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治疗要遵循“无菌原则”:
所谓无菌原则是指在冻伤治疗过程中,随时都要注意保持所使用的器械和创面的无菌状态。特别是患者在家中换药时,对各种器械、敷料要严格消毒,要严格无菌操作。总之,在治疗时要时时刻刻想到“无菌”
二字。
(3)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治疗和预防冻伤感染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有青霉素类(青霉素V、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钠等);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替安、头孢呋辛钠等),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在使用上述抗菌药物的同时,如有条件应做皮肤表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筛选有效、敏感的抗菌药物。如果皮肤损伤较深,污染较严重,应加用抗厌氧菌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类等。
3.处理冻伤皮肤水疱
冻伤后产生的水疱是皮肤损伤的表现之一。在治疗冻伤时,如果水疱比较大,应将水疱刺破或剪开,将水疱中的液体放出来。
处理水疱的步骤是:
(1)清洁和消毒皮肤。处理水疱之前,首先清洁皮肤。可以用消毒肥皂水将皮肤表面污物冲洗干净,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用75%的酒精消毒水疱的表皮和邻近的皮肤。
(2)用尖剪刀在水疱边缘剪一个小口,将其中的液体放出。也可用注射器在水疱边缘做穿刺,将液体抽出来。注意剪开水疱的部位要选择水疱边缘最低点,因为“水往低处流”。在水疱最低点穿刺有利于尽可能地排出水疱中的液体。如果部分液体不能自行排出,可以使用一个消毒的棉签挤压水疱积液的部分,促使其集中,以便排出或抽出。
(3)水疱中的液体排尽后,用一块无菌敷料覆盖,减少污染的机会,降低感染率。此时,要注意保留水疱的表皮,不要将其随意揭去,这是因为:①水疱表皮具有保护创面的作用。如将其揭去,下方的皮肤会失去“保护层”,容易受到摩擦,敷料粘连等损伤,不利于冻伤的恢复。②水疱表皮具有抗感染的作用。
这是由于水疱下方的皮肤抗感染能力较弱,在细菌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创面感染。保留水疱的表皮可在新生皮肤表面形成一层“天然屏障”,使细菌不易接触创面。③水疱表皮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人们观察到,如将水疱表皮全部揭去,下方的新生皮肤会迅速变干变硬,而有水疱表皮盖住的皮肤颜色红润、柔软,愈合较好。
(4)每日换1次覆盖于水疱表面的敷料。其目的一是换药,二是观察创面变化,三是了解冻伤恢复状况。更换敷料时动作要轻柔,保护好水疱的表皮,直到其自然干枯脱落为止。
得了冻疮怎么办
冻疮是一种由于低温、潮湿环境引起的非冻结性损伤,即当外界环境在0℃左右,不足以使组织结冻,但又造成了组织损伤,这种损伤就称为冻疮。
冻疮的临床表现有:
1.冻疮可反复发作。冻疮的发生与季节、气温、空气湿度及防寒措施有关。当环境温度高于15℃时,冻疮可自愈。
2.冻疮常位于手足背部、颜面及耳郭等部位,以手足部最为多见。
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手足指(趾)活动欠灵活。严重的手足冻疮者皮肤表面可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可自行破溃,导致皮肤糜烂及感染。
3.出现冻疮的皮肤表面温度较正常皮肤温度低。轻度冻疮时,皮肤有痒感。重度冻疮且皮肤出现破溃、感染时,患者有疼痛感,触及破溃的皮肤,疼痛明显加剧。破溃、糜烂的皮肤表面有渗出的液体。
4.如冻疮反复发作,皮肤破溃、糜烂反复出现者。皮肤表面可见到茶色、浅黑色的色素沉着斑。色素沉着斑呈不规则形状,边缘不齐,不凸于皮肤表面,触之可有硬节感。
5.严重的冻疮治愈后,皮肤可留有瘢痕。
得了冻疮后可采用以下措施减轻危害
1.保持皮肤温暖及干燥:由于冻疮与低温、潮湿有关,因此保持皮肤温暖和干燥是预防和治疗冻疮最有效的方法。保暖的措施包括:
选择合适的手套、鞋袜,避免局部皮肤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之中,老年人可使用热水袋、手炉等。保持皮肤干燥的措施包括:皮肤每次接触水后要及时烘干或擦干,经常将手套翻开进行烘烤,经常换鞋垫,保持鞋袜干燥等。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千方百计地使手足脱离低温、潮湿的环境,以利于冻疮的愈合。
2.促进皮肤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好坏关系到冻疮的治疗效果,促进血液循环的方法有:①每日坚持用温水(40℃~42℃)浸泡手足,每次20~30分钟。在温水浸泡手足的同时做皮肤按摩效果更好,但在做皮肤按摩时要防止损伤已经出现冻疮的皮肤。②选择适当的理疗方法进行皮肤理疗,如红外线、紫外线、超短波等,促进皮肤血液循环。
理疗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6~8日为1个疗程。
3.使用外用药物:目前在市场上可买到多种用于治疗冻疮的药膏,可在医师的指导下酌情选用。有人推荐使用2%新霉素霜用于冻疮的治疗,有效率可达95%,其用法是将该霜膏涂于冻疮的表面,每日2~3次,直至冻疮愈合为止。对于轻度冻疮,皮肤尚未出现水疱者,涂药后采用暴露的方法,不用敷料覆盖冻疮表面,以利于皮肤的干燥;对于较严重的冻疮,皮肤出现破溃、糜烂者,使用该霜膏后,可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以保持皮肤局部无菌,防止皮肤感染。
(4)使用中草药:使用中草药的目的在于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达到治疗冻疮的目的。常用于治疗冻疮的中草药有桂枝、细辛、附子、肉桂、生姜、当归、桃仁、红花、丹参、川芎、三棱、莪术等,可内服,也可煎煮成浓缩药液涂于冻疮表面,每日3~4次,7日为1个疗程。可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服用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木通、细辛、芍药、甘草、大枣等)。也可用花椒煮水浸泡冻疮皮肤,每次20~30分钟,每日3~4次。
怎样防冻疮
1.加强皮肤耐寒冷锻炼,增加皮肤抗冻能力:提倡用冷水洗手、洗足、洗脸,以增强皮肤耐寒、抗冻的能力。冷水可以刺激皮下的血管对外界温度变化的调节能力。皮肤浸泡于冷水时,血管迅速收缩;一旦离开冷水,血管又很快地舒张,使血流量增加,血流速度加快,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有人把该现象称为“血管体操”。用上述方法锻炼血管和神经对血管的调节功能,使皮肤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加强,可以有效地预防冻疮的发生。
2.做好防寒、防潮的准备:我国部分地区冬季气温较低,而且空气潮湿,冻疮的发生率很高。尤其是中小学生长时间坐在室内,机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如果室内防寒、防潮措施不落实,很容易发生冻疮。室内防寒措施包括使用火炉取暖,打火墙等。总之,要千方百计将室内温度维持在15℃~17℃以上,相对湿度在50%以下。
3.保持手足干燥、温暖:在寒冷、潮湿环境下工作、学习时,要特别注意手足的保暖,干燥。
科学饮食抗击寒冬
对于人体而言,寒冷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会影响到机体激素调节,促进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的代谢分解加快,特别是脂肪代谢加速分解;其次,还会影响到机体的消化系统,使得人体的食欲以及消化吸收功能突然提高;最后,影响机体的泌尿系统,排尿会相应增多,这样一来,钙、钾、钠等矿物质的流失也随即增多。
所以,这些人体变化都需要相应的营养素进行合理调节,以防机体在寒冷环境中出现上述一些生理变化而产生不适症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多摄入一些御寒食物
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往往会因为寒冷而明显感到身体不适,甚至还会有人因体内阳气虚弱而特别怕冷。由此看来,冬季的时候要适当用具有御寒功效的食物进行温补和调养,以起到温养全身组织、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防寒能力、维持机体组织功能活动、抗拒外邪、减少疾病的作用。在冬季宜吃一些性温热御寒并有补益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鱼、虾、鸽、鹌鹑、海参、枸杞、韭菜、胡桃、糯米等。
2.增加产热食物的摄入
通常情况下,冬季寒冷干燥,机体每天为适应外界寒冷环境,会消耗很多的能量,所以一定要增加产热营养素的摄入量。产热营养素主要指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所以尽量多吃一些富含这三大营养素的食物。相对而言,要特别增加脂肪的摄入量,如在吃荤菜时应增加肥肉的摄入量;在炒菜时,应多放些烹调油等。
3.补充必要的蛋氨酸
蛋氨酸通过转移作用,可以给人体提供一系列耐寒所必需的甲基。
寒冷的气候会增加人体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脂肪代谢也会相应加快,而合成肌酸及脂酸、磷脂在线粒体内氧化释放出的热量都需要甲基。如此看来,在冬季应尽量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4.增加富含维生素类食物的摄入量
寒冷的气候,能够加强人体氧化产热,致使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如果增加维生素A的摄入,可以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量,不仅可以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还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食物,维生素C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等食物,所以要多吃一些这类食物。
5.补充适量的矿物质
人体的抗寒能力与机体摄入矿物质的量有一定的关系。例如,钙在人体内的含量,可直接影响人体的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多摄入一些钙,可提高机体的抗寒力。牛奶、豆制品、海带等都是一些含钙丰富的食物。此外,食盐对人体御寒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增强人体的产热功能。
因此,在冬季调味多以重味辛热为主,不过也应适可而止,不可过咸,每日摄盐量以6克为宜。
6.注重热食
为了使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的寒冷环境,尽量多吃热饭热菜,用餐的时候要趁热进食,以摄入更多的能量御寒。餐桌上应以热菜、热汤为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食欲,亦可消除寒冷感。
冰面安全知识冰面安全知识寒冷的路面或者湖面上最容易结冰,青少年最喜欢在结冰的路面上和湖面上玩耍,所以对青少年来说,掌握相关的知识是必要的。
1.在江河湖面上滑冰时应注意什么
冬季,许多人都爱好滑冰运动,但是如果室外温度不是很低,湖面所结的冰层虽然看起来很坚硬,但厚度不够,如果贸然滑冰、嬉戏,可能会出现危险,须多加注意。
①初春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回升,冰层的厚度变薄,不足以安全地滑冰。
反而可能会对现有的冰层产生破坏。
③冰层至少要到13~15厘米厚才比较安全。
④有些江河湖面并非全部结冰,特别是湖心、江心,终年不结冰,②如果春季有新的降雪或降雨,因此滑冰时应格外注意。
⑤发现冰面上有开裂现象时,要马上离开。
⑥不要在冰面上穿行,不在非正规的滑冰场所滑冰。
冬季路面结冰,冰面很滑,行走时应谨慎慢行,而且应掌握一些摔伤的急救知识。
①在冰雪路面上行走不可太快,最好穿上防滑的平底鞋。
②如果突然摔倒,任其顺势滑动,这样不易受伤。
⑧如果发生骨折应就地取材,可用衣服、围巾、木板、书本等工具固定好骨折部位,迅速去医院治疗。
④如果怀疑脊椎受伤,应该及时叫救护车或请求别人用硬板或担架搬运。
因气温灾害滞留车站怎么办
在通往老家的铁路沿线,遭遇了罕见的暴风雪袭击,导致交通瘫痪,你和大量旅客不得不滞留在车站……因为寒潮原因,往往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机场会滞留大批旅客,很容易发生人群骚动和拥挤事件。
因此,大家要及时了解交通状况,服从车站的指挥调度和疏散安置工作,不要乱喊乱叫推搡他人,尽量避开拥挤的人群,从而保证自身安全。如果身陷拥挤的人潮无法脱身,为防止窒息,可将双臂交叉,双手握住上手臂平抬在胸前为自己撑开空间。用小步,稳定重心随人流移动。
万一被挤倒,则要尽快站起。如无法站起,则要大声求救,并侧身蜷曲,双膝并拢贴于胸前,十指交叉双手扣颈,双臂护头。
长时间的寒冷、疲劳和饥饿,还会导致体温过低。从而产生行为烦躁、嗜睡、反应迟钝、行动不协调、头痛、视觉模糊、腹痛、瘫倒、昏迷等症状。因此,要注意着装保暖,衣服和鞋不可穿得过紧。保持服装的干燥,淋湿或汗湿的衣服要及时烘干,衣服上的冰雪要及时抖掉。当脚趾有麻木感时(冻伤预兆),可做踏步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及时补充高热量蛋白质、脂肪类食物,注意不要饮酒,那样会增加身体的散热。
海上遇寒潮怎么办
恶劣的天气往往给水上交通安全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冬季乘船有可能发生危险。如果你乘坐的是客轮,那么很可能暂时停航,在此之前客运码头应该已经提前12小时张贴告示,并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通知市民,所以你也就不要动非要出行的念头。如果在客轮上遭遇风雪,千万不可走出船舱到甲板上,防止被风吹下水。船在航行时,应注意浮冰的危险。
掉进冰洞怎么办
水面结冰的情况很复杂,在冰上玩耍,也要注意观察冰面情况。
滑冰或在冰面上行走时,冰面渗水,踩上去有声音的时候,很容易破裂。万一冰面破裂,就有可能掉进冰窟之中。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应当如何自救?
1.不要惊慌,保持镇定,要立即呼救。
2.应当用脚踩冰,使身体尽量上浮,保持头部露出水面。
3.不要乱扑乱打,这样会使冰面破裂加大。要镇静观察,寻找冰面较厚、裂纹小的地点脱险。此时,身体应尽量靠近冰面边缘,双手伏在冰面上,双足打水,像游泳那样踢脚,向前滑上冰面。身体保持水平能减少被水流冲到水底的危险,也较易爬上冰面。
4.双臂向前伸张,增加全身接触冰面的面积,一点一点爬行,使身体逐渐远离冰窟。
5.如果有救援的棍子或绳子,应一手抓住棍子或绳子,另一手打破前面的薄冰,直至到达足以支承体重的厚冰,然后趴下来.再被拉到岸上。
6.离开冰窟口,千万不要立即站立,要卧在冰面上以减轻重量,然后匍匐滚到岸边再上岸,以防冰面再次破裂。
7.专家特别强调,岸边施救的人一定不能盲目过去。冰面救援非常危险,非专业人员很容易自己也掉进去。救人的正确方法是找一根棍子,绑上绳子,从冰上向遇险者滑过去。如无绳子,可把运动衫、头巾等衣服连起来做绳子。如不能从岸边拯救遇险者,应趴在冰上,以分散体重压在冰面上的力。小心地向前爬行,把棍子向前推,直到遇险者能握住棍子,就不要再往前爬,因为离岸越远,冰层越薄。如几人合力拯救而现场无其他工具,可连成一条人链。为首一人趴在冰上,向遇险者爬过去。第二个也趴下来,抓住前一人足踝,这样一个接一个,直至人链能从岸上安全地点接触到遇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