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美不过诗经
422800000006

第6章 情为何物(5)

春游踏青,爱如雁归来

——《郑风·溱洧》

上巳节是最古老的情人节,《诗经》中曾举办了一次又一次,其中也有表达爱意的花朵——芍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在《郑风·溱洧》这幅欢乐无比的游春图,传递出来那么多欣喜、兴奋的情感!人们仿佛回到了先秦时那个充满欢乐与美好的上巳节,似乎可以听到了鲜艳的芍药花瓣中开出的爱之声:“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古时的爱情之花为什么是芍药?《本草纲目》中记载道:“犹婥约也。婥约,美好貌。此草花容婥约,故以为名”。而读起来是“着约”的谐音,也就是守约、赴约的意思了。符合人们的美好理想。美国诗人庞德在对汉语做了很大研究后也翻译了这首诗:

溱与洧

从此流过

互相抚触

男男女女

采摘兰草

女女男男

采服这种彼此的药剂

把芍药当做爱情的一副药剂,有一番味道。少女们面色红润,手持鲜花,尽情将自己火热的目光和情感抛向自己的偶像;少年们衣着光鲜,青春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与任性,坚定地牵起心上人的手。

先秦时候法令允许男女相会,就是仲春之会:《周礼》上记载说:“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根据当时郑国的风俗,每年的仲春上巳之日是很重要的民俗节日,人们男男女女纷纷来到溱、洧水边,以新解冻的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祥。

《后汉书·礼仪上》中记载到:“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而对年轻男女来说,这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趁这个好机会在野外踏青,泼水相戏,撞见心仪的男女,择偶成家。这一天,就是政府组织默认的“鹊桥会”。

春游踏青的源头就是来自这一时期,正如《溱洧》诗中,草长莺飞的时节,溱河洧水两岸鲜花满地,无数手拿芍药花欢笑的少男少女在尽情嬉戏,被称为“春嬉”。不知道什么时候,春嬉的初始目的渐渐淡化,连名字都改为踏青,最终演绎成为一种风靡城乡的盛大群体性活动。在春天来临之际,来一次苏醒。

李后主有诗云“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尤其到唐朝时候,踏青更是盛极一时,人们往往结伴而行,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对上巳节唐代长安曲江水畔贵族女子结伴春游的描绘。

在湖边,在郊野,在青葱夹岸的春溪,在丛树碧草的江畔,人们带着一种青春与快乐的气息,摩肩接踵地游玩。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环境,正是爱情生长的温床。爱情当然就如同这个不可阻挡的季节一样,总是如期而来。踏青的过程中自然少不了眉目传情,少不了言语默契,少不了欲说还羞,少不了惜别依依——爱情诞生。

上巳节这个风情摇曳的踏青日,传说是女娲所定,最初她分阴阳,定姻缘,就明确了恋爱的节日。魏晋之时更多地演化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王羲之的《兰亭序》就如实的记叙了当时的情形:“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然而更接近于上巳本色的还是《诗经》中的《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春天到来,万物复苏,郊外的溱河和洧河解冻了,河水哗啦啦地流淌,人们如何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只能陶醉在这一片春光里,爱情和喜悦之情一起在心底滋长。众多的男男女女之中诗人抓住了一对男女细腻的瞬间对白:

女子说:“我们过去看。”

男子说:“我已经去过。”

女子又说:“那就再过去看看呗!”

或许女孩子很早就喜欢这位帅哥,聚会之中正好找个理由一起玩儿。或许他们并不认识,只是一见钟情,在女孩儿大胆地邀请之后,就迸发了爱情的火花。然后是无数的“士与女”互赠芍药,定情欢乐。

这是一幅美好的游春图面,就像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浓郁的生活气息,也许是《诗经·国风》作品的整体特征。孔子的《论语》中也有“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述,但相比之下,多了些文人雅士的学院味,少了平常男女的真切感。

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男女,他们手捧芍药花,洒下一路芬芳。尽管当时郑国是个小国,还总是遭受到周边大国的侵扰,本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春天的日子让人感到喜悦,他们有节日,他们有芍药,他们有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