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在《周礼·乐器图》中这样叙述:“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日宝瑟,绘文如锦者日锦瑟。”人生如梦,也如琴曲。“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这是刘长卿《听弹琴》中的诗句,用在现代,实在非常贴切。七弦琴依旧在,而静听松风寒的心境全无,古调虽听来自然古朴,但如今会弹之人寥若晨星,与琴日夜相伴的日子,自是远去了。
学习古琴,我这个想法来源于创作的散文集《锦瑟无端五十弦》,曾一直在文字间游走,让我有了驾驭它的能力,但少了感情的文字,怎么读都显苍白。自己亲身经历学琴过程,也如同与古人作一次穿越式的对话。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曾向老艺人学习过二胡,对于古典民乐可以说是从小浸润。最喜欢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它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富于江南水乡情调,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入间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泛着轻舟,荡漾于春江之上;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留声,这曲在我听来是美满的意境。在江南地区还会听到这样的民间小曲,它叫《紫竹调》。
喜欢古典文化可能是我的天性,我尝试着在自己的古琴散文集中配上了一些原创插图,并为此自刻了一枚印章。后又加入了与琴有关的摄影作品。原本只想为这本书配上琴图,便去采访了一些制琴老艺人,其中有位斫琴匠人,对我的触动很大,他凭着一生与木材打交道的经验,凭着经年的手艺和人生的积淀,凭着对古琴的满腔喜好,花费半年时间,完成了他的第一张手制古琴,他对于制琴的态度,近乎于古人的端庄与郑重。他自幼学习木工,又长年从事机械木模制作,对木材纹理、软硬了如指掌,因此处理极为细致。他说,古琴是自然所赐,古人削桐为琴,是天工造化的神奇,令琴富有自然的品格。
太仓璜泾镇还有一对父子斫琴师。1995年,沪上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教授打算在太仓南园恢复大还阁,想找工匠制作一批古琴,慕名找到陈振才。在认识龚一教授之前,陈振才从未接触过古琴,对于如何制作古琴更是两眼一抹黑,而龚一教授尽管是古琴演奏名家,可对斫琴技艺同样是毫无经验。不过,龚一对陈振才的帮助不遗余力,不仅带来古琴给陈振才拆开参考。陈振才也亲自到故宫寻找斫琴的各种文献。陈振才、陈红父子原本是老木匠和司机,现经过20多年的不懈摸索钻研,两人的斫琴技艺也日渐纯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