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化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4252200000002

第2章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简,敏

一、教材分析

1.关于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如下:

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2.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九年级学生的第二节化学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与具体物质的学习比较,本节内容缺乏具体性和生动性,整节课内容单一,但又要达到理解运用的要求,所以对教师有一定挑战性。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这是第二节化学课,除本节课重点,对学生来说很多知识即是全新的又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例如仪器的介绍、实验操作中的要点、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及物质的化学式。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抓住重点,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对非重点内容应弱化。

4.实验分析

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因其是教材中的第一批演示实验,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应先学会用教材再挖掘教材,笔者认为不需刻意替换实验,待学生有一定化学知识后再设计替代实验,若学生有新建议也可酌情采纳。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逐一完成,学会观察、描述实验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教材中的实验可尽量安排由学生动手完成,但在没有实验基本技能的情况下学生操作有一定危险,有些操作不规范会带来一些负面效果,所以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5.学情分析

化学对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是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事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没有注意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够,开始不宜要求过高,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步记忆理解。

二、过程分析

课,题,物质的变化,授课人,简,敏,学,校,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3)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连。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是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

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教,法:实验讨论启发教学。

教,具准,备:教师: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火柴、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烧杯(大、小号)、玻璃片、研钵(杵)、试管架、试管(六支、贴标签)、滴管、药,匙、水、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flash课件、每个组,的标牌学生(共5组):胆矾(块状)、石灰石、稀盐酸、药匙、研钵。

(杵)、试管(一支)(学生所用药品贴标签)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前,奏:(名言)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萧伯纳(GeorgeB.Shaw)。观看、思考。在学生心中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导,入新,课:[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述。

观看、了解世界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断的变化。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学习化学的志向。

活动探究:

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展示厨房中磨碎物质的器具)。

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分组实验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

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分组讨论: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学,以致,用:[视频]两个变化,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学生思考判断先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头,脑风,暴:

尽可能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对于学生举的复杂例子,可留待以后学习或告知可通过网络学习。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开放思维,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和网络学习的方法。

拓,展讨,论:

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的一个现象,[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学,法提,升:

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结束语:

物质的变化是复杂的,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留待以后学习。“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努力吧同学们!

激励学生不断进取附:板书设计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一、物质的变化

实验1水→加热水蒸气→遇冷水。

实验2胆矾蓝色晶体→研磨胆矾蓝色粉末。

实验3胆矾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实验4石灰石→加入稀盐酸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碳酸钙白色沉淀。

定义伴随现象物理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破碎、熔化、气化、发光、放热、变色等。

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

三、评价分析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一直注意遵循新课程理念。所用事例均源自学生生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机会,重要的结论都由学生总结,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都尽可能让学生实践;在设计问题时,基本上都采用开放式提问,没有束缚学生,可以说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通过学习学生能辨别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初步学会描述实验现象。开放性学习存在很多教师无法事先预料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考验教师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