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冰天雪地:雪灾与低温灾害的防范自救
4189300000007

第7章 雪灾的防治(2)

上海建成了以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仪、闪电定位系统、GPS综合应用网、自动气象站为基础的地基观测网,还配备了气象灾害移动监测车,进行气象灾害移动监测。并通过气象卫星综合业务系统,实现与中国气象局间的数据传输。局内业务主干网采用高速以太网。市局与各区县局间通过2兆宽带网实现数据传输,实现了多用户实时交互式远程天气预报会商。初步建立了基于数值预报产品、集合各种预报方法的客观、定量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

不同类型雪灾的治理

不同类型雪灾治理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但都在机械清除、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三种范畴之中。有的采取单一措施,有的则把几种结合起来。如公路雪灾治理,就采取了工程治理为主,生物措施与机械清除配合的综合治理方针。多手段综合治理的方式是雪灾治理的最好选择。

1.风吹雪防治

解决风吹雪的危害首先应从路线布线着手,路线首先要选择最有利于风雪流通过的地形开阔、地势较高、起伏较小、气流顺畅、输雪量小或山坡的迎风坡脚等处通过。

风向和路线夹角越小,受到的危害会越少。当地形受到限制时,应尽量使通过雪害路段的长度最短,危害最小。在无法避免风吹雪的路段可采用生物、工程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即:阻、固、输综合防治措施。此外由于风吹雪情况复杂,同时兼有自然降雪的危害,防雪设施仅能减少灾害,不能完全消除灾害,所以机械除雪作业必不可少。

(1)防雪林

生物防雪林防治雪害不仅能减少风雪造成的视距不良、积雪阻车 等危害,而且因截获了大量的固体水,能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特别对缺水地区,它的应用有着很深远的意义,目前多雪国家都在增加防雪林防护以代替工程防雪栅栏等防雪方式。防雪林设施在早期需要投入资金进行灌溉和养护,防止盛夏枯死和冬季动物啃食以及病虫害,使其逐渐长大成林。

功能利用防雪林防治风吹雪主要是防止积雪在路面产生堆积及减少输雪量,提高能见度。首先来自雪源的风雪流在林带中部及其前后沉积雪粒,减少了输雪量,起到储雪、阻雪作用;其次风雪流通过林带时,风速被减缓,风雪流被净化,可减少过路风雪流的浓度,提高能见度。

防雪林的效果不仅和林带总幅宽有关,同时和树种、树高、树林密度以及树林内部结构情况及与公路的距离都有很大关系。防雪林总宽度由风雪流的输雪量确定,一般应在60~150米以上。防雪林应由许多窄而密的“小林网”构成纵横 交错的防雪林网,防雪林应满足密、匀、高、窄四点要求。为了有良好的防雪效果,防雪林应做到乔、灌、草相结合,合理搭配,形成多道林带,各带之间应留出存储积雪的空地,提高防雪功效,林带间距设置以有利于风雪流沉积、林内不产生风蚀和水土流失为原则,以20米为标准间距。

树种防雪林树种应根据实际因地制宜,一般希望其具备下列条件:

容易生长;耐旱、抗寒、防风倒,耐密植,树冠强壮,树枝茂密,下部不易腐朽。在北疆地区,一般选择沙枣树、榆树、杨树等树种及红柳等灌木合理搭配栽植。

(2)防雪栅栏

防雪栅栏一般设置在道路的上风侧,在其前后可堆积风积雪,降低其上风侧靠近栅栏处的近地表风速,形成风涡流,使跳跃雪粒静止并形成堆积,减少上路输雪量。防雪栅栏可用铝合金、钢筋混凝土、混凝土、砖、石、土块、篱笆等各种材料制成各种各样的形式,栅栏前后形成的积雪形状及大小同栅栏的密度、高度及栅栏与地表的间隙有很大的关系。

(3)阻雪堤

阻雪堤是就地用土堆积形成的不透风土堤,其功能和栅栏类似,起储雪、阻雪作用。

2.山区道路雪崩防治

根据研究,目前有稳、导、缓、阻四种工程类型来防治山区道路雪崩。具体方式如下:

稳,即是采取工程措施,把积雪稳定在山坡或沟槽的集雪区里,不使雪层移动而形成雪崩危害。

此类工程有水平台阶和稳雪栅栏两种。其布置均应从雪崩源头开始,以一定间距沿等高线逐级排列。稳雪栅栏可根据具体情况分若干种类。

导,即是采取工程措施,把雪崩运动路线加以改变,使其在公路上空而过,或将雪崩雪导向公路内侧,不致堆积在道路上。导雪堤和防雪走廊属此类工程。导雪堤可用土石构筑,或片面压枝、铁丝笼装石头构筑。如果上述材料都不行,也可用混凝土构筑。采用此类工程时,必须有足够的堆雪场,分布于道路内侧。

缓,即是在雪崩运动区,设置一种障碍物,以便减缓雪崩运动速 度,使其在远离道路的地方堆积下来。此类工程主要是土丘和楔。

阻,即是因地制宜地设置一些阻止雪崩向下运动的工程。如铁丝网,排桩,拦雪坝,阻雪栅等。

3.牧区雪灾防治

第一,减少牧业人口。

作用:减少牧业从业人口和牧业管理人口。牧业从业人口少-牲畜数量减少-草场得到恢复、草的高度增加、牲畜膘情好、草量充裕达到了抗御雪灾的目的。牧业管理人口少-行政支出少-税收低-牧民富裕资金多-增强了牧户自身防灾、救灾能力。

办法:第一,禁止向牧区移民;第二,计划生育;第三,精简机构;第四,加快牧区城镇建设;第五,发展牧区第二、三产业;第六,提高牧区高考升学率。

第二,增加科技投入。

增加科技投入的关键是要增加对相关科研机构的投入,加强抗御雪灾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具体有以下几部分:

雪灾天气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只能是在雪灾天气来临之前做好准备工作。

要想做好准备工作,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准确预报,二是必须及时接收到预报信息。要想做到准确预报,必须有一流的技术设备和一流的专业技术队伍。要想及时接收到预报的信息,也必须借助现代通信手段。雪灾预警是雪灾防御的关键。

增加牧草的高度和密度可以化解灾情,使大灾变中灾、中灾变小灾、小灾变无灾。增加牧草的高度和密度,等于增加了草的产量,既可以使牲畜在灾前增肥增重,增加体能,增加抗御雪灾的能力,又可以增加草料储备,在雪灾之后牲畜不至于受饿而死。

培养抗寒能力强的牲畜。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科技的新突破往往会使许多无法解决的困难迎刃而解。

因此,抗御雪灾也应该着眼于生物科学技术的突破。

储存牧草是防备雪灾的重要环节。以往的储存方式是晾干,垛在一起,这是最简单的储存方式。应该研究牧草的营养成分不流失,又体积小便于储、运的方式。

棚圈建设可以解决牲畜保暖的问题。棚圈建设的目标是追求 保暖和低成本,应设法研制易携带型棚圈。

草原最大的问题是缺水,有了水,既能够扩大可利用草场的面积,也能够提高单位面积草场的产量。

因此,应加强草原水资源利用问题的研究,勘探地下水(打井),有效储存地表水(修建水库)、人工降雨等,多方位地开发水源。同时,研究、普及节水技术,做到开源节流。

第三,转变牧业生产方式。

“放牧”是传统的牧业生产形式。以往人们探讨的抗御雪灾的种种方法、对策,都是在“放牧”的前提下进行的。饲料储备、棚圈建设等,都是在雪灾来临时放牧的一种补充。既然储备的饲料和准备好 棚圈能够抗御雪灾,不如尝试转变牧业生产方式,由“放牧”转变到“舍饲”,像农区的牛、羊一样,全天候圈养,就不会受到雪灾的威胁了。

实现了“舍饲”,有以下几个优点:杜绝过牧现象,恢复草原植被;减少雪灾预警的投入,节省经费;牧民可以完全定居,有利于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加快牧区现代化进程。

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具有资源和设施平战两用、军民合用的特点和优势,在应对雪灾等重大灾害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在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中,军地密切配合,解放军、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参与应急管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突击队作用。大型运输机、装甲车、防化除雪车、野战炊事车等军事装备在迎战暴风雪的战役中更是突显出巨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