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经商不败的36个秘密
4304600000024

第24章 迅速行动:抢占先机才能赢(1)

当一只鹰面对地面上一个梦寐以求的猎物时,它会怎么办?它会以雷不及掩耳之势扑上去,给予致命的一击。一秒钟的迟疑就可能导致机会的丧失,随之而来的也许就是整天的饥肠辘辘。实际上许多人经商失败或总无大成的一个原因就是并非看不到机会,也不是不想抓住机会,.而是总缓于决策,疏于行动,、缺乏一点志在必得的"鹰性"。

1、机遇面前,抢字当先

"扒分"重在扒得快

在上海人的口头禅里,赚钱叫做"扒分",意思是赚钱如土里淘金,要有土里淘金的精神和耐性;一个"分"字体现了赚钱的辛苦和不易--一旦土里淘出了金矿,大家便可以一拥而上,分个精光。从这句俗话,可以体会上海人赚钱的方式和态度,就是凭借一切先天优势尽量分得最大的一份蛋糕,不落人后。因而要赚钱,在讲求手段的同时还要讲求速度,否则到嘴的鸭子也随时都有可能被人抢走。每个从商的上海人,几乎都保持着这种与生俱来的"抢"的意识,尽管在"抢"的过程中由于当局者迷,可能会错过市场上出现的新机会,但只要能够抓住机会,他们就会凭借速度一马当先。

在上海股市中赫赫有名的陈荣,充分发挥了上海人这一抢机遇的特性,他甚至率直地把自己的赚钱方法归纳为"抢钱理论"。陈荣认为市场有满地抢不完的钱,他的高明之处不是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去:"抢",而是变着法子去"抢"。当走路的人意识到有机遇可抢时,他已经买了一辆自行车去"抢";当别人骑上自行车时,他已经开着汽车去"抢";汽车又换了飞机,然后飞机又换成火箭,总是变更着"抢"的方法,总是比别人抢先一步。从这一"理论"来看,陈荣没有背叛上海人的特性而"又有所超越,他以一种富有创造力、策略性的方式去"抢"。人们发现,每当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或打开一个新局面时,股海英雄陈荣总是飞驰在正前方。

"扒分"要讲策略性和创造力

陈荣的第一桶金来自股市。上海证券市场上流传着很多神奇的故事,涌现出了不少百万、千万富翁,但对后来者说,对他们影响至深的还是第一个进入股市"扒分"的陈荣。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这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个事件,尤其对于上海许多股民而言,它几乎可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个事件。陈荣更是如此。陈荣的看法一向是:在中国,重大的机遇每每来自于政府的政策,每一项新的经济政策或重大措施出台,意味着新的机遇。因此,陈荣义无反顾地在开盘第一天率先冲进股市投资。在当今,进入股市投资已是被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个人投资理财方式,不足为奇,但在当时,这样的抉择却非常了不起,极富英雄色彩。他意识到,在股市需民众支持和入市刺激的情况下,入市早就意味着回报高,因而他凑了5 000元股本,在开盘第一天进入股市,并幸运地成交了2 700元。结果正如陈荣所预料的那样,在此后一年中,股市逐渐引发了人们的投资热潮,多只股票在股市上蹿红,陈荣当初的投资市值竟翻了11倍。此后,陈荣筹集10余万元资金,全力进军股市,成为上海股市的第一代大户。

其实,陈荣在股市的甘苦,外人是无法体验的。股市的动荡与大起大落,决不亚于人生境遇的悲欢离合。听消息,看行情,一会儿涨到天上,一会儿跌到深渊,心情也就随着股市的动荡一起一伏,一会儿进入低谷,一会儿冲上浪尖,那种刺激,还真需要好心脏才能承受。刚开始时陈荣就在这种心情的大起大落中从年头忙到年尾,食不知味,席不暇,年终结算时,却发现并没赚到多少钱。总结原因,并不是自己运气不好,不赚钱的股票其实不多,只不过赚的钱几乎都交了证券公司的交易税,算起来,是给证券公司打工。慢慢地,陈荣悟出了点什么,在资金不多的情况下,炒股除了要靠眼光,还要沉住气。管它是什么"基本面"还是"技术面",不要让人牵着鼻子走,不要盲从股评,要自己独立思考,分析行情,以不变应万变。中国的股市开业之初,一是靠政策,,-是靠股民的心理素质。许多人在股市"牛气冲天"时乐昏了头,盲目跟风,一遇到"熊市"就六神无主,自怨自艾。与此不同,在这方面陈荣把持得很稳,他两次在股市走高达1 500点的时候,毅然冲出了狂热股民的包围,主动退出,独善其身。后来的结果证明,他的冷静总是有根据的。

1994年所发生的事令许多炒股人终生难忘。这一年的股市经历了一场长期沉闷的"熊市",股市上相当长一段时间一个亮点也没有,整个股民群落都被牢牢套住。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受政府为控制经济泡沫而进。行的宏观调控的影响。但对于陈荣来说,这一年却是他一生中最难得的一个机遇。当时,股市越跌越低,一时间股民惶恐不安,谣言四起,人们纷纷传说股市就要崩盘了,而股市大盘最后竟一路跌至300点。但陈荣却兴奋了,他认为总会有触底反弹的一天,便抓住适当的机会大量买入跌得惨不忍睹的多只股票,跌得越低,买得越多。朋友们都开始替他担心,怕他输得血本无归;陈荣却胸有成竹,谈笑风生,对别人说:发财的机会到了。"陈荣心里有底:多年来股市已成为企业融资集资的主渠道之一,有效地激活了中国经,中国的改革是需要股市的,再怎么调控,国家也不会把股市调掉,落个虎头蛇尾贻笑大方,所以用不了多久政府一定会采取救市措施。而从国际股市的起伏规律来看,急剧跌至谷底的情况是常见的,往往由于战争、经济危机等意外的灾难才会导致股灾。中国的现状很正常,并没有发生经济危机,相反地,经过宏观调控甩掉包袱后股市必然还会更加有力地反弹,所以股市的沉闷并不意味着股灾,反而隐藏着毕生难遇的机会。正因为明白?这一切,陈荣才敢于全力出击,有多少买多少。这正暗合了"逆向操作"的真谛。果然,至年底股市强力反弹,陈荣一举赚得了十余倍的利润,从此成为上海滩上的亿万富豪。1995年,他投资8 000万元创办"中路实业"时,没向银行借一分钱。

"扒分"不只是单纯的赚钱,更是为了事业。

在股市赚了上亿元,陈荣觉得也够了。炒股的人少都有那么点天生的赌性,但陈荣有的却不仅仅是赌性,他还有强烈的事业心。他读了不少商界名人的发家史,由股市起家的人也不是不多,但最终他们都转向了实业。这是因为股海无情,就无数富豪,也能毁掉无数富豪,只有实业才是能永远切实掌握的东西。因此陈荣在惊天豪赌获胜后就收行迹,此后把主要精力转到了实业上。他当年在股市上的历险经历,成了上海炒股圈中的传奇和绝响。

与陈荣一起在股市中成名的人不少,但历经犬浪淘沙之后,能像陈荣那样在实业界成为著名沪商并铸就辉煌的却不多。1998年夏,陈荣邀请了30多位上海股市大户到他的"中路保龄设备公司"做客。他请来这些朋友,是想听听这些准资本家对资本投向、资本运作有何高见和动向。多数朋友在赞赏陈荣投建"中路"之举的同时,并未意识到陈荣此举是在为更大规模的"抢钱行动"创造条件。

陈荣并不懂得保龄球设备生产的任何环节,但由于拥有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察觉到的潜在市场和手中可动用的数千万资本,便大胆地向这一领域进军了。有人觉得他莽撞了一些,似乎应该先观察、学习一段时间后再作打算,但陈荣认为机会往往在观察和学习中失去。正如同当初他闯入股市一样,尽管没有经验,但只要你抢了先,你就已经在速度上领先一步,就能率先"扒分"。陈荣在银河宾馆租下了几个房间,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保龄球设备生产专项人才。然后,他在某保龄球馆包下两条球道,让工程技术人员解剖、研究球道设备。

当时,美国某保龄球道设备公司驻华办事处的代表闻听此事后耸了耸肩,认为中国人真是异想天开,以为拆开看看就会了,哪里有这么简单呢?因而有人认为陈荣此举不过是扔钱打水漂。然而,后来发生的事实却让这位美国公司代表震惊得不知该说什么好--几个月后他竞受邀去参观"中路实业"自行研制生产的球道设备。参观之后,美国代表喃喃自语: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实上,陈荣此时还只不过是模仿,但他却以惊人的模仿能力一举打倒了美国公司代表的自信自满。更为重要的是陈荣由此成为上海首位保龄球设备生产商,就在保龄球运动在全国急剧扩展之际,其产品及时推向了市场,并以其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超过了进口产品,占领了很大一部分市场,这一成功使"中路实业"的规模"在两年间扩大了好几倍。

1998年,陈荣又开始向新的领域进军。这年4月20日,陈荣成为证券大厦的第三十五位业主。除了在为自己进入金融保险行业练兵外,陈荣还想借助这块寸金之地找到可以为自己拓展新事业的人才。在落户陆家嘴中央商务区后,中路公司的管理队伍从原来的20余人迅速扩大至100多人,其中不乏从海外引进的获得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高级人才。此后,陈荣的副业又拓展至新科技生物制药领域。

"资本"与"知本"的结合是"抢"钱的新理论

生物药厂项目的选定得益于中路公司设在证券大厦的投资部。投资部将资本分别投向了最为热门的信息产业,并把资产重组和生物工程作为搜索目标,寻找投资方向。当时正值国内市场转型后,完成了原始潦乙积累的中国商人开始第二次创业,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知识和认知上一时还跟不上形势,因而在寻找投资方向上便求助于专业的投资代理或者自己雇用市场调研人员。由于当时商场上的信用关系较差,这种委托并不总是很成功,有很多投资代理人瞒天过海,中饱私囊,实际上的事却没做多少,苦的是那些一心想干事业的老板。陈荣却不是这样,他特别讲究动脑独立思考,所以他雇用投资方面的人才,只是为协助自己明确投资方向,在具体的选择和操作方面,他则更相信自己的眼光和手腕。

经过近一年的搜索,投资部一位叫程裕的小伙子终于发现了扬州大学的成国祥博士,推荐给了陈荣。成国祥从事的是转基因动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蛋白的研究与开发、动物克隆的研究与开发。老实说,仅是成博士研究项目的名称,陈荣就不是很懂,但他却立即被这个项目吸引住了。理解了成国祥的项目后,陈荣如获至宝。陈荣的"新抢钱理"是作为一名商人,你不但要有主动去"抢"的意识,还要有"多抢多得"的本事;你不但要加快"抢钱"的速度,还要借助高速的工具去抢钱"。而成国祥的高科技项目无疑就是陈荣心目中的高速"抢钱火箭"。

陈荣请来上海科委的专家考察项目的成熟程度和可行性,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便毫不犹豫地确定项目投资上马。他得知,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国家,有关转基因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开发与成国祥现有的起点之间的差距也不大。目前搞研究的,谁也没有拿到真正的药证,跑得快的,也只是在三期临床阶段,现在既然已经找到了占领技术高点的人物,他就应该及时进入这一领域,参加这场高科技竞赛。

在陈荣心目中,科技竞赛的结果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产出的是什么,重要的是产品有没有市场价值。而他对成国祥的项目的判断是不但市场价值,而且一旦研究获得如预料那样的成功,带来的市场效益将不仅仅是几亿,而可能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不过陈荣一直不太认同买项成果占领一方市场的做法。他把这种做法比作"买树苗",树苗长大结果,:或一年或两年,红极一时,便凋零殆尽,以致于最后除了收获了几年果实之外,只不过剩下棵枯树。陈荣赞成的是挖出那个"培育人"来,这样就能不断地培育"树苗",不会青黄不接。成国祥就是陈荣找到的"培育人"。

一名科研人员和一名上海商人的命运就这么绑在了一块儿。陈荣投资1亿元,成国祥以技术人股,组建了上海中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对于这种合作方式,陈荣说,成国祥很年轻,是想做大事的人。你要抢科研产业化的先机,现在给你一个亿,你花完了,毫无名堂,你的股份便了,你的科研生命也完了。这是陈荣所以信任成国祥的原因。

陈荣这一决策所产生的动力是作为科研人员的成国祥小组将理论变为实践。成国祥把他与陈荣的这种组合优势概括为:一是知识和资本实实在在成为一体--在筹建中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时有过一段插曲,他们引进的波尔羊借用山羊养殖的潜在市场很大,每只种羊可卖到2万元,按常规方法繁殖,一只种羊一年可繁殖2-3只。成国祥采用胚胎移植的办法,即将波尔羊的受精卵移植至普通山羊体内,一年可繁殖20-30,效益增加了10倍,在内行人看来,胚胎移植技术并不尖端,很多人都会,但由于对此作资金投入的人不多,所以这项技术在中国的利用率事实上还很低。而中路公司之所以能做得成,是因为资金和技术绑在了一起,结果使彼此都激发了潜力。二是作为企业家,陈荣舍得把钱投进来--一些国家重点项目,资金投入往往也不过几千万,陈荣一下子就投入了一个亿;而作为科研人员,他们也会珍惜这笔钱,每一分钱都要花得恰当、花得有效,双方做到以诚相待、利益互动,从而早日让企业得到回报。本着这一思路,中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后集中开发的项目都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三是现在的公司按工厂化流程设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项目组--成国祥在保证技术上绝对领先的同时,另一方面则把目光瞄准了对经济有推动作用的实用产品的开发,而不会停留在发表论文的水平上,凸之,合作的双方都认为这是一次"资本"和"知本"的利益组合,符合知本时代的发展规律,是一定可以取得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