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美不过诗经
422800000015

第15章 情之夭夭(3)

爱要大声说出来

——《鄘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梦境是优美的,同时又是意味深长的。”而这一首上古时期翩跹而出的《鄘风·柏舟》似乎美得已经足够的意味深长了。形容爱情,玫瑰太俗,美梦太假,只有一方小舟,足够典雅。

并不宽泛的河面上,停泊着一只舟船,宛如爱情的风吹过,这只小舟迎风而动,但却因为河畔的缆绳所牵制,无法随风而去,无奈之下,只能悲恸不已。爱情,不就是这样可遇而不可求,求得而无法得吗?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古诗中围绕着“舟”的故事很多,而大多都有着哀愁的意味,舟也许是引发人们哀愁的物件吧,这首诗的意味也是如此,一个女子爱上一个男子,但是却得不到家里人的许可,于是她仰天悲号:“我的母亲我的天,为什么你不体谅女儿的心!除了他我谁都不要!不能和他在一起我宁愿去死!”

估计很少女子能够说出这样惊天动地的话,即使先秦那时的民风再开放,说出这样响当当的誓言也并非多数,即使是男子也很少会说出口。放到现在来说,肯定有人说,年轻姑娘嘛,说的冲动话,山盟海誓脱口而出,可以理解。

可仔细品读这首诗,先以水中的柏舟起兴,再细细描绘那个心仪男子的清秀面貌,可见她的爱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那头发垂分的少年,实在让我好喜欢,我发誓我永远不变心”。女孩的心思看来已经决定了,已经没有了冲动、说胡话的特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位平凡的女孩要做出反抗,口头上的反抗还不算完,如果要表现在实际行动上,怕是难之又难。

因为先秦时代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有两方面,一是,人们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享有一定的性爱自由,二则是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礼教的束缚,《齐风·南山》中有具体的描写。比如“娶妻如之何?必高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娶”,意思是娶妻嫁人得通过父母同意,媒人说媒,礼教已经通过婚俗干涉到人们的生活。所以诗中的女子既可以自行选择对象,而又要受到父母的约束,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家人反对这门婚事的时候,她才悲伤地大喊到:“我的母亲我的天,你为什么不能成全女儿的爱呢?”

如果一份爱情从一开始就遭到母亲的反对,那么它必然会走得很艰辛。一般来说,在择偶问题上,母亲与儿女的意见都不会一致。母亲相中的,子女一般不屑一顾,而子女看上的,母亲则坚决反对。于是诞生了许多悲剧,如《孔雀东南飞》、梁祝等等,太多的悲剧就源于父母的阻拦。

父母的横加干涉激起孩子的反抗。要想捍卫爱情,需要坚强的意志,更需要面对压力的勇气。不妥协,不做胆小鬼,为真爱而努力。还有另一首和舟有关的古诗——《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舟娘唱出来的歌谣,表达了对王子的爱慕之意,在舟上,地位卑微的舟娘付出勇气,表达了爱情,最终被王子理解带回宫中。事情的美好结果让那些不敢启齿的“胆小鬼”们足够惭愧。

至于《柏舟》这场爱情的结果是什么呢?她哭着喊着非他不嫁,可是,最后他们真的在一起了吗?我们却只能想象。

诗歌中的爱情,虚实尚有待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位女子一定会在老年之时,立于河畔望舟,那时她的心中一定已是岁月苍茫,充满了沧海桑田的感受。

读这首《柏舟》,眼前仿佛出现一个伤心的女子,逗留在流水河畔久久不愿离去。这里或许是她和男子两情相悦的地方,当初他们一团欢喜热闹,而如今,只有她独自在此,靠着回忆,回想甜蜜往昔。

人是群居的动物,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的个体存在。两个人相爱,不单单是父母反对的阻力,周边其他的阻力也是重重,也许会大到无法想象,但到最后真能突破“重围”而修得“共枕眠”的,又有几个呢?

现实总是残酷的,悲剧才能让人记得,否则,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就不会诞生,也不会流传千古了。《柏舟》里的女子,其实又何尝不是空余嗟叹?不过她已经付出了自己的勇气,不是为后来人树立着很好的榜样吗?

一份炙热的爱情会因为无法言说而逐渐冷去,但同样如火的情愫也会因为激烈的争取而同样无疾而终,这个世界上,真就有许多人们无法左右的事情,纵使人们多么强调只看重过程,而不看重结果,但那冷冰冰的现实真的就不会令原本热忱的心破碎吗?

人不能以诗论,想来这位《柏舟》中的女子最终也会有个好归宿,不管怎样,她拥有了足可以令一生快乐的记忆,那份与爱人相守的短暂时光,如同旖旎的阳光绽放心间,而今虽然物是人非,但那份大声说出的爱意,却会永久陪伴她左右,是她余生重复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