只是他所担任的官职却一直很低。

有一年秋天,心中不无懊恼的赵嘏在登览了京城长安后,写了一首七律,题为《长安秋望》,其诗为:

云物凄凉拂署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因该诗其中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句被大诗人杜牧看到,杜当即大为欣赏,并称赵嘏为“赵倚楼”。这可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后来赵嘏的诗名越发响了,就连身居皇宫中的宣宗也都知道他。一次退朝后,宣宗便问宰相:“诗人赵嘏现在担任了好官吗?爱卿可把他的诗作拿来我看。”本身也是诗人的宣宗把赵嘏的诗集一打开,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那首《题秦诗》,其中有句子云:

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

作为政治家的宣宗当即便愣住了,他很不高兴诗人赵嘏对时局作出这样的解释和拥有如此的看法,尽管那都已属于陈年老账了,因此赵诗人升官愿望也就泡汤了。

崔护门上写诗得良缘

唐代博陵有一个叫崔护的年青书生,容貌品行十分美好,有一年到长安赶考,因为没有考上,便在城中租了一间小屋,想在京城读读书,来年再考。

这年清明时节,他到郊外踏青,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就到一户人家讨点水喝,可敲了很久都没有人来开门,正准备离开,忽听一女子声音问道:

“谁呀?”

崔护这才发现有个女子从门缝偷看他,连忙回答说:“我是从外地来此游赏春景的书生,我叫崔护,有点口渴,想讨点水喝。”

门吱的一声开了,一个美丽的少女从门中走出,她从屋里搬来一个竹椅让他休息,然后又倒了一杯清茶给他喝。做完这一切后,这个女子就远远在靠在一棵盛开的桃树边上看着他,含而不露的情意好像特别深。

崔护端起茶杯,看到姑娘在桃花的映衬下愈发楚楚动人,分不清哪是桃花哪是姑娘的面容了。崔护顿生爱慕之心,用话挑逗她,她也不回答。

在封建社会里,男女交往是有限制的,所以彼此用目光注视了很久,最后崔护感激几句后就离开了,那姑娘见崔进门。崔护也依依不舍地回去了。此后就没有再来。

过了些日子,崔护因钱快要用完了,家中又有点急事,便不得不离开京城返乡,在离开的时候,他想再见一眼那姑娘,但未能如愿,只好带着惆怅走了。

过了一年,崔护又到京城赶考,很自然的想到了朝思暮想的姑娘,一时感情不能控制,于是他又在这一天去见这位姑娘,又发现大门院落像原来的一样,但已经锁上了锁头,他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便非常失望地在门上写下了一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写完后并在诗后面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回忆与姑娘初次相见的情景,后两句是写来访未遇的惆怅,写尽了诗人的相思和缠绵之意,写完后崔护就离开了。

过了几天,崔护考完后回乡路过此地,又前去寻找那户人家的院子,却听见这户人家里传出哭声,他又惊又喜,于是敲门询问其中的原因,一老者跌跌撞撞从屋内走出,问他是不是叫崔护,崔护连忙承认,老者便一把抓住崔护要其赔女儿之命。崔护又宋桃花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吃惊又悲伤,不知道怎么回答。

原来,这位姑娘因去年一面之缘而对崔护一见钟情,之后便念念不忘,经常恍恍惚惚,好像有什么东西丢了。

前几日因不在家中,故崔护来访未能相见,回家后见崔护写在门上的诗,读完后觉得或许今生再不能相见,便为其得了相思病,以至茶饭不思,神情恍惚,如今竟昏死过去了。

这位老者说:“女儿略通诗书,还未出嫁。我老了,只有这一个女儿,没有嫁出她的原因,是要找一个君子,以此托付他养老。现在女儿不幸死了,莫不是你杀了她吗!”老汉把住崔护大哭。请求进屋内哭她一回,女子还整齐地在床上。

崔护也非常悲痛伤感,也顾不得太多的礼数了,就跑进屋中,冲到姑娘床前抬起她的头,抱住她大喊:“崔护在此,崔护在此,姑娘快醒来啊!”

姑娘因为忧思成疾,忽一听崔护的名子,竟缓缓睁开了眼睛,崔护紧紧握住了姑娘的手,两人悲喜交加,拥在了一起。

不久女子睁开了眼,过了半天又活了。老者见了顿时高兴异常,不久后就把女儿嫁给了崔护,从此姑娘便与崔护有情人终成眷属,夫妻恩爱,白头到老了。

柳公权三步成诗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名臣柳公绰的弟弟。他在12岁时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还以一种极为遒劲流美和饶有疏荡之气的书法韵度为人赞赏。后来他进士及第了,官任右拾遗、侍书学士等,最后累封到河东郡公、太子少师、太子太保。一天,穆宗问公权道:“写字用笔有什么诀窍?”

柳公权回答说:“心正则笔正。”

皇帝知道柳公权这是用一种极为巧妙的委婉手段对他进行规谏。因为当时皇帝做事颇为荒谬,所以他听了柳公权这话后既惭愧,又很佩服。当然,皇帝更敬重柳公权的为人。

但除了这类不凡事迹外,柳公权还擅长撰写诗文,而且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构思并创作出颇为优秀的作品来。

有一次,柳公权跟随唐文宗在未央宫里观赏景致,并随时应答一些事务。唐文宗忽然说起他有一桩喜事儿,柳公权忙问有何喜事。唐文宗笑答:

“眼看冬天就要临近了,朕刚刚给边境将士把冬衣赏赐完,就要给他们赏赐春衣了。”

柳公权一听,觉得这果然是一件大好事,因为这对于边境地区的安宁将会起到一定的人心安抚作用。

作为关心国家大事的柳公权对此自然很高兴,于是他连忙向皇帝道喜称贺。

而爱好文学的唐文宗则一脸嘻笑着说:“至于祝贺朕,爱卿这次应当用诗歌才对。”

当时在场的所有漂亮宫女也在一旁起哄,齐声说:“柳学士您是该写诗祝贺祝贺皇上这大喜事儿的呀!”公权看了她们一眼,和蔼地报以一笑;当即口占了一首五言绝句,诗日: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宫女们见柳公权在赋成此诗时很轻松,当时遂一再惊叹地尖叫着:“柳学士您真是太厉害了!”

见此场景,唐文宗也大为高兴,他深深地感叹道:“想当年曹植七步成诗,被世人称为奇事一桩,而爱卿却能在三步之内成诗,你比曹植还要高明!”

面对皇帝的极度赏识,柳公权急忙俯身下拜,口称道:“微臣不才,岂敢跟前贤比试?”柳公权如此敏捷的诗才是非得要下苦工夫才能达到的,史载柳公权读书习字的确很用功。

滕迈观诗知人境遇唐朝时的滕倪苦心学习作诗,青年时便很有名,但家境较贫寒,便远远到吉州去拜见本家兄弟滕迈。

滕迈时任吉州刺史,他见到滕倪后便说:“我们家很少有名士,倪弟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啊。”

滕迈看过滕倪的诗句后觉得非常好,便常常吟诵:“白发不能容相国,也同闲客满头生。”还有《题鹭障子》诗中的句子:“映水有深意,见人无惧心。”

滕迈十分爱戴滕倪,还对人说:

“魏文帝酷爱弟弟曹植的才学,潘岳赞美侄子潘正叔的文彩,贵在采集一家的精华,哪里是本家就亲近,别人就疏远呢?”

滕倪参加了秋试之后,带着书外出远游,临行时就留下一首诗告别。

其诗文说:

秋初江上别旌旗,故国有家泪欲垂。

千里未知投足处,前程便是听猿时。

误攻文字身空老,却返樵渔计已迟。

羽翼凋零飞不得,丹霄无路接瑶池。

滕迈读了后,觉得诗意悲戚。如陷绝境,知滕倪心境落寞,恐有不测,便失意地说:“这一生一定不能再和他相见了。”于是就在大皋城的楼阁中设宴为滕倪送行,离别的情形与常情极不一样。

滕倪走后,到了这年秋深的时候,竟病死在一家客栈里,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的。

“萧郎”雀郊非“路人”

唐代诗人崔郊年轻时家境清贫,但他颇为勤奋苦读,在宪宗元和年间考中了秀才。他姑妈家有一个婢女,长得既漂亮又端庄稳重,尤其还擅长音乐等妙技,被人称为汉南最为漂亮的女子。崔郊对她极为恋慕,时间一久,两人私下里便好上了,只是崔郊因贫困而不能立即与她成亲。不想崔郊的姑妈不久后把这婢女卖给了做元帅的于颐,并获得40万钱;而这位婢由页女也很受于顺的宠爱。

尽管这婢女现已身有其主,但崔郊对她却依然思恋不已,经常在于颐的帅府外头徘徊,希望能够见上她一面。

寒食节这天,该婢女由于有事外出,而崔郊这时便正好站在距离帅府不远处的柳阴下,见到她后急忙向前迎了过去,两人相见,不觉就在马上相对着哭开了,而且还相互立下誓言说,彼此的感情将像山岳河海一样永不变色。崔郊当即赠给心上人一首诗,云: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

该诗虽写此女,却表达了崔郊无限怅惘之情和对她的不尽思恋之意。

这里崔郊用来自称的“萧郎”,应该是缘于汉代刘向《列仙传》讲述的故事:“萧史者,秦穆公(赢姓)时人也,善吹箫,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

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风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日皆随凤凰飞去。

故秦人为作风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后遂用“弄玉”泛指美女或仙女;用“萧史”借指情郎或佳偶,故又称“萧郎”。这里崔郊用“借代”这一修辞格,用“萧郎”形容自己,表示自己落落寡欢的情景。

但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崔郊竟因此诗而得到了心上人。原来,崔郊喜欢于顿帅婢女的事竟引发了那些对崔郊很为嫉妒的同伴的谗言,有的人竟故意把崔郊写给心上人的那首诗写在于顿帅的座位上,看他怎样处置。

于顿见到这诗后,遂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知道该事的大致情况后,他当即让手下人去把崔郊叫来。大家都不明白于顿要干什么,而崔郊则知道他自己已然闯下大祸,还是硬着头皮去叩见于顿。

不想于颐一把握住崔郊的手,激动地说:“‘侯门一人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该是您写的吧?40万钱对我而言是小事一桩呀!您为何还要吝惜一封书信,不把这事儿早点告诉我呢?”说完就让人叫那婢女出来,当即把她归还了崔郊,同时还赠送给他俩许多嫁妆和钱财。

这事不但说明了重才的于顿是一位大度的豪杰,也造就了人间的一桩美好姻缘;而且它还因此衍化出了一句俗语:“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但幸运的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萧郎”崔郊最终并没有做心上人的“路人”。

“碧纱笼诗”与“红袖拂尘”

唐代宰相王播,字明扬,出生于肃宗乾元年间,祖辈是山西太原人,后来全家搬迁到了江苏扬州定居。他相待,以为对方是个读书人,说不准哪天他发迹了,这对寺院也将会有好处,遂让王播在这里吃住。

该寺院就餐有一个规定,就是一天三餐的吃饭时间都固定在寺僧敲钟之后。由于人多,这种做法倒是给众人都带来了方便。而王播便随着那开饭的钟声,迅速放下手中的书本来“随喜”吃饭了。

但时隔不久,事情却变得离奇起来。一天中午,正在专心读书的王播,直觉腹中响声不断,抬头一看,太阳都已有些偏西,而寺院里此时居然还没有敲响开饭的钟声!等到王播又把书卷温习了一轮后,饿过头的王播这时候才听到有钟声在敲响。

王播实在饿极了,便迅速冲向了食堂。然而食堂里的人说午饭早就吃过了,这情景使他惊疑而羞涩地往那些食堂师傅身上看了过去,然而,他们那副幸灾乐祸的神态却分明在告诉王播:他们有些看不起他!

王播立即明白寺院已经厌倦他在这里吃闲饭了。他的眼睛里满是泪水,但他还是强忍着不让它流出来。他狠狠地瞪了偌大的食堂一眼,当即返回住处收拾他那简单的行李,并在寺院墙壁上愤然题写了一首诗,然后就头也不回地大踏步走了。

20多年过后,也就是在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做了大官的王播恰好被派往江苏任军政长官。一天,他忽然想到当年借住过的寺院看看,那儿到底发展成什么样儿了。而惠昭寺木兰院寺僧们闻知王大人要来视察的消息后开始手忙脚乱起来,把王播当年居住过的地方修葺一新不算,寺院主持还叫人迅速把王播当年愤然写下诗作的墙壁,轻轻地用拂尘掸去浮尘,然后用上好的碧纱把它覆盖起来,免得它再次受到灰尘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