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纵横商海的49个突破
4192800000028

第28章 见机行事 广纳财源——问津商机的突破(6)

一听此言,各商行老板都变了脸色,有人露出喜色,有人面带迷惑,有人面如土色。与洋人斗法,就等于砸掉自己的饭碗,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如果与洋人斗法翻了船,那又怎么办?自己的损失谁来承担,这绝不是说几句话就可解决的。

有一老者站立了身子,对陈正心道:“陈兄,小弟的商行你也晓得,当天赚钱当天吃,若有个什么差错闪失,全行十几号人就非饿肚子不可。”

下面立即有人响应道:“是啊,陈老板,你底子厚,功力大,跟洋人斗,是不怕的。即使丝生意做不下去,还可以做别的生意,反正你门路也多,我们就不行了,丝行一关,就只有讨饭的份了。”

陈正心坐稳了身子,品了一口香茶,慢条斯理对众人道:“诸位,不要心慌,我陈某绝非莽撞之人,不会把大家陷进困境。跟洋人斗法,我这次是铁了心的,诸位都有所了解,我的主要生意并不在生丝上,但是现在我决定把大宗款子用来做生丝生意。我并不要大家都把生丝囤起来。我只希望大家把生丝不要卖给别人,而是卖给我陈某,价格上,绝不比洋人少一分。

这一席话听得下面的洋行老板耸然动容,此时他们方知陈老板真的是下定决心要与洋人们干一场。只是有人心中还在嘀吐:“洋人与我们合作如此之久,而且两方面从未出过什么差错,洋人年收购稳定,而且需求逐年增大,如果你与洋人闹翻了,那往后的年份谁又来收购生丝呢?”

陈老板仿佛看属于了这种心思,他哈哈一笑:“各位,今天有位远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胡雪岩从内室中走了出来,向大家行个礼。

众老板心中嘀咕:“这是何方神圣?”然而一看他那身打扮,气质风度,就知道不是一般人。

陈正心起身给众人引见:“这位是胡雪岩,浙江来的朋友。”

‘胡雪岩!”、“胡雪岩!”下面七嘴八舌吵开了。胡在浙江的作为已风闻天下,更何况是丝行中的人,岂有不知的道理?而且他们其中还有许多人在生意上与胡雪岩有过瓜葛呢。今日一见,才算睹其真面目。

陈正心接着说道:“各位,胡兄弟的来意想必大家也猜着几分,胡兄弟在浙江与洋人斗法,大获全胜,洋人又气又愤,今日胡兄弟来上海,也是为丝上的生意。”

胡雪岩道:“各位,在浙江,我能与洋人一相较量,全赖浙江各地的朋友帮忙。今日来上海,人地生疏,还望各位多多帮助,多多指点。”

这番礼节周全的开场白听得各位老板心中暗自钦佩。然后胡雪岩就洋人的生意经大谈起来,他道:“洋人的丝厂长期以来在中国进口生丝,进价便宜,而制成的布、绸却是昂贵无比,洋人越来越富,而国人越来越穷。其原因就在于我国民心不齐。在这些事关民族利益的生意上,从商之士,理应同心协力,同舟共济,而不应互相猜忌,彼此拆台,只要大家一条心,联合起来,把生丝压一段时间,洋人们的厂没米下锅,那么生丝的价肯定会上。”

没过几天,上海的丝行老板一致要求提价,他们对洋人道:“胡雪岩已经答应出高价收购他们的生丝。”

洋人这才明白事态的严重性。他们还想私下分化拉拢,对某些商行许诺以高价,然而却遭到拒绝。那些商行的老板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私下把丝卖给洋商,他们会受到同行的谴责,而且背上卖国的恶名,也会得罪上海的陈正心,他在上海可是个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人。

于是洋商们知道除了同胡雪岩当面谈判之外,其它方法都是行不通的。加之国内生产厂家的告急电报雪片般的飞来,使他们不得不给胡雪岩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

胡雪岩办洋务,从来讲求激发人的民族感,他一向认为,同洋人做生意,两种态度完全要不得:一则以洋人为野蛮人,茹毛饮血,未经开化;一则见洋人则腿软骨酥,称之为父母大人,拿这两种态度来办洋务,岂有不丧权辱国的道理?

中国封闭了许多年,养成自高自大的恶习,只知有汉,而不知有其他民族、国家。在文化上,崇古、崇孔,往往把自己的一切都看得无比高大,而对外国的文化、习俗却不能接受。既不求同,也不存异,见着异端就一棍子打死。

胡雪岩无疑属于那个时代极有远见的人,那些死读四书五经的士大夫,盲日崇古,拘泥于礼法,不知变通。胡雪岩自幼在钱庄长大,没读过多少书,反而能够看得清世界发展的变化趋势,从而随潮流而变。

胡雪岩曾说道“生意的气度源于一个人的眼光,小零售商的人,只能看得见一村一庄,一条街的生意。而做大生意的人却能看得见一省乃至全国的生意,他自己则把眼光放得更远,他看到了国外,知道同洋人做生意才是大有前途的事业。”

7.办洋务,吃“回扣”

胡雪岩是商人,最重实际,他看到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的船坚炮利已使清政府无力抵抗,但外国人却也没有能力来吞并中国。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人口、疆域的庞大使一切吞并的阴谋必将落空,更何况西方诸国远离中国呢?外国人在中国的目的不外乎是想从中国捞取钱财,经济上获得实惠,所以洋人如果生意上受到损失,他们总是叫嚷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其实,真正动用武力,无论对哪一国的商人,损失都是巨大的。

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朝廷嘉奖左宗棠及其部下,胡雪岩也因为有功而被授为军政使。然而太平天国虽然被镇压,但新疆历来是个隐患之地,清政府很是担忧,想趁着剿灭太平天国的余威,一鼓作气,荡平乱民,稳固大清江山。这个重任最后落到左宗棠的身上。左宗棠于是把胡雪岩叫去。要其代筹250万两白银,以作西征军军饷之用。

胡雪岩觉得别处无路,只能从洋人身上打主意,他决定前往上海。在往上海的船上,胡雪岩坐在船内,一言不发。左帅远征西北,从此靠山远去,这些年生意火红,既有自己奔波之功,也赖左宗棠荫庇之力,今后生意上还能事事顺心么?

不过转念一想,太平天国垮台之后,朝廷论功行赏,曾国藩高高在上,左宗棠次之。若西征事成,左帅必能封侯拜相,恐怕要与曾国藩平分秋色。曾国藩已年迈,左帅却年富力强,以后朝廷恐怕得赖左帅维系。树大根深,自己的生意也好做得多了。况且战事一开,自己也可从中发展生意,买卖军火器械,衣食药品,获利恐怕难以计数。

一到上海,胡雪岩马上奔老朋友范青云家,范青云是英国渣打银行的帮办,此人精明能干,银行内外事务处理得尽善尽美,极得洋人的信任。

胡雪岩也就不必拐弯抹角,一见面就将自己的来意和盘托出。范青云一听顿时面露难色,数千数万,他一句话就可以定下来,如今胡雪岩一张口就是250万两,谁也不敢轻易作主啊!况且,银行借钱未借先谈还。一旦到期拖欠,谁能担当得起?不过,他还是向胡雪岩推荐渣打银行,由他亲自同英国经理德麦利谈判。

在范青云的安排下,胡雪岩同德麦利到了一家饭店,宾主双方很快就贷款进行了商谈,德麦利听说250万两,吃惊得无言以对。如果成功,银行将获取惊人的利润。如果到期不能还款,银行损失自不待言。愣了会儿,德麦利道:“这数目,得由你们政府出面交涉,否则我们不能考虑。”

德麦利的回答合情合理,因为在此之前清政府还没有向洋人贷款的先例。此事纯粹是胡雪岩同左宗棠的主意,叫胡雪岩怎么对德麦利说呢?于是胡雪岩道:“谈得成功,朝廷自然会做主,谈不成功,就代表我自己。谈都未谈,谁出来做主是不重要的,只要有了眉目,自然会有人做主。”

对胡雪岩,德麦利也有所了解,知道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英国在中国的许多生意与之有关,而且此人来头颇大,听说京中的高官都与之有联系,当然,如果能通过胡氏来打开中国的市场,其利更是可观。念及此,德麦利决定还是谈下去。他对胡雪岩道:“反正我只当你是中国政府的代表。”

在接下来的数天中,开始进行实质性的谈判,包括货款数量及利息,偿还期限及方式。然而第一轮谈判就出现僵局,德麦利认为期限过长,胡雪岩又认为利息太高,两人不欢而散。

胡雪岩忧心如焚,来到范青云府上。两人对饮,胡雪岩一言不发。如果货款不成,左帅处如何交待,这德麦利死活不肯降低利益,这款如何敢贷?

范青云道:“雪岩,你一向是个聪明人,怎么今日糊涂起来。”

胡雪岩道:“青云,此话怎讲?”

范青云道:“洋人也是人,他也有缺点,只要抓住他的缺点,哪有办不成事的。”

胡雪岩道:“青云,德麦利我首次结交,不大熟悉,他有何缺点?喜好什么?”

范青云道:“你想,他一个英国佬,千里迢迢跑到中国,图什么?男人嘛,你说他喜欢什么呢?”

胡雪岩恍然大悟道:“我懂了,我懂了,两个字,财色。”

范青云道:“雪岩,你果真是个聪明人,现在就看你怎么办了。”

在第二轮谈判中,胡雪岩开始对德麦利以利诱之,他答应在账目上可以给德麦利私下分红,这笔钱不见于账面,如此下来,德麦利可获数万利润,相当于他在中国10年的收入。

果然,德麦利的态度开始缓和下来,他答应向英国总银行汇报。

胡雪岩一想左帅望穿秋水,等待回讯,德麦利这一汇报,不知拖到什么时候。不过这都是他内心的想法,他当然不敢暴露给德麦利,否则,不知他又要如何要挟了。

胡雪岩找到范青云,两人密谋了一阵,决定再给德麦利下一剂猛药。

德麦利这天无事,又来到上海的烟花巷中。在中国这么多年,他已养成这种习惯,无事则到烟花巷中,依红偎翠,耳鬓厮磨,尽享风流。然而他作为渣打银行中国地区的总经理,对这些风流勾当还是有所顾忌的。因为万一让另外的银行那些竞争对手知道了,拿出去大做文章,恐怕对渣打银行的声誉影响不好。

胡雪岩买通小刀会成员拍下了德麦利在妓院鬼混的丑事,以此为价码进行第二轮谈判,情形自然好转,进展顺畅,不久,双方就利息、期限、偿还方式很快达成一致。

胡雪岩终于把左帅的大事给解决了。

其实,不用我交待,读者也知道这一切都是胡雪岩的精心安排,把麦德利这个所谓的中国通收拾得服服贴贴。

胡雪岩道:“洋人也是人,也有弱点,只要抓住其弱点,自然可以与其相争,洋人凭其先进器械,在军事上打败中国,以至于国中许多人对其心存惧意,畏若天神,事事相让,不敢与其相争,结果洋人气焰嚣张,在中国横行无忌。”

在社会各种复杂的关系中,往往也是如此,如果心有所忌,往往不敢全力发挥,结果缚手缚脚,反被别人占了先机。而一旦勇于进击,与之相争,却会柳暗花明,出人意料,当然,进退之中都得讲究策略,抓住其要害,顺势一击,谁能抵挡?

生意人首先要培养眼光,不可拘泥于一事、一物、一时、一地,而是要做长远规划,多方开拓,才可能成大气候,造不凡之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