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忠臣良将舍命保江山:两宋兴衰
4304900000027

第27章 力主抗金,几度沉浮

康王赵构于建元元年(1127年)五月一日在南京登基,史称宋高宗。南宋建立,赵构改元建炎。

宋高宗即位后,命黄潜善担任中书侍郎,汪伯彦担任同知枢密院士,不顾朝臣的反对,命李纲出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成为了赵构政权的第一任宰相。

李纲称相期间,面对残破的大好河山,竭尽全力抗金救国。他上任后,在向高宗的上疏中认为,宋朝应坚决抵御金兵的进攻,不能卖国求和,应加强河北、河东地区的防务;积极组织民间武装力量参加抗金斗争;重视人才;修筑城池、制造战船、健全军队、扩大兵源;严惩****等等。

宋高宗虽然封李纲为相,但并不是真心想让他抗击金兵。宋高宗偏向于投降派。投降派不断在宋高宗面前诬告李纲,宋高宗开始对李纲产生怀疑,并有意疏远他。

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李纲被高宗罢免了宰相之职。不久,李纲所进行的改革、备战措施也随之废除。太学生陈东、欧阳彻上书请愿,要求恢复李纲的职务,高宗不但不听,还下令将两位太学生斩首。

李纲罢相两个月后,形势急剧恶化,金兵大举南下,宋高宗乘船逃往扬州。金人闻讯追击,高宗只好东躲西藏。后来,金人在岳飞、韩世忠等部队的顽强抵抗之下,被迫从南方撤军。金人撤军前,为了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立刘豫为傀儡皇帝,定大齐为国号。

李纲罢相后不断受到陷害,接二连三地被贬、被逐,最后被贬至万安(现在的海南岛)。李纲见宋朝统治阶级腐败、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深感悲愤。

绍兴二年(1132年),金兵从南方撤军以后,宋高宗返回临安,任李纲为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现在的湖南长沙)。李纲接到任命以后,积极准备抗金,收复宋朝的失地。他组织地方武装抗金,采取了恢复在战争受中损的经济、减轻百姓的苛捐杂税等措施。

当刘豫伪政权准备与金兵共同南下伐宋时,李纲向高宗提出趁机收复失地的建议,高宗不但未采纳李纲的建议,反而对他再一次进行罢免。

由于高宗从骨子里惧怕金人,因此李纲根本不会得到朝廷的重用,有所作为。宋朝统治阶级内部对待是战是和的问题争论不休,高宗最后同意了投降派的意见。

南宋于绍兴九年(1139年)与金议和,向金称臣。李纲虽然曾恨这种屈辱的媾和,却无能为力。

绍兴十年(1140年),58岁的抗金救国名相李纲逝世。

岳飞是南宋名将,抗金英雄,杰出的军事家。他一生打了一百二十多场仗,战无不胜,打得金兵望风而逃。在岳飞的身上,凝结着唐宋用兵的精华,体现了兵家理论和战争实践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