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4244900000052

第52章 做自己身体的主人(3)

有出国经历的人,每到一个地方几乎都有倒时差的问题,据说所到之处与常住地越远,这个问题越严重。笔者曾经到过意大利和法国,与北京时间的时差只有六七个小时,由于笔者习惯跟着太阳走,太阳“睡”了我就睡,太阳“醒”了我就起,来回半个月并没有感到倒时差的不适。由此推断,倒时差只是长途奔波劳累需要休息而己,如果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就会很快恢复体力。

(二)盘点五行不同步的种种表现

“子午流注”是人体气血在一天之内“流注”、驱动脏腑做出功能运动的规律。

说明天、地、人的阴阳五行运动是同步进行的,不同步了,就会表现脏腑活动的不及或太过,掌握这些异常表现,及时纠正,是我们防病养生的重要内容。

1.卯初不醒,生的不及

如果在戌时至亥初(19~21点)睡觉,人体在天地感召之下容易进入深睡眠状态,这样到寅末、卯初(5点前后),随着太阳的升起,人体阳气从藏的状态,转为生的状态,一般都会自然醒来。如果这个时段不醒,说明人体已经肾阳不足了,为“藏得太过,生的不及”。

寅时是肺经工作旺盛阶段,一般中老年人在寅末就会醒来,这是正常现象,醒了就起,有利于人体阳气生发,否则中老年人醒了不起就会腰痛,这是人在和天地“拔河”。如果醒得太早,如寅时、子时不是因为憋尿就醒,一般属于阴虚内热、肝火旺盛的人,是“生得太过,藏得不及”。一般夜间尿多,清长,尿后便睡,也属于肾阳虚“藏的太过”。

婴幼儿自主意识没有建立起来,不懂外界干扰、诱惑,完全受天地阴阳五行控制,一般是跟着太阳走的,太阳睡了我就睡,太阳醒了我就醒。这样才可以判断身体阴阳五行运动是否与天地同步。如果出现卯初不醒,一般情况下多为先天肾气不足。

现代人很少亥时前睡觉,熬至身体极乏而昏睡,睡眠质量不好;有的睡到第二天的中午,已严重违反阴阳之道,就不适用这个标准。

2.卯时不便,中气已虚

现代人类好像没有关于“什么时间排大便是否正确”的概念。子午流注规律的发现,应该是中国古人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它是阴阳五行规律作用于人体的具体表现。正常情况下,卯时人体大肠经旺,吸收有用津液排出大便。这是天地五行赋予人体升降机制的表现,它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不像小便可以随时排出。

笔者多年观察,如果人不在卯时大便,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如果以寅时为一天的开始,那么早于卯时即5点以前大便,几乎都属于脾肾阳虚泄泻,俗称五更泻。

二是,晚于卯时即7点以后大便,多属于肠燥便秘的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肃降;大肠主收又主卯时降,肺经与大肠经的表里配合,完成排大便的工作。

肺经热而肃降不及,直接影响大肠排便,使大肠排便错后。

三是,一些中老年人的气虚秘,表现软便,有便感,但无力排出,一天之内排便几次都表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气虚秘的人,往往需要自然界阳气的帮助,在阳气隆盛的上午9点至下午3点排便。对于极度气虚的人,有可能几天排一次大便。

四是,经常的卯初(5点左右)不起,人体少阳不生(还有爱生气的人肝郁气滞),致使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这种人多表现排便难、不规律,有口嗅、腹胀、失气难闻等症状。如果气虚与肝郁气滞同时存在,就会出现多日不大便的(虚实错杂)情况。

实践证明,排大便的时间不规律往往是给人发出有问题的信号,关注大便的情况是中医诊断望、闻、问、切的重要内容,从大小便的不正常开始重视,采取正确的措施纠正,也是每个人自我养生的方便法门。

3.辰时不饿,阳气被郁

辰时是胃经旺盛工作的时间,会分泌大量的消化液,要求人体进食以补充能量。人体经卯时大便之后,感觉肠鸣饥饿是正常情况,而此时不饿就属异常。造成异常一般有四种原因:一是前一天晚饭过量,胃中积食。这样的人一般伴有食嗅、异味。二是“脏寒生满病”,一般见于脾虚腹胀、嗳气、吞酸的人。三是,肝气不舒,抑制脾胃,使人体脾胃升降失常。表现胸满,饥而不思饮食。四是卯时不起床,肝气不得生而郁火横生,不思饮食。

4.巳时困饿,阳气不足

从寅时至午时是人体阳气随太阳初升到隆盛的阶段。人体在这个时段需要两次(早餐、午餐)补充能量。正常情况下,在辰时吃过保证质量的早餐,应该能满足到午时的能量需要,到午饭前有饥饿感属正常现象。巳时是脾经旺盛工作的时间,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集中供应人体阳气隆盛时的能量需要。如果在辰时正常进餐的情况下,巳时人体因饥饿而困乏就需辨别原因了。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早饭没吃,或吃得少,或质量不高,本身供应不足是正常现象。二是早饭质量没问题,而消化机能亢进,属于中医学胃火旺盛“火化食、壮火食气”的范畴。

第三种情况就是脾虚泄泻、滑肠。所吃的食物未经充分消化吸收就排出体外,有时见大便中有不化完谷。脾虚的人有可能一日一便,也可能一日多便。一日多便者,随时都有饥饿的感觉,餐后得缓,感凉即腹痛、滑泄。

5.午至申时无精打采,阴阳不相顺接

午时是自然界阳气从旺盛向减弱转折(阴阳顺接)的时段,这时人会有短暂的困乏,这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午时饭后小息15~30分钟,以适应天地阴阳顺接。否则,下午人会无精打采。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在老师的监视下必须午休,睡不着也要眯一会儿。现在想来,这不仅是为了学生中午的安全,也是中国传统养生之道的具体运用。

年轻人精力旺盛不习惯于午休,也不觉得不舒服。然而,午时应心,不午休对维护人体心脏不利。如果等到人精力不足的时候,才感到午休的确有助于下午恢复精力就有些晚了。可见,从“以顺为养”的原则出发,为了跟上天地阴阳五行规律的步伐,午休也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不论你是否年轻,也不论你精力是否旺盛。

6.酉时精神百倍,阳不得收

有些习惯于阴阳颠倒的人,可能一上午都在睡觉,起来后浑身困乏无力,到了晚上就像打了鸡血精神百倍,晚上又睡不着或不睡形成恶性循环。正常情况下,到酉时至戌时初,一般到“太阳落山”的时候,人会感觉精力不足,眼神不好,正是现代医学所谓患“夜盲症”的黄昏时刻,这是人体肾精收敛的正常现象,过了这一段时间,“眼神儿”又不那么差了。当然,夜盲症表现的轻重,还是根据人体精力的盛衰在个体间存在差异。

如果人没有不良恶习,出现酉时精力反而旺盛,就要检查是否有过喜、过量运动或其他外界刺激,如果都没有,就是五行收得不及,你的阴虚内热的症状就比较严重了,会表现为太阳经热,可能有容易出汗、前列腺炎、小便不利等症状。

所以人到酉时,就要顺应规律,不做拒“收”的行为,为睡眠、冬藏做好准备。

7.戌时亥时不困,阳不得藏戌时(19~21点)心包经为心脏清理外邪,亥时(21~23点)三焦经疏通百脉,人体理应处在睡卧状态。上述的两项工作做好了,人就会进入深睡眠状态,人体的一些需要深度修复、代谢的活动才能充分进行。这段时间不睡,人体就会表现困乏,这是正常现象,就应该睡觉才对。

经常有人问我:“天一黑我就犯困,人家为什么还那么大精神,是不是我有了什么毛病?”我会告诉他:“你是正常的,是他们出了问题。”这会让他大惑不解。

现代生活没有章法可循,是非颠倒习以为常,多数人不正常了,反而正常的少数人就不自在了,认为自己得了什么毛病。一些正常或精力不足的人,天一黑就犯困,本来是天地养人的需要,却被不正常的人说成另类。殊不知,那些精力旺盛的人,正在透支自己的“本钱”与五行规律抗衡必然导致藏养不及,人体没有深度睡眠,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机制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当他们透支到一定程度,也会天一黑就困了,这一定是被迫的行为而非自觉。

戌时不困,卯时不醒,往往成为因果关系,是“白天无精打采,晚上兴奋不睡”恶性循环的原因。所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像婴儿一样的守时和深度的睡眠,对养护生命至关重要,这是任何药物和营养品都比不了的。

还是那句话,如果戌时、亥时没有不良习惯和外界刺激的情志异常,躺下睡不着属五行不收,其原因多是阴虚内热、晚饭饱食生热、睡眠环境过冷、过热等。

长时间熬夜耗伤肝、胆、肾气,使肾精不足,容易患严重的抑郁症等精神疾患。

前面讲过人类顺应五行规律,重在养藏。如果出现睡眠障碍、或强行不睡,都是对生命体的最严重的摧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总之,现代人的生活起居无序是人体慢性病的根源。观察人体的子午流注表现,往往一个环节不好影响下一个环节,会形成恶性循环。有些人由于上夜班或热衷于夜生活等原因,无法解开这个死循环,就只有等着规律的惩罚了,也许药物能帮助你延长生命,但绝对没有灵丹妙药解除你的亚健康、慢性病的折磨。有人问,从哪个环节解开死循环?答案是一切从睡好觉开始,跟上天地五行运动节奏(参看第九章)。

三、正确认识人体的正常应激反应

当前,电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人类对阴阳五行规律认知不足,很多电视节目中存在着不科学因素在混淆着人们的是非观念。例如:

在广告中有:打个喷嚏就是“感冒”、儿童蛀牙是吃糖过多、牙齿过敏的根本原因是牙齿出现小洞。还有一些片面的宣传,比如:合理饮食多以酸碱性、营养结构合理为依据,却忽视了寒热(阴阳属性)问题,致使体寒的人吃螺旋藻;让中气不足体虚肥胖的人少吃主食多吃蔬菜。这些雪上加霜的方法使虚寒体质的人状况更加恶化。这些错误概念的引导使人们认识自己也像盲人摸象。人类了解自己的真相太少了,以至于把身体防病治病的正常反应当疾病去治。例如血压高了就吃降压药、血糖高了就吃降糖药、疼痛了就吃止疼药等等。据观察很多人体最初染病的治疗都是在“帮倒忙”。下面就个人的认知谈谈人体应激反应的种种表现,以正视听。

(一)打喷嚏是感冒吗

某影视明星的广告词:“感冒了,没什么了不起,快用×××(某一药品名称)。”

就像“脑白金”的广告一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时我在讲座之前向听众提一个小问题:“我早晨打了一通嚏喷,是怎么回事?”台下会有很多人举手或是异口同声地说:“感冒了”!甚至还有人说:“是鼻炎。”还会有好心人告诉我:“要赶快吃感冒药,不然晚上就有可能发烧。”看来,打嚏喷就是感冒,在老百姓心里已经是“铁案”了。

1.中西医的不同认识

我请教过许多西医大夫,感冒的本质或者病原是什么?答案都是病毒侵入感染。感冒病毒从哪里来?答案:人的鼻黏膜部位都有病毒,条件适合时就发病。

用药方向都是抗病毒。

微生物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单细胞微生物、支原体、病毒等微生物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无所不在。天有好生之德,允许我们高等生物存活,就允许这些低等生物存活。但有一个平等的法则称为“适者生存”。这些有害微生物能使我们身体致病需要一个前提,就是我们的身体环境适应它们生存了。如果我们身体环境不适合它们“兴风作浪”(正气内存),他们就会像我们鼻黏膜上的病毒“老实待着”

(邪不可干)。老百姓都有这样的体会:感冒了吃不吃药都得一周才能好。这使我对西药抗病毒产生怀疑:环境中的病毒多得很,我们消灭了一批又来一批,不筑牢防线我们抗得了吗?那吃药起什么作用了呢?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感冒就是伤寒、风寒束表,是风、寒、温等邪气侵入人体,使体表阴阳失衡、营卫失调的反应。《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伤寒论》第七条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wù)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以行其经尽故也。”这是仲景先师揭示的伤寒“六经传变”规律。也就是说,感冒后如果不阻断传变途径,一般需要六七日就能痊愈。当然这只是谈身体健壮能够自愈的人而言,而伤寒直中太阴、少阴重症就不是这个规律。

笔者一直怀疑,百姓讲的感冒“吃药不吃药都要7天左右好”,那“感冒药”

到底是管用还是没管用呢。经了解,我们吃的大部分西药都含一种叫做“扑尔敏”

的成分,这种药能降低人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也就是降低了人体对不良刺激的应激反应,这样人就不感觉痛苦,他掩盖了寒凉邪气存留体内的事实,会久而瘀滞经络,变生它病。说西药在“帮倒忙”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2.了解我们自己的“万法具足”

借用吴清忠先生的一句话:“上帝给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万法具足的”。当我们身体出现不适时,说明气血能量不足了,我们的身体“万法”就不灵了。这时正需要我们帮帮忙,补充一点能量就够了,不需要化学药物的“越位”行为。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当我们遇到冷风时,我们的皮肤就会起“鸡皮疙瘩”。

这是因为在遇到冷风侵袭时,人体呼吸的毛孔会马上锁紧(五行“收”的作用),将冷风拒之“门”外。

当身体处于阴虚内热的状态时,由于身体散热的需要,毛孔不能即刻锁紧(收得不及)或有凉风时正觉舒服而不“关门”。物理常识告诉我们,人体的毛孔就像房间的窗户,热气的排出和冷气的进入是同时进行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内火,就没有外感”的道理。

当寒凉邪气刚进入人体时,我们身体的“万法”之一——“打嚏喷”,可以将邪气排出体外。寒气进入人体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就会阻碍营卫气机,寒邪束表,热量散不出来,就会发高烧,这种现象叫伤寒感冒。还有一种表现汗出恶风的中风感冒。笔者用《伤寒论》的桂枝汤处理有汗怕风的感冒、用麻黄汤处理无汗发烧的感冒,都有药到病除的效果。

我们这里讨论的“打喷嚏”,正是我们的身体在本能地防卫驱邪。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特别是过敏性鼻炎患者,一通嚏喷连天、涕泪俱下之后,身体会感觉发热,有微微汗出之后,嚏喷就会停止,这是因为已经把入侵之“敌”赶出来了。

这种状态的人说明卫气已虚,但还可以应付,还有打喷嚏的能力。卫气充足的人,可以紧缩毛孔起“鸡皮疙瘩”把邪气拒之门外。

阴虚内热太盛和阳虚无力打喷嚏的人,寒凉的邪气客居体内就无任何反应。

前者多见于年轻力壮的人,邪气入里,寒热互杂或从阳化热,易得热毒炽盛的病,这种人体质酸化,患慢性病、癌症的几率非常高。后者邪气入里,加重三阴(肝脾肾)寒化证。所以,打喷嚏是人体防病驱邪的本能,一打喷嚏就用药,是在帮着敌人战胜自己。如果会帮忙,就用姜糖水增加人体抵御外邪的能量就可以了。

3.鼻烟壶的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