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好拉着空车回家去开证明信。
天空的太阳火辣辣的照的人心烦。公路旁边大杨树上的蝉吱吱的叫着,单调的是那样难听。
我和二爷默默的走在通往梁山的公路上。谁也不说一句话。我在想我的心事:回到家里,母亲会是怎样的心情啊,母亲织这些布容易吗?不知二爷在想什么。我在心里狠狠地骂了一阵那人。心想:没收我们的布,你******坏了良心,你要知道家里的父母织这点布容易吗?一冬春要织出几百尺花布来,母亲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啊,十几斤棉线要一抽一抽的纺,几百尺棉布要一根一根的织,那真是嗡嗡千声不成穗,喳喳万声不盈尺啊……
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母亲纺棉织布的情景来——冬天的夜晚格外寒冷,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母亲一纺就是半夜,为了避寒。母亲在床前空地上挖一个小坑,里面放些软草,晚饭后,母亲就坐在纺车前嗡嗡嗡的纺起来,这样一纺就是几个钟头,一觉醒来,传到耳边的是那嗡嗡嗡的纺棉声,又一觉醒来,传到耳边的仍是那嗡嗡嗡的纺棉声……我说:”娘,都什么时候了,别纺啦,你不累吗?“娘说:“不纺,明天织布织什么?小宝你睡吧,明天还得早起上学校,我纺完这半斤棉线就睡。”一夜要纺半斤棉线!得付出多吗艰辛劳动啊!我知道纺棉对妇女来说,虽说不是重体力活。但时间久了。也会累的腰酸胳膊痛的,不要说像母亲这样一纺就是四五个小时,就是纺上一个小时,如果让我们没纺过棉的男子汉来干,也是很难坚持的……我忽然想到大散文家吴伯萧的著名散文《记一辆纺车》里的一段对纺线劳动的描写。在他的笔下,把纺线劳动写作:“舞蹈”写作:“一种艺术的创造”写作:“魔术师的彩绸”甚至说:纺线劳动中会有一种‘艺术创造的快感’很有诗意的。我没有纺过线,但,我看过母亲深夜纺线,看着母亲为了生计不厌其烦的一抽抽纺下去。纺下去……一直到深夜……我心中产生的只是不安和心酸……
我正在想我的心事,忽听二爷问:“小宝,你在想什么?怎么不说话?”“哦,我在想当个庄稼人怎么这么难啊,自己辛辛苦苦织了点布,还不叫卖。要是真的没收了我们的布,明春我们一家人可怎么过啊?”
二爷说:“小宝,别难过。我想还不要紧。我们回家开了证明信,不就给我们了吗,到秋假里我领你到宁阳去换地瓜干。”
我说:“只好如此啦,二爷你知道织这些布有多么不易吗?二爷你细看过妇女织布吗,我仔细的看过我母亲织布,可难啦!母亲起五更睡半夜辛辛苦苦纺了一冬春的棉线,到春天都要织成花布。织布是一种手脚并用的重体力活,不仅劳身而且劳心……织布时,双脚踏在踏板上,一脚蹬下,一脚提起这样牵动经线,使经线一半在上一半在下,中间闪出一道织布梭穿过的通道来,同时左手投梭,继而左右脚交替后右手搬动绳框织下一根细细的花线……继而反投织梭……这样周而复始,一根线一根线的织下去……现在说起开容易,但具体织起来就难了,要想织得又快又好,没有几天的练习是不行的。直到你双脚双手上下一致啦,左右协调啦,才行。
母亲是一位纺织能手,如果线浆得好,她老人家一天能织一丈多布呢。
织布不仅是一种手脚并用的重体力活,而且还很劳心,特别织提花布,得用四个踏板四组正线,十几种颜色的线……织布时,要根据不同的图案,有的织得宽,有的织得窄,有的只织一两根花线就要换梭,有的却要织几十根花线等等不一……一会儿织红色的线,一会儿换绿色的线,一会儿又要换黄色的线……稍不留神,便会织错花。为了织出各种图案,你像红双喜、福字花、丰字花、……麦穗花、宫灯花、石榴花、手表花……要不断调换脚踏板,有的蹬一次换一次踏板,有的连蹬几次才换一次踏板……有的从左一换到左二……有的从右二换到右一……不一而足,变化万千……一不留神也会织错图案,织这样的提花布精力须高度集中,几个小时下来,不仅累的腰酸胳臂痛,还会累的头昏脑胀的……二爷你看看妇女织花布容易吗?”
二爷说:“没想到织布还这么难!,我们坚决把布要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