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别再错误护肤啦!2
4243800000010

第10章 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优化(2)

临床表现:患者皮肤干燥,或有少许鳞屑,触之柔软细致。天然皮肤纹理很清晰,可以随便折皱。因血流缓慢,局部温度比正常人低。掌部皮肤较粗,特别在指垫处,纹路宽深,重者出现裂隙,甚至出血。其次,为小腿及足趾,情况与手部类似,唯足跟裂隙较多,深浅不一,趾缝,趾侧亦出现裂隙,瘙痒时反复搔抓后或快或慢发生炎性程度不同的湿疹,以斑丘疹为主,水疱、糜烂或渗液较少。反复发作,病程慢性,可经久不愈。

防治原则:

1.力求使微小环境温度下不要突然变化太大。

2.住房内不要太干燥。

3.可以沐浴,但是不宜用香皂,浴水温度不要超过32℃,不能搓擦。

4.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搔抓、摩擦。

5.可外用不含香料、色素的润肤乳。

6.需要时可以服用有止痒作用的抗过敏制剂。

7.辅助治疗产品建议:尿素霜。

遗传过敏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特应性皮炎、体质性湿疹、体质性神经性皮炎、内源性湿疹

定义: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与遗传有关,易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

病因:甚为复杂。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免疫以及生理和药理性介质反应异常有关。这三者是密切关联的,很可能是某些遗传控制的基本环节缺陷和障碍在多方面的表现。

临床表现:本病的临床特点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为慢性反复发作性、剧烈瘙痒、有年龄阶段性的皮疹表现和一定的好发部位,即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它们可以相继发展或仅有其中一两个阶段。一般发病年龄早,60%的病人在1—6个月内发病,也有早至一周发病的。90%左右在5岁内发病。年龄超过35岁发病者不超过5%左右。

1.婴儿期:最早在出生一个多月或更早些发生于面部,特别是两颊和额部。

开始为急性红斑、丘疹,达高潮时,两颊损害可融合成显着高出皮面的水肿性大片,上有丘疹、水疱、脓疱、浆液或脓液和黄痂。在痂的裂缝中溢出浆液或脓液,有时下滴成珠状。渗液多时可见部分黄痂冲掉,暴露出糜烂面。额部损害类似颊部损害,但常较轻。有时除鼻颊皱褶和鼻周外,整个面部均被累及。头发间有散在的附着于发根部的小黄痂,有的可表现为脂溢性皮炎形损害。有继发感染的伴发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除阵发性奇痒引起婴儿搔抓哭闹外,其健康一般正常。病程慢性,轻的在半岁以后逐渐缓解,红肿渐消,溢液减少,损害渐变干燥,不再有厚痂,而只有薄痂和鳞屑,或只有鳞屑,到1岁时可痊愈。较重的至2岁时痊愈,更重的则继续发展至儿童期。

2、儿童期:可分三型,可为婴儿期的继续,也有到儿童期才开始发生的。

(1)四弯风型:面部损害逐渐消退,而在肘窝、腘窝出现亚急性红色斑片,上有针头大小的丘疹、水疱、鳞屑或薄的痂皮,边缘具局限性,以后红色消退,皮损干燥。由于不断搔抓,损害逐渐变厚,出现苔藓样变,时好时坏,经久不愈,分布对称,两小腿伸侧、两手和口唇有时也可累及。在后两种部位尚可发生裂隙。注射预防针、感冒、出牙等情况常使病情恶化。

(2)膝下慢性湿疹型:常见于4—6岁左右的儿童,较少见。损害为不规则椭圆形斑片,横位于两膝下方的数厘米处,边缘具局限性,无显着炎症反应,只有变厚和苔藓样变,上附小片鳞屑。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病程慢性,时轻时重,似不如另两型顽固而有自愈倾向。

(3)痒疹型:本病好发于学龄儿童期,四肢伸侧、背部或全身均可散发米粒至黄豆大小,呈肤色或棕褐色,不甚规则、触之干燥而粗糙的丘疹,分布相对均匀而对称,以四肢伸侧最为突出。新起的皮疹可以较大而红,陈旧的则为不规则的硬性丘疹,常伴有很多抓痕或血痂,腹股沟淋巴结常对称显着肿大,但无炎症或化脓,损害常多年不愈,以致患儿消瘦。

3、青少年、成人期:与儿童期损害相似,主要发生于肘窝和腘窝,唯范围更为广泛,有时累及面颈部和手部,分布对称。皮肤干燥、变厚,伴以苔藓样变。有些患者可于肢体伸侧发生亚急性湿疹样斑片,基底微红,其上附有多量鳞屑和结痂,经久不愈。

诊断:

除皮疹外,个人或家族成员中伴发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或具有这些遗传过敏性病史者是本病的基本特征。

有些伴发情况与本病相关联,因而具有一定诊断意义:

1.干皮病。

2.鱼鳞病。

3.掌纹症。

4.唇炎。

5.皮肤对非特异性刺激如摩擦等易激发皮炎。

6.皮损易伴发细菌感染。

7.苍白面容。

8.白色糠疹。

9.荨麻疹、皮肤划痕症。

痒,皮损易受环境因素或情绪波动影响等的诉述。

防治原则:

1、病因,尽可能寻找可能致病和诱发的因子并去除,特别应注意饮食致敏和激发因素。

2、本病的发生和发展常和环境因素有关,最重要的是避免吸入物过敏。

3、内用疗法:

(1)抗组胺类药物,有镇静、止痒和抗炎作用,是最常用的一类制剂(2)组胺球蛋白,有一定的止痒、抗炎效果。

(3)抗炎症介质剂。

(4)抗纤维蛋白溶酶剂。

(5)皮质激素。

(6)免疫调节剂。

(7)脱敏疗法。

4、外用疗法:主要为对症治疗。

注意事项:

1.尽量避免局部刺激,如:不乱用刺激性强的成药,不用热水、肥皂烫擦等。

2.婴幼儿患者的衣服和使用的尿布要柔软,洗涤时尽量把肥皂冲净。尿布不宜用塑料制品。

3.患儿衣着多用棉织品,尽量少使人造纤维和毛织品直接刺激皮肤。

4.不饮酒或食用其他刺激性食物,对可能诱发本病的食物,如:鱼、虾、蟹、蛋和牛奶等,进食时应观察与病情的关系,如进食后能加剧病情者应忌食。

5.对可疑的诱发因子,如:屋尘、花粉等吸入物,应注意观察与病情的关系,对有关者应竭力避免。

6.不宜过度劳累,避免紧张、情绪激动及出汗过多等使皮损加重。

7.不随便注射青霉素及血清类制剂。

8.防止病毒性感染,如:感冒等,特别应避免婴儿期患儿接触单纯疱疹和种痘者。

寻常型鱼鳞病:

定义:本病是一种以皮肤干燥、伴有鱼鳞状鳞屑为特征的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疾病。

病因:不甚清楚,遗传是一个重要因素,脂质代谢异常、维生素A水平低下致使细胞的增殖增加和(或)细胞的脱屑减少而产生表皮角化过度。

临床表现:1—4岁之间发病,惯发于四肢伸面及背部,屈面及褶皱处甚少累及。前额及面颊部幼儿期可累及,以后倾向于消退。损害轻重不一,轻者仅在冬天的几个月里,表现为皮肤粗糙、干燥,天气转暖即改善,而一般患者除皮肤粗糙干燥外,尚有白色的半透明的纤细鳞屑,有时鳞屑间显白色沟纹,呈网状。头皮可有纤细的糠状脱屑,但头发正常。一般无自觉症状,但与季节关系密切,表现为冬重夏轻,冬天易引起手、足跟的皲裂而疼痛,夏季可使症状暂时性改善。一些化学因子特别是脂溶性的化合物也可使症状加重。本病可伴发臀及四肢伸面的毛周角化,肘、膝、胫前、踝部的局限性角化过度以及掌跖角化,并可伴发遗传过敏性皮炎,而在后者中,其鱼鳞病表现往往比不伴发者轻。本病严重者罕见,随着年龄增长,可倾向于改善。

诊断:根据特征性的分布和皮损形态,诊断即可确立。

治疗:口服大剂量维生素A或维生素A酸有一定帮助。外用润肤的油膏,如尿素脂、维生素A酸软膏。

辅助治疗产品建议:优色林抗干燥保湿舒润面霜、优色林抗干燥保湿舒肤调理乳液,可改善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等症状。

毛周角化症:

定义:本病是一种毛发角化病,其毛囊口有微小的角质栓或呈丘疹性损害。

病因:还不十分明确。在青春期皮损较明显,在甲状腺功能低下、Cushing综合征、系统性皮质激素醇治疗的病人中,发病率较高且皮损较严重,显示了激素的影响。不少病人常合并鱼鳞病,可能与基因也有一定关系。

临床表现:损害表现为毛囊性,为针尖大小的丘疹,呈正常肤色,偶有淡红色,有时丘疹尖端有角质小栓而呈淡褐色。角质栓由毛囊上皮细胞及皮脂性物质组成,内含盘曲的毛发,剥掉角质栓,可出现一个微小的凹窝,但很快角质栓又可形成,有些病人角质物很少,大多数皮疹为点状红色丘疹。皮疹常分布于上臂、股外侧及臀部,受累皮肤重者如鹅皮样,丘疹不相互融合。损害才常在冬季明显,持续几年后可改善,但当合并鱼鳞病时,则倾向于持久不变。一般无自觉症状,有的伴轻度瘙痒,不影响全身健康。

诊断:好发于青少年,无显着炎症性、散在的毛囊性丘疹伴角栓,以四肢伸侧为主,较易诊断。

治疗:外用皮肤角质软化或角质溶解剂可减轻症状。

神经性皮炎:

定义:是一种慢性常见的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占皮肤科初诊病例的2.1%—7.7%,以剧烈的瘙痒及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为特征。

病因:似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有关。主要诱因有神经精神因素、饮食、胃肠道功能障碍和内分泌失调。而搔抓摩擦是诱发本病导致苔藓样变的重要条件。

临床表现:分为局限性和播散性两种。

1.局限性神经性皮炎:也称慢性单纯苔藓。常先感局部阵发性瘙痒,经搔抓或摩擦后,出现成群粟粒至米粒大小皮肤色、淡褐色或淡红色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质较坚实而带光泽,表面或覆有糠秕状菲薄鳞屑。久之,丘疹渐渐融合、扩大,颜色暗褐,皮脊增高、皮纹加深,相互交错,呈菱形或多角形,干粗、肥厚,似皮革样斑片,即所谓“苔藓样变”,直径可达2—6cm或更大。斑片中央的损害较大且明显,边缘的较小,境界常甚清楚。

2.播散性神经性皮炎:皮损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相似,但分布广泛而弥散,既有疏散性皮肤色、褐色或淡红色扁平丘疹,亦有大小不一苔藓样斑片。好发于头部、四肢、肩背、腰部等处,有的皮损可沿抓痕呈条状排列,自觉阵发性巨痒,夜间尤甚,患者常因此失眠而情绪烦躁。

本病病程慢性,常经年不愈,有时虽能减轻或消退,但易反复,或旧的消退,在身体其他部位又有新发。

诊断:根据慢性病程、好发部位、显着瘙痒、皮疹心态和苔藓化斑片等特点,诊断不难。

治疗:本病的发生可能与精神因素等有关,但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则是搔抓形成的恶性循环,在治疗时,应同时给予内服、外用止痒药以帮助其渡过难关。内用药主要以抗组胺制剂为主,外用药,夏季用洗剂、冬季用霜剂或软膏为宜,如皮损局限、夜间痒而不能控制搔抓时用“肤疾宁”硬膏局部外贴(发汗季节勿用),48小时换一次,颇有帮助。

辅助治疗产品建议:优色林抗干燥保湿舒肤调理乳液、抗干燥润体调理乳液,可减轻瘙痒,减少搔抓,避免皮损增厚。

皲裂:

定义:皲裂是主要发生在手足的常见皮肤病,冬季多见,皮肤干裂有痛感,影响劳动和工作。

病因:随不同的发病部位而异,主要因表皮增厚、干燥和局部动作而引起。

正常皮肤柔软而薄,富于弹性,不会发生皲裂,掌跖皮肤较厚,在日常工作劳动不断摩擦的过程中,可变得更厚且失去弹性,为皲裂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加上寒冷干燥、皮脂和汗腺分泌减少,使皮肤缺少滋润而变干、变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局部动作对皮肤的牵拉,产生了皲裂。因而局部活动是产生本病的决定性因素。

临床表现:皲裂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皴裂、龟裂和皲裂。损害为深浅、长短不一的裂口,在皮肤角质层厚处更深,甚至出血,常伴有疼痛。惯发于手指和手掌屈侧、足跟、趾底、趾缝和足侧等处。

诊断:根据手足皮肤角质厚处深浅、长短不一的裂口即可确诊。

治疗:根据病因处理。把皲裂处厚硬的表皮稍削薄一点,可以减轻疼痛。削薄后浸泡于热水中10多分钟或更久,以使皮肤滋润,拭干后外擦尿素脂、复方尿囊素霜或10%硫黄水杨酸软膏等,每日1—2次。防重于治,在冬季未发生皲裂前,照上法处理,或经常外擦油脂和防裂膏,并注意保温防冻。

辅助治疗产品建议:优色林抗干燥保湿润护手霜、优色林抗干燥保湿足部护理霜。

剥脱性唇炎:

定义:是以唇红缘持续性脱屑为特征的慢性、浅表性、炎症性疾病。

病因:本病病因不明。常伴有脂溢性皮炎、皮脂腺异位症、齿槽脓肿,或有舔唇、咬指甲的习惯。某些具有致敏物的唇膏、牙膏,有些含有抗生素的或其他药品的漱口水,或某些食物(如咖啡、橘子汁、番茄汁等)或香料、纸烟等也可能致敏唇红缘而发生唇炎。多见于女性,神经质的女性尤易患此病,每因精神波动而发病。

临床表现:损害只发生于唇红缘,特别易发生于下唇红缘处,有时可波及上唇,偶可扩展至面部。炎症多起自下唇中部,表面结痂及有鳞屑,鳞屑脱落后露出鲜红发亮面,以后又渐发生鳞屑。唇红缘往往干燥而发生皲裂、易出血,伴疼痛与触痛。由于唇部干燥不适,患者常常用舌舔唇,甚至用牙咬唇,因而唇部常受刺激,使干裂更为严重。有的患者为了减轻涂药后不适或疼痛,常将口唇外噘,致使唇肌紧张、血流不畅而使唇黏膜越发受到空气的刺激而加重。病程为慢性,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之久。

诊断:唇红缘,特别是下唇红缘处反复发生鳞屑、结痂性损害有助于诊断。

治疗:首先应该寻找及去除可疑的病因,同时注意口腔卫生,避免风吹或日晒等外界刺激。局部可选用皮质激素制剂。

10.眶周黑晕。

11.毛周隆起。

12.患者常可有对羊毛敏感,出汗时易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