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纵横商海的49个突破
4192800000035

第35章 形象营销 质量为上——塑造名牌的突破(3)

有关桐君托梦,是否确有其事,也只有胡雪岩自己心知肚明,而自远古到近代,药店为创牌子附会神灵,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如“由明朝万历年间从余姚到杭州的朱养心创立、座落于杭城大井巷内的另一家名药店朱养心丹膏店屋后临山,有古井一口,传说井内隐匿着刘海仙的蟾,后来,刘海仙到朱家取蟾,临别以水龙画一幅相赠。结果,这幅画使朱家在大井巷多次火灾中岿然独存。而且,井中既有“仙气”,其所制膏丹“灵验”之名传遍四方,“每逢春香时,一日可售钱多至百数十干文。”又传说朱养心在世时曾收留两徒,两人每天午饭后必到后园山麓嬉戏。有一天,天下着鹅毛大雪,二童仍像往常一样去了后园,朱养心跟踪而至,二童越山岭而去,地上留下青荷叶一张。三九严寒,哪来的荷叶?朱养心疑心二童是和、合二仙。隔夜,他熬膏不成,取荷叶投之,居然成功,于是取名为“童禄膏”,此膏嫩而色绿,贴疮毒有奇效,后来,其子孙也沿袭祖制,生意兴隆。在普遍缺乏科学知识的古、近代,附会神灵能使自己笼罩在“灵验”的神圣光环中。可见,胡雪岩假托桐君老人入梦指点龙虎丸的制作法与朱养心假托和、合二仙童赐荷叶制童禄膏如出一辙,都是为了现实的商业利益。

另有一种“紫雪丹”,色紫而形似霜雪,是根据南宋时颁定的我国第一部成药制剂规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一张成方配制的镇惊通窍的急救良药,杭城另一家名药店叶种德堂有这种药品出售,胡庆余堂也曾试制过此药,但疗效不怎么理想。胡雪岩虚心请教许多名医、药师共研重制“紫雪丹”的良策。有个从叶种德堂投奔胡庆余堂,干这一行已有60余年实践经验的老药工提出:听祖辈讲,制作紫雪丹最后一道工序不宜用铜铁锅煎熬,用金铲银锅方能保持药效。胡雪岩接受了这个建议,不惜工本,请来杭城最有名的金银工匠,耗费黄金133克、白银1835克铸成金铲银锅,专门用于制作此药,结果,紫雪丹的功效确有明显提高。

胡庆余堂力行“戒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结果是成功地推出了一大批名牌产品,其中有“十全大补丸、大补全鹿丸、八仙长寿丸、人参再造丸、大山人参、安宫牛黄丸、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济生归脾丸、妇科白凤丸、纯阳正气丸等,这些产品为胡雪岩开辟了滚滚财源,也在顾客心目中树起一块“雪记”金字招牌。

5.“顾客乃‘上帝’之缘”

做生意是一种赢利活动,经营者都是为了利润在奔忙,但能否赚到钱却是不以经营者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而取决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做生意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在社会诸因素中,顾客的向背直接关系到生意的淡旺,因此,视野广阔、目标长远的生意人往往不会狭隘、机械地执着于锱铢小利,图一时之功,而在最大限度地争取顾客上下功夫。

胡雪岩就提出了“顾客乃养命之源”的店规,他要求店员把顾客当作活命源泉、衣食父母来尊敬,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胡庆余堂除了严把质量关之外,还通过优质服务来争取顾客。

战国末期哲学家及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记载了一个“狗猛酒酸”的故事,说的是宋国有家酒店量足味醇,招牌醒目,可就是门庭冷落,酒因长期积压而变酸。疑惑不解的店主去请当地的长者杨倩。杨倩说:“你家的看门狗太凶了,有人让小孩来打酒,见了恶狗都怕,所以干脆到别家去买。”当年韩非记这则寓言是为了以恶狗隐喻阻挠忠臣良士朝见君王的误国奸佞,但其中包含的哲理同样适用商界,这说明,优质的服务与过硬的质量一样,同是商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从顾客的购买心理来看,他们购买某种商品,不但要购买具有特定物质形态和用途的实体产品,更希望得到热情而又周到的服务;从市场经营学的角度讲,服务是一种扩增的产品,商家提供的服务如何是顾客衡量商家信誉的一个重要杠杆。冷语伤客三春寒,微笑迎宾暑九暖,如果对顾客不理不睬,甚至恶声恶气,商品再好,门面再漂亮,也会使人望而却步。商家只有礼貌待客、服务周到,才能招客生财。

胡雪岩是朝野闻名的“红顶商人”,既官场显赫,也有“活财神”的声名,但他在营销上没有以势压人,胡庆余堂也没有旧时代店大欺客的陋习,而是把热情待客定为店规,作为考绩之一,在胡庆余堂,“学徒刚进店,就要学习如何接待顾客”,“顾客到店后虽未到柜,店员就要先站立主动招呼顾客,绝对不能背朝顾客;顾客上门,不能回绝,务使买卖成交;顾客配药,不好缺味,务使顾客满意而回。”

胡庆余堂开张之初,胡雪岩本人还头戴花翎、胸挂朝珠、身穿官服,郑重其事地亲自接待顾客。有一次,一位来自湖州的香客在胡庆余堂买了一盒胡氏辟瘟丹,打开一看,微露不满神色。胡雪岩在一边看到,当即趋前审视,表示此药确有欠缺之处,再三致歉后,令店员另换新药。刚巧这天辟瘟丹已售完,胡雪岩顾念香客远道而来,便留他住下,并向他保证:三天之内把新药赶制出来。三天后,胡雪岩果然履行了诺言,把新配制的辟瘟丹送到湖州香客那里。这位顾客为胡大官人这份认真劲儿所感动,此后,逢人便讲胡庆余堂服务周到、胡雪岩仁义待客的事。这成了很好的广告。

为了体现“顾客乃养命之源”的宗旨,胡庆余堂专设顾客休息场所;在流行病多发的暑热天,免费供应清凉解热的中草药汤和各种痧药;在远近香客赶来烧香、大批涌入杭城的初一、十五日,将药品降价出售;遇急诊病人,即使是隆冬寒夜也接待不误。如:在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高发期的冬天,半夜三更常有病人敲门求药,值夜药工必定遵守胡庆余堂为急症病人现熬鲜竹沥的定规,劈开新鲜的淡竹,在炭炉上文火烘烤,待竹沥慢慢渗出,再用草纸滤过,当场让病人喝下。熬一剂竹沥一般要花两个钟点,病人一多,所需时间就更长了,但药工们总是急人所急、想人所想,耐心细致地做好服务工作。

药业是个特殊的行业,不能只图利润。胡庆余堂的待客之道除了贯穿“顾客乃养命之源”的宗旨之外,更体现出“是乃仁术”的方针,反过来又使自己在顾客心目中树起一块金字招牌,后来,胡雪岩破产,田地、钱庄、典当、丝行、房产悉归他人,独有“胡庆余堂”这块招牌得以保全,并使其子孙得以靠“雪记”招牌为生,即是最好的见证。

6.“真不二价”迎竞争

在物质世界里,竞争带有普遍性:在生物学领域,它表现为物种自然选择、优胜劣汰;反映到经济学上,竞争就是指经营者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为争夺生产和销售的有利地位而进行较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使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这更加赋予竞争以权威,竞争面前,人人平等。竞争迫使经营者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各种指标的社会平均水平作比较,促使他们生产出优质、低耗、价廉的产品,提供比别人优良的服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营者只有通过挑战、应战,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在这方面,胡庆余堂也有上好的表现,它在与对手之一的叶种德堂的较量中就体现出竞争有道的素质。

叶种德堂是曾在清廷刑部任过职的宁波人叶谱山离职定居杭州后于1808年(嘉庆十三年)在望仙桥直街吉祥巷口购地7亩多地创设的,由于前店后场,规模大、设备全、资金雄厚,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与许广和、碧苏斋同为杭城药店中“生意极盛者”,其他同业者无人敢与它竞争。

但是,自从胡庆余堂崛起后,与叶种德堂真是棋逢对手了。由于胡庆余堂“戒欺”立业、药材道地、制作精细、服务周到,所以,一开张就生意兴隆。叶种德堂的老板眼看着顾客纷纷往胡庆余堂跑,心中不免暗暗着急,他左思右想,准备压低价格对付胡庆余堂:“高丽参,胡庆余堂卖2钱银子,它卖1钱7;淮山药,胡庆余堂要5厘纹银,它只卖4厘……

在一定的市场购买力情况下,价格的升降与消费的增减是成反比的,价格低,消费量会增加。叶种德堂的低价销售还真把一批顾客吸引过去了。

胡庆余堂的经理着了急,但胡雪岩明白:压价销售不是长久之计,它必然会导致药品质量同步下降,而药效一差,就会失去顾客。所以,他胸有成竹地给自己的部属讲了一个“真不二价”的故事:

相传,中国古代有个叫韩康的人以采药卖药为生。市场上有卖假药的,碰到顾客讨价还价,因为自己报了虚价,货物又假又次,往往会退让一点,而韩康卖的是上等真货,报的又是实价,所以他不允让价,自称“真不二价”。病人吃了韩康的药,只需一、两帖就立竿见影。所以,尽管韩康的药价格高了点,但他的生意还是越做越好。

胡雪岩讲这则故事的目的是要员工明白“真不二价”的经营之道,他不仅没有随波逐流地跟着降价售货,反而在店堂向外挂出一块写有“真不二价”四个字的金光闪闪的招牌。

“真不二价”主要是在“真”上做文章。胡庆余堂除了如前所述把住进货和加工两个关口,真正做到“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外,还足秤足量。譬如,当时别的药号出售人参即使不短斤缺两,也会因人参中含水份而使顾客感到有损耗,而胡庆余堂购进人参后,必先在生石灰中放一下,让石灰吸干参中的水份,这样做对胡庆余堂来说,损失了一部分利润,但这种参出售时份量足、成色好,顾客买的是“干货”,回去放几天,吸收了空气中的水份,重量还会“增加”呢!这么一来,顾客开心,胡庆余堂赢得人心,不久,营业额又直线上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