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的象征与成功
4255500000047

第47章 与佛同质(2)

东洋的经典此处所触及的心灵现象,欧洲人如要理解,极端困难。在欧洲人看来,外界的表象一旦废除,与外界事物关联的心灵一旦成为真空,那么,他立即会陷入主观的幻想状态中。但是,这种幻想与本书经文的意象风马牛下相及。幻想很难预期可以获得好的评价,一般往往视之为廉价物,不值得珍惜,因此,也就容易视之为毫无益处、且无意义,必须要排除在外。然而,这样的一种幻想其实是种“烦恼”,它是失序的、混沌不明的本能驱力,瑜珈想要驾驳的,正是此物。罗耀拉的《灵操》追求的,也是相同的目的。这两种方法都提供冥想者对象,并加以冥想,以完成目的。同时也通过集中意念,冥想意象,将一些毫无价值的幻想排除在外。这两种方法,不管是东洋的、还是西洋的,都想直截了当,达成目的。在宗教气氛浓厚的场合中训练冥想,或许可以修得正果,这点我不怀疑。可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事情通常不会上轨道,有些后果甚至极为凄惨。人一旦照耀到无意识的领域,他也就立即踏入了朦胧不明的个人无意识范围,这些通常是他想要遗忘的,也是他不想对别人或对自己透露的,他不会相信:这些根本不是真的。因此,当他能尽量不要去碰到这黑暗的一隅时,他也就自认为可以逃之天天,彻底撇清。然而,这样的行为根本不可能躲开这黑暗的一隅发出的力量,也不可能达成瑜珈预期的功能之吉光片羽。只有真正穿越此黑暗领域的行者,我们才可以预期他可以有更大的进展。总而言之,原则上我反对欧洲人毫无批判地采用瑜珈的修行方法,因为我非常了解:欧洲人有逃避他们黑暗的一隅之倾向。由此出发,当然一切都会变得毫无意义、毫无价值。

西洋的世界中,可以和瑜珈相比的,一直没有发展出来,其深层的理由,也即在此。我们西洋人对于个人的无意识之恐怖光景,一直有深不见底的畏惧感。因此,欧洲人通常总喜欢将自己的事暂且搁置一旁不论,然后向旁人论道:事情该如何如何。认为改善全体须从个人做起,甚至从自己做起的想法,我们根本连想都没想过。不但如此,许多人甚至认为窥视自家内部景象,是种病态的行为,它很容易令人忧心忡仲。至少有某位神学家曾对我如此断然宣布过。

我先前说过:可以和瑜珈媲美的东西,西洋人并没有发展出来,这种说法并不是很严密妥当的。因为相应于我们欧洲人特殊的观点,我们也发展出一套处理“烦恼”的医学心理学(精神分析),我们称呼此为“无意识的心理学”。从弗洛依德开始,此一运动即对人性中阴影面的重要、以及它对于意识的影响,皆有所体会。因此,无意识的问题相当引人注目,广受讨论。但是,弗洛依德心理学关怀的事事物物,我们的经文却缄默不语,认为事情早己处理过了。瑜珈行者对于“烦恼”的世界虽然非常熟悉,可是他们的宗教带着“自然的”性格,因此,对我们西洋人面临“烦恼”时,常有“道德上的冲突”此事,可说完全陌生。伦理上的两难窘局,使得我们自身与我们阴影的部分分离开来。印度的精神是从自然处生长起来的,相形之下,西洋的精神却与自然对立。

超越个人的无意识领域

对我们而言,琉璃大地根本不可能透明,因为有关“自然本性中的恶之问题”,还没有解决。问题“应该”是可以解答的,但决不能靠着肤浅的理性主义之论证,以及靠着理智性的喋絮不休,获得答案。伦理上负责任的人可能可以给予正确的答案,可是想要求得廉价的处方、或执照等东西,肯定是不会有的。我们除非付上了最后的一毛一厘,否则,琉璃大地绝不会变得透明。我们的经典对于个人空想构造成的幻影世界,也是对个人的无意识领域内的诸多事物,采用一种象征的形式说明。这种象征乍看之下,颇为怪异。它是种几何型的结构,光线从中往外放射,分成八等分,一种“八方物”。在此图中心,显现佛陀坐在莲花上,此处最关键性的体验乃是:冥想者获得终极知识,知道他自己本身就是佛。因此,导入此故事中的命定情节,就一举解决了。往中心集中的象征,无疑地是意念高度集中的状态。但诚如前文所说,要达到此一状态,需将感觉世界的印象、以及联系客体表象之关心等抿除掉,彻底实行往意识背后翻转的修行方式。等到不但与客体相联的意识世界消失不见,连意识中心的自我也邈然无踪时,光明灿烂的阿弥陀佛世界即可显现。

如用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可以说显现出个人的空想与冲动的世界之背后(或下方),一种无意识的深层内容变得明晰可见。和早期“烦恼”之浑沌无序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可以说此时是秩序极端严整,且复和谐交融。如再和早期的杂乱纷纭相比,此时象征菩提曼茶罗——显现顿悟之咒术圈轮——蕴涵万有,化为一体。

当黝暗浑沌的个人无意识变为透明,一种超个人的、涵摄万有的无意识随之呈现。我们的心理学如何评断印度人这种观点呢?现代心理学这样认为:个人的无意识只是上面的一层,它建立在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根基上面,这种根基我们称之为集体无意识。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名称呢?因为这种深层的无意识与个人的无意识、以及其纯粹个人性的内容不同,在深层的无意识中之意象带有明显的神话性格。换句话说,如从这意象的形式与内容判断,它与遍布各地、构成神话根基的那些原生观念,是颇为一致的。这些原生意象也不是个人性的,而纯粹是超个人的,因此,也是对一切人都通用的。总之,它显现在所有民族与所有时代的神话与传说中,而且也见之于毫无任何神话知识的个人身上。

西洋的心理学可以科学地证明:在无意识深层,有种纯一的向度,因此,它实际上可达到和瑜珈相同的境地。我们探讨无意识时,发现其间虽有形形色色的神话主题,显现了无意识自体之多样性。但是其结局却同样归结于一个中心,也是一种放射状的体系。这体系反过来也成了集体无意识的中心或本质。瑜珈的洞见与心理学的探究相当一致,此事颇值得注意。此中心的象征,我称之为“曼茶罗”,这个术语在梵语中有“圆”的意思。

一定会有人质疑:到底怎么回事,科学居然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们的回答是:达到上述的目的有两条途径,第一条是历史的。比如我们研究中世纪自然哲学(炼金术)的内观法时,可以发现圆——尤其是四分割的圆老是被反复使用,以象征中心的原理。很明显地,这种方法是从教会使用的四象性之比喻借来的。在这种比喻中,或以四福音书的作者环绕着“荣光的耶稣”,或配上天国的四条河川,或配上四方风等等意象,情况就不一般了。

第二条是经验的——心理学的。在心理治疗的某个阶段,患者时常会自发性的描绘曼茶罗的图案,这种事情或许肇因于他们的梦中所见,要不然就是为了急于补偿心之混乱,所以觉得有必要藉严整统一的圆形,来满足它。比如瑞士的民族圣人福留耶的尼古拉斯即曾经历过这种类型的经验。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莎克榭露的管区教会,见到描绘他的经验的三位一体之幻象。他通过某位德国冥契主义者的小书中所画的圆形,成功地溶化了伟大而畏怖的幻象,这些幻象曾使他从内心底层为之撼动。

然而,莲花中结跏趺坐的佛陀,我们的经验心理学该如何解释?从理论上讲,西洋的曼茶罗中,应该冠上耶稣——在中世纪时期,西洋确实也有过这样的象征形状。然而,多数现代人体验到的曼茶罗,假如它真的自动生起,而没有受到成见或外来的暗示作用,那么,我们是看不到耶稣的影子的;至于莲花座中的佛陀意象,自然更看不到了。但从另外的观点来看,希腊正教的等边形十字“中”、或者明显地模仿佛教的图形等例子,却又不时可以看到。这种奇妙的事情极令人感到兴趣,但此处却下能再予讨论。

然而,基督教的曼茶罗与佛教的曼茶罗间,其差异诚然微细精妙,可是距离也可说是很大。基督徒在默想中,不能说我就是基督,而只能如保罗般的说道:“不是我,而是基督在我中间生活。”可是我们此处的经典却说:“汝当知,汝即为佛。”根本上说来,两种告白是相同的,因为佛教徒如要达到这种认识,他必需先‘无我’。但在表现的方式上,其差异之大是难以衡量的。基督徒只能‘在基督中’完成目的,但佛教徒知道‘他自己’就是佛。基督徒要走出变动万方、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世界,但佛教徒却‘当下’安居于他内在本性的永恒基础上。人内在的本性可以和神性或普遍的存在合而为一,在印度其他的宗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相同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