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二十六中学,徐丽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定位
《输血与血型》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本章分为四节,教材通过前三节的介绍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特意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单独安排一节,是对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因此,本节内容在全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血型发现的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型,并能认同同型输血。
(2)知道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尝试“模拟”血型鉴定,并增强动手能力。
(2)通过调查活动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三)重点与难点
1、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2、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
二、教法与学法
(一)学情分析
首先,本段教学面对的是一群初一学生,他们经过半年的生物学习,已了解生物实验的基本要求,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较为默契。其次初一学生对生物课的热情高涨,对生活中的事件充满好奇心,而课堂正好提供了机会。
(二)教学学法
1、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案例,用课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知识点的传授直观化、条理化、便于学生“认知”知识点与“理解”教学难点。
2、尝试分组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同型血相输的原理,让学生在“做”中“学”。
3、提供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无偿献血的常识,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三、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模拟实验的材料和用具如下:
配制模拟的血液和血清。
血液血清。
血型类型替代溶液血清类型替代溶液。
A型0.02mol/L硝酸铅A型0.02mol/L硝酸银。
B型0.02mol/L氯化钡。
AB型硝酸铅与氯化钡等量融合B型0.02mol/L******。
O型蒸馏水。
载玻片、滴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血库告急:我市从昨日起,A型血液库存量降至警戒线以下,市献血办呼吁广大市民伸出爱心之手,参加无偿献血,确保我市临床血液供应。通过一则新闻报道,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
(二)新课讲授
(1)谁是最佳献血者
师问:现在血站来了五位人员,他们的资料分别是:
赵某:男,1976年生,王某:女,1981年生。
陈某:女,1990年生,许某:男,1964年生。
李某:男,1974年生。
但是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血型,同学们的任务是找出谁才是血站急需的献血者。
投影血型鉴定的相关资料:
资料1:1990年,奥地利医生卡尔用几位同学的血液交叉混合,发现一些红细胞和血浆之间发生反应,也就是说某些血浆能使一些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但对另外一些人的红细胞没有这种作用。
资料2:两种血清与不同血型的血液发生的反应现象如下表:
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
A型血清—+—+。
B型血清+——+。
(说明:(—)代表无沉淀,(+)代表有沉淀)
(2)学生分组实验,鉴定血型,完成下表,得出结论。
尝试的结果:学生通过模拟血型鉴定的实验,不仅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也有了提高。
(3)教师课件演示真实的血型鉴定过程,再次加深学生对同型血相输原理的理解。
(4)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
刚刚同学们判断陈某虽然也是A型血,但由于年龄未满18周岁,不是最佳的献血者,可见无偿献血有很严格的制度。
为了能将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便于学生了解,我分四步处理。首先出示流动献血车的图片,让学生关注它所在的位置和时间。其次,介绍常州市无偿献血状元——朱沙的事迹。接着,每组发放无偿献血的宣传单,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要求学生对无偿献血谈个人观点。最后,教师出示无偿献血的献血证,激发学生关心他人和珍爱生命的情感,达到内心的震撼。
结束语:龙城血脉,你我共同关心和支持。
四、教后感
虽然课前我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可我仍然是捏着一把汗上完这节课的。因为我第一次尝试将课本上的难点转化为学生实验探究的形式,结果如何,我发现成功并不是遥不可及。这是一节富有创意的课,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探究,体验并快乐着!这是一节挑战自我的课,在本课中我大胆运用了各种媒体手段,虽然过程麻烦了些,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本课中还留下了一些遗憾,如:由于时间有限,学生探究无法更深入,课后的延伸是否能更有组织性……这些问题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