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的中庸原则,既涵盖上面讲的“多与少”的问题,也包括后面阴阳冷热的不及和过量、五味的不及和太过,以及现代科学的酸碱平衡问题。总之,中庸的原则,是中华养生的大智慧,它的中心思想是人类活动的适当、适中、适量,不能不及,也不能太过,涵盖了饮食男女、喜怒哀乐、寒暑过渡、动静平衡、处世哲学等等人类生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二)阴阳的原则
从饮食的角度理解阴阳,就是掌握饮食寒热属性。
1.食物的阴阳属性划分
凡是可食之物皆分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有的还不止一种属性。比如:香蕉在广东地区属凉性之物,在北方则变为寒性之物。这里要明确几个概念:
(1)寒性食物:也称阴性食物。既包括冰冻食品,也包括食物本身的阴阳属性。例如绿豆,即使煮成滚热的绿豆汤,它也是寒性食物,具有消除暑热的功能。
(2)热性食物:也称阳性食物。既包括加工至熟趁热进食的食物,也包括本性属热的食物。例如桂圆、生姜、红糖等,即使冰冻进食,也属热性食物,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含热能较高的食物。
(3)平性食物:也称中性食物。人类常食的谷物多属平性食物,如全麦粉。
但绝对的平性食物也是难见的,多少都有些偏性。如稻米偏阴(凉),小米、黄米偏温(阳)。还有大部分平、凉性食物,加工熟食趁热进食,就为温性;生食或者制熟凉食,都属寒凉之物。
(4)生冷食物:可制熟而没有制熟的食物为“生食物”,如蔬菜、生鱼、生蛋、矿泉水、纯净水(不含蒸馏水),还有除桂圆、大枣、荔枝等以外的水果。从冰箱中拿出尚未恢复到常温的食物为“冷物”,如冰镇饮料和啤酒、冷藏瓜果、冷藏过的米饭、冰制品等。
2.如何辨别食物的阴阳属性
神农尝百草,不只是为人类识别药物,同时也为探明人类食谱做出了贡献,奠定了中医药食同源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古人根据阴阳的属性,把人体食入后能提供热量的食物归纳为属阳性;相反能为身体增加津液,降低身体血液、器官热量的食物归纳为属阴性。
植物类的可食之物也可根据它自然生长的环境来判定其阴阳属性。一般能生长在酷热阳光下的植物必须饱含汁液才能与酷热的阳光保持阴阳平衡,所以属阴性,如北方的西瓜,南方的香蕉、椰子等。生长在阴山背后,甚至终年不见阳光的阴寒地方的植物,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的热能,才能与生存环境的阴寒抗衡,所以属阳性,如中药的附子、食物的生姜、葱、蒜、辣椒等。一般植物生长在地上部分属阳,生长在地下部分属阴。
动物类的药物或食物,与其本身的好动与否确定它的阴阳属性。例如天上飞的、地上跑得快的、水里游得快的一般属阳;相反则属阴。但也有例外,一些软体动物,如海参,由于蛋白质丰富且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热量,也属阳。
人类的食物一般具有中性或微温、微凉的属性,中药就是采用寒热两个极端属性的食物(参见第十六章),热病寒治,寒病热治,中医叫“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根据脾怕生冷和中医药食同源、阴阳平衡理论,人就应该懂得如何吃饭,身体偏(阴)寒的人,要注意偏食(阳)热性食物;身体偏(阳)热的人,要注意多吃(阴)凉性食物。
3.寒者热之,忌吃生冷食物
用中医养生的原理吃饭就如同用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体质虚寒的人应吃温热性的食物,包括所有加热制熟的食物和可部分生食的果品、蔬菜,包括:
红枣、栗子、芒果、桂圆、荔枝、葡萄(在南方的人可吃甜橙)等,可生吃的蔬菜有:柿子椒、洋葱、大葱、胡萝卜等,以达到补充人体阳气的目的。
体质虚寒的人要忌吃生冷食物,以免进一步损伤人体阳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长期吃生冷食物,会耗伤胃阳,造成脾胃虚寒而腹痛,影响消化吸收,使肝脏等器官失养,“肝藏血、脾统血”,肝、脾被伤,统血、藏血不好,会出现“血不循经”的现象,即出现鼻孔出血、牙龈出血、经血不净、皮下出血等血衄现象。
寒凉之物其性润下。生吃鱼、螃蟹及寒凉之物伤脾,脾胃虚弱的人容易造成腹痛、腹泻。怀孕的人吃螃蟹,容易引起流产。
4.热者寒之,忌食热性食物
胃肠燥热时,应在申时之后(人体阳气开始收敛时)多吃水果,饮食上多吃蔬菜,喝绿茶和清凉饮料、绿豆汤,喝凉茶、萝卜汤等。如果夏季在室外活动太热,可以少喝一点冰镇饮料,寒气能随汗排出。
阴虚内热的人,要忌食热性食物,包括牛、羊、驴、狗等肉类(猪肉属土为中性);水果类的桂圆、大枣、荔枝、柑橘等红色、黄色的水果,各类干坚果;油炸、辛辣制品等能使人上火的食品,烟酒也属此类。肝阳亢进和胃火上行的人,不宜吃辛辣之物,因为辣味可助肝气生发,产生燥热,如同火上浇油。
5.忌食冷热,随时辨证
(1)有内热的人(舌质红、舌形瘦、舌苔薄或无苔)可适当地吃一点凉性食物,降火滋阴。但气虚者(舌质白、舌形胖、舌苔白)吃香蕉则如雪上加霜,严重的会出现危险症状:眩晕、大汗淋漓、手足发凉、不能言语,以致元气大伤。
(2)大部分儿童、青少年,阳气旺盛,可以消化“生冷食物”,适当应用不至于伤脾,但正值脾虚便溏时,不应吃“生冷食物”。
(3)凡是需要补气的人,原则上忌吃生冷食物。但是,如果唇干、便干,可以适当地吃些生冷食物。胃胀、腹胀、便溏者为中气不足,应补气,一定忌吃生冷之物。气虚时可喝红茶、乌龙茶;不宜喝绿茶、绿豆汤和凉茶,不宜喝萝卜汤。
气虚的人不宜吃鸭、甲鱼、螃蟹、鱼等属性寒凉的食物。
(4)大便干燥者为阳气太过,一定停止补气,并且可吃生冷之物,也可用泻法调理,并且要少吃饭。
(5)外国人为什么不怕吃生冷食物?西方人、******民族几千年来以吃牛羊肉等热性食物为主,体内产生实热,需要凉性食物平衡。汉族人的食物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一般属中性。尽管现代人吃肉类多了,但种族遗传变化很慢,也不宜多吃生冷食物。
可见忌食生冷食物还是忌食生热食物,是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而定的。上火了,就要多吃些凉性的东西;虚寒了,就要忌食生冷性的食物。此外,长期吃生冷性的食物,易使脾胃衰弱,所以忌食生冷食物是包括正常人在内都要注意的问题。
(6)不吃水果是否会缺乏维生素?我们吃的粮食是种子,是植物繁殖之精华,内含营养是“全息”的,加上蔬菜中的维生素,完全可以满足人体的需要。脾胃虚弱的人如果吃水果过多,不但人体吸收不了维生素,反而会产生毒素。
6.饮酒的学问
(1)白酒——百药之首。中国的酒文化已有五千多年历史,古今出征送行、庆功喜宴、亲朋好友相聚都离不开酒。历史上饮酒的具体场面我们不能知晓,从历史题材的文学着作影视剧中可见,古代大场面饮酒都是大碗饮酒,一边喝一边撒,以显英雄气概。而真正养生意义的饮酒是文雅的、是温酒细细品饮,也是中华养生文化的重要内容。
酒是粮食酿造的精华。最着名的要算北方的红高粱酒,古人认为高粱把头高高昂起,摄取太阳的精华;我国南方多以米酒为主,比高粱酒要柔和一些。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乙醇,它的阴阳属性温热,可不经人体消化道就能进入血液,对人有迅速补充热量的作用。古代常用其作为“药引子”,将药物迅速送入人体病灶,所以中国自古就有“酒为百药之首”的说法。另外酒能使人兴奋,在助兴的场合自然少不了它,心情越好,酒量越大,酒逢知己千杯少;人在发愁的时候也用它,酒入愁肠,一醉方休,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如今商品经济社会,经济往来频繁,自然酒文化大行其道。
酒对人体健康来说,又是“双刃剑”。世人皆知,适量饮酒可迅速补充热量,促进血液循环,起到百药之首的作用,对人体健康有益。过量饮酒能使人兴奋过后麻醉神经系统,使人反应迟钝,是国家严禁酒后驾车的依据。然而酒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副作用:现代医学表明,酒精是促进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的催化剂,是心脑血管瘀积,造成心肌梗死、脑栓塞的高度诱因之一。另外喝凉酒,可以把寒凉之气迅速带入人体。喜欢喝凉酒和啤酒的人面色黑里透红,是寒热互结的体征。所以,从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目的出发,应该提倡古人饮热酒且适量的方法。
考古发现,古人用的酒具是一个温酒的酒壶,一只酒盅。现在缺少了温酒设备,也很少有人喝温酒,这是继承酒文化的缺憾,不能归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结果。
(2)啤酒是舶来品,是西方酒文化的内容。据说啤酒有液体面包之说,开始不明白,后来领教之后就很少喝了。原因有二,一是根本就不能代替面包,灌个大啤酒肚,不一会儿就饿得难受。二是它和我们过去的苏打汽水以及现代的碳酸饮料类似,具有丰富的泡沫(二氧化碳),使人打饱嗝儿,把胃中的热量带走,起到帮人防暑降温的作用。中国多数人以素食为主,不像西方人以肉食为主,产生多余的热量,需要借助啤酒的气体带出热量。所以,中国人常喝啤酒,易造成脾胃虚寒、体胖、气虚生痰。
夏天是啤酒消费的旺季,西方国家每年都要举办啤酒节,开展竞赛挑战人的极限,不知是否有人跟踪调查过那些啤酒王们身体状况如何。身边的“啤酒肚”
们个个体胖气虚,有各种不同疾病已令笔者生畏。放到《黄帝内经》养生框架下考量,正如前边所述,夏天正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外泄,体内容易阴寒为“洞”
的季节,人体防线最为脆弱,也正是中国人提倡“夏吃姜”的季节。大量的饮用啤酒,甚至还要喝冰镇的,正是“逆夏气”的表现,就会“太阳不长,心气内洞”,使人体的内分泌紊乱。
(3)水果和果酒都具有寒热属性。市场上以葡萄酒为主,据说它含有白藜芦醇,具有软化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提倡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多喝。
近些年,有人研究酿造枣酒、苹果酒等,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兴旺起来。其实果酒的加工源于解决水果集中成熟,易腐烂,储藏时间短,无法常年供应鲜食的措施。既保存水果美味、营养,又满足消费需要是水果加工的真正目的。
从养生学的角度考虑,人不是营养物质堆积的产物,自然界各种可食之物,都“天生我材必有用”,怎么用?适合不适合你用?要服从阴阳之道。即“阳者寒之、阴者热之”。阴虚内热的人,可喝凉果汁、果酒,吃生水果和寒性水果,如香蕉、西瓜等。脾胃虚寒的人,就要喝热果汁、果酒,把水果煮熟热食,可吃热性的生水果或干果,例如芒果、荔枝、桂圆和各种坚果。
(4)酒要少喝。酒蕴含热量较高,能活血,也可引起神经兴奋。药加酒有较强的穿透性,调养内脏效果较好。适度饮酒于身体无害,过量饮酒对身体有害无益。其害处有三:
一是伤脑。脑是人体神经中枢,指挥人体各项机能活动。医院诊断脑外伤,以是否呕吐分成三个等级:呕吐,为脑震荡;呕而不吐,为轻微脑震荡;不呕也不吐,为脑没有内伤。饮酒过量可麻痹大脑、脾胃神经,使大脑对人体的平衡机制控制失常,使其痉挛而丧失调度功能,有些人则长期便秘。醉酒的人往往上吐下泻,浑身疼痛,感觉天晕地转,反应失灵,肢体不听使唤。所以,酒后呕吐、眩晕,说明大脑已严重受伤。
二是麻痹神经。人的血管保持一定的弹性,才能根据血液的流速、压力收扩。
人饮酒过量后,血液流速加快,但血管处于麻醉状态,难以收缩自如,造成局部压力增大,特别是头部的毛细血管易出现此症状。所以有的人饮酒后头痛(与喝凉酒有关),重者出现脑血栓或脑出血。酒后头痛者,可在喝酒前,吃一些平肝的中药。脾虚的人应在酒前服健脾的中药,以防伤脾。
三是乱性。酒进入人的血液中,热量增加,使其流速加快,引起人的快感或性冲动,若饮酒过量超过理智控制的界限会乱性。所以,自古佛家主张戒酒。
适度喝酒可参考以下原则:
一是秋冬季节喝少许白酒,少喝啤酒,防止胃寒。
二是春夏季节适量饮酒。但切不要喝冰镇啤酒,会伤脾胃。
三是饭前喝少许无酒精的果酒,有助于消化肉食。
四是冬季喝少许加热的米酒和华东地区的加饭酒,暖胃助消化。
五是脾功能不好的人喝白酒时应将酒加热。
六是酒后切莫倒下昏睡,免得酒滞留体内伤及脏腑。
7.喝茶的学问
(1)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唐代陆羽的《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所以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之说,距今五千多年了。据史料,至少在西周武王时期,西南地区的居民已经将茶叶作为贡品进贡给周王朝。在古代,浓郁的茶香和讲究的道具、喝茶的程序,无不体现古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悠闲、怡情、文静的养生意境。从不同产地以及特殊地理环境的茶叶品种特色、功能等方面,赋予了茶道浓郁的文化色彩。茶叶从公元十五世纪就漂洋过海,早已成为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地看茶文化起源于茶香的提神醒脑、助消化的养生药用价值。茶乡的人品茶赋诗、怡情益智;西方游牧民族以食肉为主,需要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来帮助消化,于是就有了与古丝绸之路同行的茶文化的传播。古代茶商发现茶叶经长途贩运有发酵变质的现象,经过发酵腐熟的茶叶香气更加浓郁,还具有温养脾胃的功能,于是就有了生茶和熟茶之分。由于生茶加工简单,保存了绿叶的色泽、香气和祛瘟解毒的功能,又称为绿茶或凉性茶。发酵的茶在改变香气的基础上改变了颜色使之发红,同时具有了温养脾胃的功能,被称为红茶或温性茶。当年的新茶(生茶)销售不完,茶叶的味道不免有些不爽,这样就有了用茉莉花等熏制的花茶。按阴阳属性分,花茶属于平性茶。将红茶和绿茶混合,取阴阳平衡之性,就有了乌龙茶。所以不管茶叶叫什么名字或品牌,只分这四类(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购买的时候问清属于哪一类就行了。
(2)如何饮茶。人们因南北生活习惯不同、饮食结构不同,对茶的需求种类也不同。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人的体质状况选择茶叶。
红茶属暖性茶,有助消化、温养脾胃的功能,在天气寒冷季节或寒冷地区,或脾胃虚寒的人饮用比较合适。另外吃油性大、蛋白含量高的食物时宜饮红茶。
绿茶属凉性茶,有提神、醒脑、祛火气的功能。居于长江以南温、热带的人喝绿茶多,阴虚内热的人适合饮绿茶。沏绿茶水温在60~70℃为好,可喝出栗香味道。
乌龙茶集绿茶、红茶为一体,既清火又助消化,所以为广东、福建等地区的人所喜好。
花茶味儿香四溢,属于平性,为北方好客的人所喜欢。花茶用茉莉花、玉兰花等熏制,含有芳香挥发物,可以沁人肺腑、醒脑提神。春季饮用可醒神,夏季饮用可去浊气。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茶叶,还是要看个人体质,热性体质或胃火旺盛时适合饮用绿茶,寒性体质或脾胃虚寒时,适合饮用红茶。当然平性的花茶,阴阳属性的人都可以用。笔者属脾胃虚寒的类型,过去对茶没有研究,只是听一些现代科学关于营养和保健功能的宣传,饮用绿茶使我很长时间口舌发木、胃口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