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育儿同步指导大百科全书
4322200000058

第58章 捍卫孩子健康,常见病诊疗与护理(14)

先天性就没有耳垂或外耳道,即使有,形状亦有不同,称为耳部的畸形。很少伴有重听症。不过,若外耳道封闭,畸形的程度达到内耳时,可能会影响听力。

治疗的方法主要在于美容上的问题。

外耳道炎

耳穴伴有激烈的痒痛,如果拉扯耳壳或压住耳穴,疼痛更为激烈。主要原因是由于耳穴的入口附近形成脓肿所致。可自****看到肿处。有时伴有发烧。破裂化脓之后,疼痛即会消除。

服用抗生素,可在短时间内治愈。若脓肿很大,产生剧痛时,可服用止痛剂,或进行冷敷。也可以脱脂棉蘸药,塞入耳朵中。

外耳湿疹

由于体质上的原因,婴儿的耳垢相当稀软,有时耳脓会流至耳外,因此会使耳穴或耳壳溃烂,形成红斑,变成湿疹,也可能发生中耳炎或外耳炎。

一旦发生耳脓之后,耳朵会奇痒无比,使婴儿难以成眠,或因为搔痒而引起外耳道炎。

处理方法是保持局部的干净。首先以脱脂棉擦去耳脓,再涂抹橄榄油或锌油。也可适当地涂用类固醇或抗生素软膏。最好能为婴儿套上手套,以免用手抓痒。

耳垢栓塞症

沐浴或游泳之后,耳朵会突然感到被堵住一般,影响听力。这是由于耳垢膨胀,堵住了耳穴。

只要除去耳垢,即可清晰地听到声音。不过,动作不可粗暴。若耳垢太硬可用药水软化之后,再行掏取。

副鼻腔炎(鼻蓄脓)

颌骨当中有副鼻腔,以小孔与鼻腔互通,一旦感冒,会与鼻腔一起发炎。此种症状称为副鼻腔炎。严重时,会发展为蓄脓症。而且一发生此症状后,鼻子的情形会更加恶化。

婴幼儿的鼻子构造不同于成人,副鼻腔的通路较宽,所以,即使发炎,也都能治愈。不过,若病情严重,颌骨、眼下或两眼之间会肿胀、疼痛,甚至会发高烧。

急性期,可用抗生素治疗。若转为慢性的蓄脓症,则难以治愈,大都必须进行手术。

急性中耳炎

(1)原因:感冒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等,经常都会并发急性中耳炎。此外,麻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也会并发此症。

(2)症状:耳朵深处产生刺痛,同时又有重听、耳鸣等症状。有时会发烧或头痛。

婴儿不会诉说耳痛,所以,最初是发烧与情绪不安。接着不吸奶,心情激动不睡觉,即使抱在怀中亦哭闹不停,不断摇头,十分痛苦的样子。若压住其外耳道或耳后更会哭闹不休。有时会伴有腹泻,偶尔会有痉挛或颈部强直等现象。

借着耳镜检查,可以得知鼓膜红肿,而诊断出病情。不过婴儿期的情形未必如此清晰。不久之后,鼓膜可能会破裂而流脓,称之为耳漏。此情形即可证明是中耳炎。耳流出脓后,即可退烧,症状也可以减轻,甚至可能因此才发觉到是中耳炎。婴儿如果原因不明的发烧、心情欠佳、压住耳朵附近哭闹时,即可怀疑是中耳炎。

若退烧之后,却又发烧时,很可能并发其他的疾病。

(3)治疗:婴幼儿有上呼吸道感染,很可能会引起轻重不一的中耳炎。如果服用抗生素治愈感冒,大部分也能痊愈。

一旦确定是中耳炎,或是发生耳漏时,只要使用抗生素,即可治愈。有时候需要切开鼓膜,排出脓水。婴儿的中耳炎很可能转为慢性,必须高度重视。

慢性中耳炎

除特殊的细菌(例如结核菌等)所引起的之外,大部分是急性中耳炎所引起,尤其是1~2岁婴儿的急性中耳炎容易转为慢性。

慢性中耳炎是每当感冒,就会发生中耳炎,或是出现慢性耳漏、鼓膜穿孔、重听等现象。

预防的方法是尽量避免感冒,尤其是容易使鼻腔咽腔发炎的原因,都须充分地治疗。

有时候可能须要手术,可借着X光片、听力检查等方法,由医生决定诊断。

过敏性鼻炎

此病会经常突然打喷嚏,而且流鼻涕。主要症状是鼻塞、流泪,与急性鼻炎类似。不过,除了鼻子之外,不会扩展至别处,可有全身倦怠。尤其在某些季节,更容易反复不停地发作。

如果能找出致病原,只要加以避免,即可免除发作。如果起因于枕头、棉被,最好套上套子。若对牛奶、蛋过敏也应避免食用。

听力衰减

先天性的耳聋大都是遗传而来的。不过,妊娠中患上风疹或链霉素等药物中毒时,也会引起此症。后天性的听力衰减则是脑炎、脑膜炎、核黄疸或是链霉素等药物所引起。

此外,有时候因感冒而引起暂时性的听力不良,或是耳垢积存太多,而影响听力。

婴幼儿的听力衰退很难检查出来,但是,现在已可使用测听器检查听力。所以,若对婴儿听力有疑问时,最好到医院诊察。

病情轻微尽量在早期使用助听器。严重时,可采用特殊训练。

鼻炎

(1)原因与症状:由感冒或污染空气的刺激所引起。最常见的是感冒所引起的鼻炎。起初是鼻塞、发烧、流鼻涕,甚至打喷嚏。

一般持续不久,都可轻易治愈。不过,有时会发展成为化脓性的鼻涕。虽然大部分也可治愈,有时候却会发展为慢性鼻炎,而经常流出脓性的鼻涕。

2岁以前的婴幼儿一受寒,即会引起反应性的鼻炎,且会流鼻涕。但采取适当保暖措施后,病情即会好转,这是因为鼻黏膜较虚弱所致,此种情形并不需要特别的治愈。

(2)治疗:急性鼻炎时,须注意保温要安静,同时服用抗组胺药,最好能以水蒸气提高室内的温度。

婴幼儿若鼻塞严重,会影响到吸奶而感到痛苦。鼻涕太多时,可用吸管加以吸出。鼻塞的时候可用棉棒蘸取橄榄油将其除去。若仍无效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点鼻药。

慢性鼻炎时,必须养成经常按摩鼻部的习惯,以免鼻涕积存下来。若咽扁桃腺肥大,必须接受手术。

运动器官的疾病

斜颈

(1)原因:先天畸形当中,以先天性股关节脱臼最为多见,其发生率为0.5%。其原因尚未查明,可能起因于先天性,或由于分娩外伤引起。大都是在胸锁乳突肌的一侧形成肿块,使得颈肌肉变短,而引起斜颈。此种肿块很可能起因于分娩外伤所引起的血肿,或是由于肌肉变性,逐渐硬化短缩所致。

此外,以臀位出生的婴儿,也有此种病症产生。

(2)症状:很少在出生后马上发觉。大部分是在出生后5天至两三周才发觉到胸锁乳突肌发生肿块。通常只发生于颈部的单侧,也有时两侧皆有。由小指头大小到拇指的大小。头倾向有肿块的方向,脸朝健康的方向。

一般在出生后3周左右,肿块发展至最大,然后逐渐缩小。大多数会在6个月到1年之内会自然消失而痊愈,不过,有些则会逐渐变硬且恶化。此时颈部的运动受到限制,脸形呈左右不对称,脊椎亦扭曲不直。

(3)治疗:大多数的斜颈可自然痊愈,进行按摩时要掌握分寸,强力的按摩反而易使病情恶化。

家长要尽早发现斜颈,而且要注意孩子的睡姿,以免染上不良的睡习。

假如经过1年却没有自然痊愈的倾向,须在1年6个月之内,选择适当时机进行手术。

桡骨小头半脱位

拉扯婴幼儿手部,很可能会使手部有如麻痹一般的下垂,且无法动弹,只要轻轻一动,就会剧烈哭泣。

这是由于肘关节处的桡骨小头发育不完全,使得外圈的环状韧带松弛,桡骨小头脱落所致。此时,不仅无法移动前臂,也无法用手握物,或举起肩部,所以,往往会被人误以为是肩部脱臼。

拍摄X光片没有任何变化。处理方式是,首先压住桡骨小头,一边把前腕往外转,一边弯曲肘关节。若发出轻响表示已恢复,疼痛也完全消失,手部亦可上举。

“O”形腿与“X”形腿

“O”形腿指孩子站立时,两足跟靠拢,两膝关节不能靠拢;“X”形腿指孩子站立时,两膝关节靠拢,而两踝关节不能靠拢。一般而言,婴儿期都有生理性的“O”形倾向,但在2~3岁以后,此现象即会逐渐消失。因此,不论“O”形或“X”形,只要症状轻微,都可自然痊愈。

2岁之后,如果很明显地确认为“O”形或“X”形的状况已超过生理范围(双脚并立时,双膝的距离大于3厘米以上),则可认为异常。夜晚睡觉时可使用夜间矫正器,也可使步行用矫正器或矫正鞋。若持之以恒,一般只需一年即可矫正成功。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X”形腿的不定期疼痛。

“O”形腿步行时,脚尖朝内迈步。“X”形腿容易疼痛疲倦,以及跌倒。

但是,如果因骨骼疾病,使双脚高度变形,则须施行手术。

先天性股关节脱臼

(1)原因:致病原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是先天性关节构成尚未成熟,所以,肌肉一受到拉扯,即会发展为脱臼。一般从出生后开始,股关节或膝关节弯曲,双脚呈打开的状态,如果任凭发展下去,只要一伸直双脚,就会脱臼。

其中的理由尚未明确知道,女孩的脱臼情形为男孩的5倍,而且经常出现于家族中。

(2)症状:下肢的外展受到限制时,才会发觉到此病,或是90度弯曲股关节,想拉开双下肢时,可能会听到“咔”的一声,此声音即证明是脱臼。

不过,有时候未必是脱臼,为了准确起见,必须拍摄X光片,用以诊断。

如果发现太晚,脱臼会一直进行,而延缓开始步行的时间。即使能够步行,腰部会倾向脱臼的一方,步行方式异常。

(3)治疗与预防:最重要的是早期发现。3个月之前必须接受健康诊查,若怀疑有此症状,必须以X光片来确定。尤其是初期,若不借助X光片,很难发现此症。

如果早期发现,而且病情轻微,可进行按摩,或垫上厚尿片训练下肢的外展。也可利用器具打开股关节,保持在弯曲的位置。大约在半年以内即会治愈。如果发现较迟,甚至延至1岁以后,就必须接受手术。

此疾病最重视的是预防。一般从出生后下肢为蛙脚状,股部张开,股关节弯曲,只要不勉强拉直下肢,即可预防脱臼。因此更换尿布、穿衣时必须慎重。避免使用缠绕式尿片,最好只包住股间,衣服也应尽量采取宽松的形式,同时亦须注意抱与背的方法。

牙齿的疾病

上皮珠(马牙)

此症并非牙齿的疾病。在长乳牙之前,婴儿的牙床会出现一个或数个小珍珠般的颗粒。出生不久的宝宝尤其多见,所以,妈妈常会误以为长牙,而大感惊讶。其实这并不是牙齿,而是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称之为上皮珠。

到了长乳牙的时期时,自然会被吸收而消失,所以不需要担心。

龋病

(1)原因与症状:所谓龋病是指牙齿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硬组织出现无机物脱矿、有机物破坏,而形成洞穴的状态。根据牙齿硬组织的破坏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

浅龋:病变局限于牙釉质或牙骨质,探之有粗糙感。

中龋:病变发展到牙本质浅层,已有明显的龋洞形成,病牙对冷热、甜酸等刺激有激发性酸痛。深龋:病变发展到牙本质深层,龋洞已较深,对温度、化学刺激均可引起明显疼痛,但无自发痛。

龋病是由于口中的细菌接触到附着于牙面的糖分而产生的。在牙齿表面细菌可使蔗糖转化为葡聚糖,而后者使细菌易于黏附于牙面对牙齿造成破坏。

总而言之,糖附着于牙齿,是最直接的起因。不过,未必只是由糖分所引起,其他的食物残屑也有很大关系。

2岁之后,大部分都已长齐了20颗乳牙。不过,最近乳牙龋病的情形十分普遍。有人认为乳牙总有一天会全部换掉,所以不用担心龋病。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观念,乳牙的好坏将会影响到以后恒牙的发育,因此千万忽略不得。乳牙龋病十分严重,咀嚼无法充分,会影响到营养吸收与下颌的发育,同时也对牙齿排列不利。

(2)预防:龋病重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为了牙齿的健康,3岁前的牙齿保护十分重要。自1~2岁起即应定期接受牙齿诊查,以便能早期发现龋病。

不过,最重要的仍在于预防。最容易产生的原因是牙齿经常附着有食物残屑或糖分。为了防止龋病,甜食的量应加以控制,同时亦须限定进食的次数。整天不停咀嚼,倒不如限制一次食物。例如一天三餐之外,再规定1~2次的点心时间,几乎不会发生龋病。

用餐之后立即饮水或咀嚼苹果等水果,也能清扫牙齿。最好养成刷牙的习惯。到了3岁左右大都可自行刷牙,不过,并不是刷牙即可消除龋病。如果不遵守上述的注意事项,即使刷牙也可导致龋病。

不正咬合

专指牙齿排列欠佳,上下无法顺利咬合的情形。不仅如此,对于外表的美观亦是一大问题。

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遗传,不过,后天过度吸吮手指、持续以奶瓶哺乳、牙齿异常等都可能造成此症。

可到口腔科进行矫正治疗。可采用两种方法。其一是放置矫正器用以矫正牙齿的排列。其二是只在睡觉时使用矫正器,如果在换恒牙之后,尽早开始矫正,效果十分良好。

其他疾病

婴儿猝死综合征

一向非常健康的宝宝,很可能在不明原因之下突然死亡。欧美由于经常发生此现象,才逐渐被人重视。我国近年来也逐渐加以重视。根据报告,欧美的婴儿1000位当中,有1.2~3.0位死于猝死。

此症的主要特征是容易发生在未满6个月的婴儿身上,尤其以2~4个月为最多,夜晚至早晨的睡眠中最容易发生。

此外,冬季时婴儿感冒也可能会突然死亡。未成熟儿刚出生时及人工喂养儿也有猝死的倾向。

被发觉到死亡时,大都为俯卧的躺姿,或由妈妈陪睡,或是吐奶而死,因此,往往被人认为是窒息而死。即使加以解剖,大部分也无法找出死因。因此,医学上将此种病例命名为婴儿猝死综合征。

致死的原因众说纷纭。包括感染、免疫异常、自律神经异常等论点。不过,到目前为止,尚无法得出一个完全正确的理论。猝死的例子当中,以未满3个月的婴儿死于夜晚睡觉时为最多,而且有许多会在数日前有感冒的迹象。所以,以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喉头部异常窒息的论点最为有力。

防止突然死亡的发生是相当困难的。不过,一旦发现婴儿呼吸停止,应立刻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然后尽快前往医院接受诊断。

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服用抗生素仍然无效,原因不明的发烧持续5天以上,眼球结膜发红、手足肿胀发亮、指尖坚硬,这些皆为川崎病的症状。

抚摸颈部即可知淋巴结肿大。发病后10~15天即会进入恢复期,手足的皮肤会剥落一层膜。

以1~2岁的婴儿最为多见,3岁以下占发病率的80%。而且男孩较多,男女的比例为5∶1。

大部分在经过一定的过程之后即会痊愈。不过最值得担心的是,心脏血管会发生异常,有时候可能会因此而导致死亡。

致病原因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免疫反应等有关。

(第四节)

远离意外,急救早知道

创造远离危险的环境

防患未然

许多妈妈经常抱怨:“每天担心害怕孩子发生危险,却仍然不能避免。”由此可知,我们生活的周围的确存在着许多“隐形杀手”,威胁着孩子们的安全。

婴幼儿的成长速度常会令人措手不及,昨天还不会的动作,可能今天却会了,然而这些不成熟的动作,往往是造成意外的起因。

婴儿及幼儿经常发生意外,即使是30厘米高的浴缸、洗衣机,也可能发生溺水事件,此外误食纽扣,都是常常发生的意外。

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应配合宝宝发育情形,防患于未然。

环境的准备

家里的家具都应妥善放置,除去可能发生受伤及误食的危险物,同时修改门窗、楼梯。大人应经常检查室内,要把看得见的危险品收起来,孩子探得到的桌布也应暂停使用,地板最好不要打蜡,家用电器附近禁止放置凳子等。

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