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4244900000009

第9章 为阴阳五行正本清源(1)

现代教科书中,只从哲学层面讨论阴阳五行,对阴阳五行的本质问题避而不谈。联想到中医不能与世界接轨且不被承认,现代医学对中医持否定态度,说中医无学理,现代中医院校培养的莘莘学子,多数不能行医而扫兴易志,不免产生悲忧之感。笔者认为,自唐宋以来中医学理混乱,历代治学不谨,诸家各执一词,造就了中医门派众多的局面。根源就是对阴阳五行之理没有落到实处,动摇了《黄帝内经》确立的理论根基,中医的基本理论出现断层。由于理论上的混乱不清,而给人一种“玄”学之感,更被某些现代权威视为封建迷信。

一、问题出在哪里

将中医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后,笔者发现阴阳与五行、与脏象学说之间出现断层,没有有机联系,不能落在实处,就像是几条线段,被人强接在一起,使人难以信服。笔者认为根源是后人没有弄懂阴阳五行的本质以及天人合一的真正含义,仔细考察了现今的两本中医权威着作《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运气学》(图3-1),认为存在问题有以下四点:

(一)对阴阳本质的理解和应用出现偏差

现在大专院校不把《黄帝内经》作为必修课,取而代之的《中医基础理论》

是这样定义和解释阴阳的:“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如《说文》说:‘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这时的阴阳涵义是原始的、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并不具备哲学上的涵义。以后随着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涵义逐渐得到引申。如向日光处温暖、明亮;背日光处寒冷、晦暗。于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如此不断引申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与阳两个方面。这时的阴阳不再特指日光的向背,而变为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这段论述首先定义了“阴阳”是哲学的范畴,从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不断引申为自然界所有事物对立属性的抽象概念,指出中医用的是哲学意义上的阴阳,从而脱离了最初的自然属性,中医基础之理在这里偏离了自然科学轨道。

《中医运气学》中是这样定义阴阳的:“阴阳是我国古代研究天文学、地理学、人与自然环境的哲学理论。属于古人对自然界事物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认识的范畴。中医的学术理论,用其对立依存、互根为用、消长平衡的规律,来概括医学领域里的一系列问题。阴阳它不是什么具体物质,而是从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抽取出来的两种不同属性,成为论述不同性质事物的代表符号。”只抽取两种属性,就能论述不同性质的事物?这一定义,实际上就彻底否定了“阴阳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而只是借用阴阳的三个特征,有强拉硬拽之感。更有甚者,“阴阳是从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抽取出来的两种属性,是论述不同性质事物的代表符号”,难怪世人不知所云。

以上两本权威着作的通病就是:一开始就定义阴阳是哲学范畴,而过分地强调了它的哲学意义,对它的自然属性却抛而不谈。书中用大量的篇幅交代了阴阳对立消长平衡、互根互用、互相转化、无限可分的哲学理论。殊不知,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用的应该是阴阳的本质、自然属性,回答为“生之本,本于阴阳”的自然原理问题,而不是用其哲学解释现象或是用来思辨。这是使人迷惑的根源。

(二)对五行的理解南辕北辙

《中医基础理论》是这样阐释五行的:“‘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指运动变化,生生不息之意。‘五行’又称‘五材’,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类属性物质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结果,五行之间存在着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书中还指出:“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学说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真的是指金木水火土的运动变化吗?五行学说为什么能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在这里五行学说只是“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用于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吗?

由于阴阳观念的混淆,《中医运气学》对五行学说的定义就更荒谬了:“五行是多种事物属性的标志符号,是论述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理论工具。古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逐渐把五行理论用于医学理论上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整体关系。亦是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推演五运六气的理论工具,是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

以上两本权威着作的论述一会儿“五行是……符号”,一会儿“论述……关系的理论工具”,然后又是“古代医家逐渐把五行理论用于医学”,就成了“是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不符合逻辑的“拿来主义”,就成了自己的组成部分,多么牵强附会啊!

(三)阴阳、五行毫不相干又是“被中医”的

《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运气学》中对“阴阳”与“五行”的关系只字未提。从其论述的层次结构上看,阴阳是哲学,五行是金、木、水、火、土,都是拿来主义的东西,二者毫无关系。“阴阳五行”是被应用于中医的,就成了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书中这样概括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先哲对物质的高度抽象、分类和概括,神奇而精辟。一旦掌握,一通百通。”还有些书这样讲:“阴阳五行是古人对物质世界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把物质分成两类和五类的研究方法,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有些学者甚至中医“大家”也是这样讲阴阳五行,有时还要加一句“这些东西已经过时了,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不懂阴阳,所以不能理解五行。这些论述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这些含糊不清的解释怎能使人信服?

(四)没有说清“天人合一”的自然客观性

笔者认,为中医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立论基础。回答“天、人在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怎样合一的”是关键,《中医基础理论》不能回避,回避了或说不清,就使中医理论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中医基础理论》

一开始就在哲学层面讨论阴阳五行,使人抓不到要领,直到“脏象学说”才找到一点感觉。但就天人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没有从自然科学层面上给出答案。这样就使中医理论一会儿天地、阴阳、五行,一会儿五运、六气,一会儿脏象、经络,互相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而且这些都是各自独立的“学说”,不免使人感觉“玄乎”。

是“学说”就有不确定性,要成为确凿的真理、理论就要有真凭实据,据理服人。古人留下来的许多东西很有确定性,不叫学说。中医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如今“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已被世人所承认,也只是从“人离不开生存环境”这个层面上的理解。中医学首先要肯定是自然科学,必须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它要把许多理论落到实处。“形而下”的部分要让人看得到、摸得着,“形而上”

的部分要让人听得懂,服其理。这样中医的基础理论就是真理,就经得起推敲,就不会出现刘力红老师在《思考中医》中举出的那么多不能取代《黄帝内经》的问题。

二、《黄帝内经》揭示的“阴阳五行”本质是什么

哲学的定义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从这个定义理解,哲学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没有基础,就是空中楼阁,这样的哲学就是“诡辩论”。作为中医基础理论,必须弄清“阴阳五行”的自然科学本质,回答“生之本,本于阴阳”的问题。

(一)阴阳的本质是“寒热”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到《黄帝内经》中去找答案。《上古天真论第一》可谓是“序”,讲的“人为什么生病,半百而衰”和“女子七七,男子八八”的生命节律。第二篇《四季调神大论第二》可谓开宗明义,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进而立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这里明明是讲:四时阴阳是能供人行之的具体的规则,是让人遵从的规律,不遵从就会乱,就灾害生,是生死攸关的问题,从之则苛疾不起。这是很确定的,没有半点含糊,更没说是哲学。

阴阳的概念来源于古人观测“日月星辰”。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述了阴阳家的来历和社会地位:“阴阳家之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班固认为阴阳家来源于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可见“阴阳”所论即是日月星辰的关系,《黄帝内经》的“天地之道”,就是太阳东升西降,使地球白天明亮而热,夜间阴暗而凉,凉热变化才是冬天“水冰地坼(chè,开裂)”闭藏、夏天“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而蕃秀”的真正原因。

所以,地球和太阳是阴阳的本体,地球的寒、太阳的热是阴阳的本质。

(二)五行的本质是“五气”

在《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中有岐伯对五行的定义,“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这一段非常令人费解。黄帝问:作为人要遵从四时五行才能健康,怎样做为从,怎样做为逆呢?是好是坏,愿意听听是怎么回事。岐伯这时先讲:“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这可能是历代断章取义之处,然而我们根据上下文分析,这里五行指的是一年四季的五运气行。“更贵更贱”,更,即变换;贵贱,指不同的季节轮流“执政”。“从者生,逆者亡”,“适者成,逆者败”,人体五脏之气兴衰也可以据此而定,脏腑间的生克制化太过或不及,可以推断人的脏腑兴衰,这里的“生、死”也可以理解为“促进或抑制”。

接着上一段经文“帝曰:愿卒闻之。”黄帝说:愿详细听听。“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

这一段讲的是五脏应“五运”之气,人体十二经气、手足三阴三阳主治之时,人们应该“怎么从之、逆之”。可见这里的五行定义,“金木水火土”确实是代号,而它的本意还是“春、夏、长夏、秋、冬”分制肝、心、脾、肺、肾而言,这才是“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的本意。所以还是在讲“向日的阳热”和“背日的阴寒”在一年四季里分“生、长、化、收、藏”五步作用于地球,在《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称为“五气更立”。人遵从阴阳五行的规律而“治”,“治”就是“平安健康”的意思。

(三)五行是阴阳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