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化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4252200000035

第35章 《常见的酸和碱》说课稿

四川省降昌县胡家中学,孟,坤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首先是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内容是介绍常用的酸和碱的性质、用途,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硫酸、盐酸、醋酸等物质,但没有构建出酸作为一类物质的认识。本单元开始,将化合物进一步划分为酸、碱、盐,建立更加完善的物质分类系统。在内容的选取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取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物质,通过实验来说明,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和碱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2、认识溶液具有酸碱性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溶液和碱溶液。

2、通过探究,使学生树立给物质分类的观念,学习给物质分类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难点:认识溶液具有酸碱性的原因。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联系生活实际、实验探究等方法,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以及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五、课前准备

1、每一个组印发一份关于酸和碱的小资料,让学生阅读。

2.学生收集药品食醋、汽水、雪碧、白酒等。

3.教师准备稀醋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蒸馏水等。

六、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学生举例,说说哪些物质是有酸味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接着,教师讲述:如果我们把肥皂水、石灰水的溶液滴一点在手上,用手指轻捻,有滑腻感。

然后把上面的例子分析归纳,引出酸和碱的概念,这样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不会感到突兀、生硬。

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48页资料,了解酸和碱名称的由来,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然后让学生板演盐酸、硫酸、碳酸三种酸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两种碱的化学式,认识它们是化合物,这样,学生对化合物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接下来用几个问题过渡到实验探究阶段。

【实验探究】

问题1:酸一定都有酸味吗?

学生根据课前阅读很容易回答,告诉学生,在学生和研究中从不能用品尝或接触的方法确定某一种物质是不是酸或碱。

问题2:如何准确鉴别一种溶液是酸溶液还是碱溶液?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兴趣基础。

由于条件所限,自制酸碱指示剂有难度,所以将活动探究与演示实验10-1结合在一起做,用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分别试验,对学生带来的药品与教师准备的药品进行探究。

学生观察记录并分类归纳,完成设计的表格,使学生知道通过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情况可区分酸和碱。

接下来介绍,某些植物色素也可以作酸碱指示剂,学生通过做基础训练49页第8题来了解这方面知识,同时我给第8题增添了几个题目:(1)若让你检测食盐水、汽水、石灰水三种物质的酸碱性,你选择什么?为什么?

(2)取所选的花汁少许分别滴入上述物质中,各会显示什么颜色?通过这些题目,稍微弥补一下探究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等能力。

接下来提问一个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探究活动。

问题:为什么酸和碱能使酸碱指示剂出现不同颜色变化呢?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由于没有溶液导电演示器,所以用多媒体播放录像资料,让学生观看,同时思考问题:

问题1:灯泡亮不亮说明了什么?

问题2:同是化合物,为什么有的导电,有的不导电?

问题3:不同物质溶于水的本质是什么?与金属导电有何不同?

问题2、3学生可能不好回答,经学生讨论后,用动画展示盐酸在水中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是H+,并用一个式子表示:H+Cl-水分子作用→解离H+(水合)+Cl-(水合)同时,展示氢氧化钠在水中电离的画面,让学生自己类比写出氢氧化钠在水中发生的变化。

然后提问:根据以上分析,你知道了指示剂变色的原因吗?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我在教学中把这一部分提前,使溶液的酸碱性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体系,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371·【达标训练】:

新基础训练56页4、5、7、8、9题,有能力的学生再做58页9题。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课堂总结】: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的梳理知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

1、鉴别一下经常食用的一些蔬菜、水果的汁液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

2、基础训练58页7、8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何识别酸和碱》说课稿山东省枣庄市中区齐村中学,李庆超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首先感谢区教研室给我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我的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如何识别酸和碱。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酸和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种物质,酸和碱的生产及使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本节课主要目的是把酸和碱的知识与前面学习的这些有关章节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为学生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更好的使用酸和碱做好知识和思想准备。

因此,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碱的方法及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有酸味的物质(白醋、柠檬汁、西红柿等)和有滑腻感的物质(熟石灰、肥皂、洗衣粉等)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些物质为什么有的有酸味,而有的有滑腻感?怎样用化学方法识别它们?这些问题虽然学生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但却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让他们去观察、去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探索出规律来,在“做科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2、过程和方法: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从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轻松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知识,初步建立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理念。

四、教学方法选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包括实验探究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在内的过程式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课前背景资料的准备

学生准备。

1、提前一周让学生去准备有酸味的物质和有滑腻感的物质。

2、搜集牵牛花和酸雨的有关知识。

教师准备。

牵牛花和酸雨的有关媒体材料,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先展示一瓶白醋,接着再展示一块肥皂,让学生说出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答:白醋有酸味,肥皂有滑腻感。然后让学生说出有酸味的物质和有滑腻感的物质还有那些,如何识别它们?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尝味道,有的说用手触摸一下。还有的说碳酸能使石蕊变红,现在也应该加入石蕊。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牵牛花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思考牵牛花变色的原因。接着提出问题:“酸味”是酸的特征,“涩味和滑腻感”是碱的特征,但科学家从不用品尝或触摸的方法来确定一种物质是否为酸或碱,他们是怎样识别酸或碱的呢?

从实物到资料,从生活到化学,学生感觉比较亲切,同时给学生一种震撼,激发起学生强烈地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渴求,以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效果。

(三)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识别酸和碱?

让学生将准备好的有酸味的物质和有滑腻感的物质拿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得出识别酸和碱的方法。

再通过小组间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酸和碱的不同。这样通过观察实验直观了解,再到查阅资料丰富见闻,学生便总结出的识别酸和碱的方法:即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师再接着设问:为什么不同的酸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同的碱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物质的酸性和碱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酸和碱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识别酸和碱的成功探究为酸和碱的本质区别的探究增大了内驱力,学生们兴致勃勃。教师可提供盐酸、醋酸、熟石灰、氢氧化钠、食盐的化学式,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说说看酸和碱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学生进行交流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参与进去,形成了生生交流与师生交流的局面,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达成共识:酸溶液中都有H+,碱溶液里都有OH-,由于它们的存在,使酸和碱分别具有各自的通性。

然后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牵牛花可变换不同的颜色,能否用它来制作酸碱指示剂,请说出制作方法,有没有其他植物也可用来制作酸碱指示剂?在展示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是否实用、经济等角度上自我评价和反思,形式上可采用辩论的方式。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评价和反思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的品质,为将来参与实际工作奠定了基础。至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突破。

(四)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我学到了什么?

明白了什么?而且教师随时让学生把自己感受至深的东西记下来,作为其珍藏一生的积淀。

然后教师设计一个挑战自我的题目:酸雨是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大气化学和物理现象,主要是大气被污染,工业废气等有害物质SO2、NO2,进入大气形成。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所以为SO2排放大国,也是酸雨的受害国。酸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使大片的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破坏水生态环境使水中没有任何生物活动,还能加速建筑物、文物的腐蚀和风化过程等。枣庄作为“煤城”,煤炭被广泛应用,调查一下各用煤单位有没有采取一些减少大气污染的措施,同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并思考如何知道枣庄是否也遭受酸雨的危害。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