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服饰形象设计学
4246000000013

第13章 人物形象与服装配饰(1)

从原始社会开始,服装饰品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它起源于保护、羞耻还是装饰,都是人类自我肯定、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在不同的社会里,是一个人等级和身份的象征。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语言,服饰品通常被当作连接和点缀。因此,它在人物形象设计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一节)服饰品的历史

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首饰,主要有颈饰、发饰、耳饰、手饰。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装饰品,有动物的牙齿、鱼骨、石珠和海贝壳。这些饰品无一例外的被人工钻孔,有的还被赤铁矿染成了红色。在出土时它们分布在人架的肋骨和臂骨之间,无疑是一种颈饰。在山东宁阳大汶口村出土的发饰,用象牙制成,有十七个梳齿,在梳背上还镂刻几何纹饰耳饰在新石器时代也已经出现,其中耳珏和耳环所见最多。实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等地都有发现。手饰是戴在腕上的饰物,形状为圆环状,一般用玉、石、骨、牙等材料制成,也有用陶器制成的。在新石器时代还出现了戒指,实物在山东宁阳等地出土中发现。

公元前21世纪,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奴隶社会的建立,服饰出现了明显的等级差别。加之纺织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熟练的掌握了纺织技巧。在佩饰方面,由于这个时期多以发辫为主,因此,男子以扎巾为时尚。一般多将头巾卷成长条,绕额一周,而在冬季则戴厚实的皮毛和布帽。这个时期女子的发式多时尚戴假发髻,髻上插六枚发簪。这时鞋多以葛、麻织物为面,皮、麻为底,也有用木底,木底多用于礼鞋。在佩饰方面,这个时期是极为丰富的,尤其是佩绶,是服饰中的一大特色。绶是由一条宽约三指的丝带编织而成,是用来系结官印的带子。绶印在编织和长度上都有很大的区别,绶带越长,颜色越多,编织越密身份就越高。簪笔是汉代冠的一大特色,它位于耳边冠内一侧,是用来插笔,后来演变成一种装饰。这一习俗一直影响了很多朝代。汉代妇女的首饰以步摇、巾帼最为时尚。布摇是由金银珠翠制作而成的花枝,戴在头上,走起路来下垂的珠翠随步履摇曳,故名步摇。巾帼是汉代妇女所带的假髻,以竹蔑或金属丝为框,外裱黑色缯帛,使用时直接戴在头上,再加簪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时尚扎巾,很少戴冠。所扎之巾,多以缣帛裁成,形状呈方形。使用时将发髻裹住,系接于颅后和前额。另外还有角巾、纶巾、菱巾也十分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非常流行高髻,因此,假发使用非常普遍。为了固定假发,出现了各种形状质地的发钗。有“三子钗”、“三珠钗”、“三珠横钗”,质地有玉钗、金钗、银钗、铜钗。这时的女子服饰还流行披肩、飘带。

隋唐五代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尤其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时男子官服流行佩戴鱼符、鱼袋。鱼符是中国古代军用虎符的变形,鱼符是一种长约三寸的鱼形饰物,其质地为玉、金、银、铜。佩戴时将鱼符装入鱼袋之中,佩戴在自己的腰间,用以证明自己的身份,同时也是晋见君王的凭证。产生于北朝的幞头,到了隋唐已成为男士的主要首服。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黑色巾帛,幞头的四角经裁制后皆为带状,裹发时将前面两带包过前额,再绕至脑后系结下垂,远远看去,背后似有两条飘带。在唐代宽松的政治空气中,使得女装开放而浪漫。这是一个女子注重自己仪表修饰妆饰成分的时代。半臂袒胸的仕女装,使得女子肩部必须要搭配一个饰物。这时出现的“帔帛”,是肩背上经常围披的一种饰物,一般采用轻薄纱质材料,帛上绣以图纹装饰。这时妇女的佩挂装饰也十分讲究,有各种手镯和项圈,其中手钏非常流行。唐代的化妆非常复杂,它的程序分为抹粉、画眉、花钿、斜红、面靥、点唇。其中花钿、面靥是脸部的一种装饰物。花钿一般是以翠绿色羽毛制成,贴在额眉间的装饰,复杂一些的是用金箔片、黑光纸、鱼鳃骨、云母片等材料制成的花朵状装饰物。面靥是酒窝处的一种装饰物,一般用胭脂点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

宋朝男子的首服饰延续了唐代幞头,但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的幞头巳脱离了巾帛的形式,演变成了一种帽子。颜色也由黑色变成了鲜艳的颜色,有的还簪以金银、罗绢等制成的花朵。幅巾在这个时期再度流行,成为文人雅士崇尚的一种装饰。在佩饰物上宋代大体沿用了唐制,只是不用鱼符,仅用鱼袋。品官中凡能穿紫、緋色公服的官员,都必须佩挂金银装饰的鱼袋。另外宋朝时期,妇女的发髻上的装饰也很有特色,通常以金银珠翠为材料,制成各种形状的簪钗,常见的有鸟形、花形、凤形、蝶形,用时插在头上。宋朝妇女最有特点的发髻装饰是冠梳,梳子的安插部位,一般在额的顶部,少则四把,多则六把,插时上下两齿相合,左右对称。另外,还有戴簪花和盖头的习惯。

明代男子官服最大特点就是使用了补子和乌纱帽。补子就是在胸前和后背各缀一方补子,文官用禽、武官用兽,补子的纹样代表着官职的高低。与补子相配的是乌纱帽,乌纱帽是由唐代幞子演变而来的一种圆顶官帽,分上下两层,制作时用铁丝编织成框,然后在外表蒙以黑色漆纱,制成后在帽后左右插以双翅。明代还是一个时尚巾帽的时代,不同阶层的男士都非常喜欢,款式数十种,最为流行的是网巾、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通帽。明朝女性最为著名的服饰就是凤冠霞帔,它是明代命名妇和后妃的一种礼服。凤冠是一种用金属丝网为胎,上装饰凤凰,并挂有珠花、串珠、流苏的礼冠。霞帔在南北朝时期就巳经出现,因图案美如彩霞,故名霞帔。霞帔以长形的布帛制成,上面绣有云彩、动物、花卉纹样,用时从领后绕至胸前系于颈项,下垂一颗金玉珠子。明代妇女头部另一装饰是抹额,这种装饰最初是为了阻挡碎发,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额部的装饰。它是用织锦、罗沙裁成三角形或条状,配以珍珠、彩带,围勒于额头间。

清朝的官服沿用了明朝的补子,首服分为凉帽和暖帽,帽顶最高之处镶珠子,帽后缀天鹅羽。这些饰物是区分文武官员、职位高低的标志。配合服饰悬挂于项前的还有朝珠。朝珠是清代帝王百官、后妃命妇穿着朝服或吉服所佩戴的饰品。它是由佛珠演变而来,由珊瑚、水晶、蜜蜡、玛瑙、翡翠、绿松石等材质制成。清朝妇女的首服,发式可分为满汉两式。在清代初期,基本上保持各自的特点,后互相影响。头发多以铁丝做支架,用假发和真发盘结在支架上,形成高耸的发髻,再插人鲜花、珠花作为装饰。最为著名的发式是“叉子头”和“两把头”等发式,未婚女子则梳辫子。清末至“民国”,发型有了较大的变化,曾经在社会上流行的发式有包髻、蝶髻、元宝髻、香瓜髻、朝天髻、散心髻等十余种。清朝妇女的足服,分为汉族和满族两种,汉族妇女缠足,所以穿弓鞋。弓鞋大多以彩缎为面料,颜色非常鲜艳。鞋底分为平底和高跟两种,平底用多层粗布缝纳而成:高跟是在后跟垫以木块。满族女性的鞋同弓鞋相比大了很多,旗鞋的鞋面,通常用彩缎制成,上绣花朵。旗鞋鞋跟同弓鞋不同,弓鞋的高跟在后跟,而旗鞋的高踉在中间,用木料制成,鞋底抹白粉,俗称“粉底”。在清代无论男女都崇尚挂佩饰,最常挂的有长命锁、多宝串、眼镜套、表帕、荷包、扇套等。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随着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文化的渗透,服装和服装佩饰有了很大的变化。男子首服为礼帽,礼帽分为冬、夏二式,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礼帽的样式为圆顶,有宽阔的帽檐。男子以头戴礼帽身穿中服或西服,脚穿皮鞋为时尚。民国时期女性发式服饰有很大变化,搭配服饰需要,佩饰也有很大变化。妇女颈项间带项坠,耳际悬挂耳环,腕戴手镯或手表,胸前佩戴别针,手指戴戒指。外出时拎一个小巧别致的小包,显得时尚而娇媚。

从世界各地出土的文物来看,人们对皮肤的种种点缀和装饰,大概要领先于后来的正装。无论原始人处于什么样的动机,对皮肤进行颜色涂抹、刺纹都标志着装饰在人类的早期就巳经开始。花朵和羽毛是原始社会最珍贵的装饰品。从印第安人首领作战的无边扁平软帽可以看出它是由雄鹰羽毛制成的。同样道理,原始人偶然发现一块鹅卵石、玛瑙、宝石,他们会经过细心琢磨,镶嵌在圆环上,在众人面前装饰自己。

古埃及,这个发源于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区、令人神往的地带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在这个时期佩戴假发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男人的假发一般都不大,刚好与头部一样大。短短的发卷并非都是用头发制作的,有些是添加羊毛制作而成。缠头布是这个时代的一大习俗,而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从普列达纳蒂克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贝壳、水晶、玛瑙制成的项链、项圈,足见早期的埃及人巳经开始佩戴项饰。服饰品的真正繁荣是古埃及帝国时期,这时佩戴宝石更为普遍,宝石表面也更为光滑晶莹,五光十色。宝石不仅用在项链上还把它镶嵌在王室成员所用的腰带上。扇子、假发、拖鞋这个时期都成为王室成员的奢侈品。

像古埃及一样,在古希腊人的历史记载中也有很多配饰品。古希腊男子有两种帽子,一种是宽边低顶帽和细毛软帽。女性的头饰颇具风格,她们拥有包头的头巾、顶部有花穗的女帽、样式各异的束发带,此外还有像德米特尔女神一样的桂冠。希腊人很少穿鞋,但是他们的足服也有三种:拖鞋、平底鞋和高筒靴。女性通常穿透空拖鞋。此外她们还拥有装点服饰的纽扣针和宝石别针。

罗马人的服装虽然模仿希腊人,但是在服饰配饰上仍有自己的特点。罩帽是罗马人对后人的一大贡献,罩帽带有窄小的披肩,罩帽通常与头顶式披风连接合用。罗马妇女的头饰一般都采用小方巾,也有用大头巾的,罗马人的新娘就采用斗篷大小的大面纱。在鞋饰方面,罗马人除模仿希腊外,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当时出现了四种鞋子,凉鞋、覆盖脚面的带绑鞋、露脚趾的鞋子、高帮系带的靴子。女子的鞋子同男子的鞋子大体相同,只是经常穿凉鞋,有时也穿覆盖脚面的带绑鞋子。在罗马帝国男子们颈上戴珍珠项链,手臂上戴手镯,手指上戴戒指。罗马妇女们戴金项链、金戒指、镶宝石珍珠的耳坠,服饰上配饰针。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欧洲各国贸易的交往、文化的沟通,大大地促进了服装及配饰的繁荣。16世纪的男式帽子,大多是从法国式无遮小扁帽演变而来。意大利人头戴扁帽,上面装饰一枚流行的大徽章或者在帽前沿用鸵鸟毛加以装点。德国人则喜欢头戴宽檐帽,帽檐上有一些切口,帽顶装饰很长的羽毛。这个时期男子的鞋,鞋底比以往的鞋有所增大,并且出现了独立的鞋后跟,使穿着者增加了高度。女性的配饰可以说五光十色,美丽壮观。这个时期在欧洲流行女性罩帽,帽子正面镶嵌装饰着珍珠宝石。脖颈上戴着粗大的项链,胸针、戒指及耳环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女性的鞋子也非常有特色,鞋底是用木头或软木制成的,鞋底边覆有皮革或纺织材料,再涂以颜色,甚至镀上黄金色。鞋面通常用打有小孔的皮革制成。手套是这个时期被受珍爱,甚至是爱情信物。这时的手套很短,手腕部可以折叠起来形成一道折缝,腕口上带有精巧的金秀和丝绣。手套指部流有缺口,以便戴戒指。女性的另一个小饰物就是围裙,围裙上绣有花边、图案,饰带非常漂亮,可以同衣领媲美。扇子、手帕是这个时期必不可少的饰品,尤其是手帕,装饰花边,在角上坠有珠子和纽扣。

17世纪也称为巴洛克时期,是欧洲各国政治、宗教、经济处于激烈争夺和变化不定的时期。在首服方面男子开始流行长发和佩戴假发,并且在假发上泼洒化妆粉。造型优美的三角帽开始流行,帽边配有羽毛。鞋饰方面在室内较为正式的场合主要穿矮帮鞋子,鞋口较大,鞋尖呈方形,鞋后跟粗而高,鞋面上带有玫瑰形饰物。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佩戴领带,领带是由亚麻布制作而成,末端镶有花边,领带围在脖子上,用一条锻带系牢,再把锻带打成蝴蝶结。这个时期的妇女喜欢打结的围巾和宽大的头巾,披绣花披肩,戴小点的皮手筒。皮手筒是和毛皮围巾一起戴。令人惊讶的是,无论冬夏人们都拿扇子。折叠扇开始流行,但还没有取代鹅毛扇。中高跟鞋开始流行,鞋面上有玫瑰花饰品。女式皮鞋非常精巧,出现了女式刨光高跟皮鞋和法国式黑色高跟皮鞋。手套是贵妇们不可缺少的附属品。妇女们还在腰间挂一个毛镜,一个香盒,还有化妆品。另外,珍珠耳环、项链、手镯、遮阳伞等仍然是她们喜欢的装饰品。

18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经历了一个过渡阶段。巴洛克时期的富丽豪华被罗可可式的轻便、纤巧所取代。服饰品也发生了变化,男式假发是重要的变化之一。假发式样很多,因场合的不同而随时更换。当男人在室内休息时,脱掉假发,用便帽取代。三角帽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式样,在帽子上有美丽精巧的刺绣。在冬天便帽上甚至装饰毛皮。这个时期的鞋子一般为圆头,鞋舌巳经消失,鞋面的扣状装饰加大,并呈弯曲形状,甚至有些鞋子装饰宝石和银线。女装服饰品中,头巾、珠子和直立的羽翎同头发结合组成头饰。帽子是这个时代女性时尚的一种饰品,帽子宽大,帽檐下垂并在前额上方饰有精巧的褶边。还有流行的一种帽子是宽边短筒帽。这种短筒帽在下颌系上彩带,可以将帽檐拉下,遮住耳朵。这一时期的鞋为细高跟,鞋尖很长,颜色十分花哨,小提包也是这个时期流行的饰品。另外除珍珠项链、戒指外,黄金耳饰开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