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
4164600000006

第6章 命运篇(2)

老和尚就宽慰小和尚说:“别难过喔!为师说个故事给你听听。有一天,地狱里的赵判官到了阳间,跟甲乙两个员外说:你们两个寿命都只剩下三个月,三个月之后,我会到你们府上摇铃,在摇铃声中你们将随我而亡!”

“啊!那后来呢?”

“甲员外回到府里,望着自己的财宝,每天茶不思,饭不想。乙员外却觉得反正他的万贯家财也快用不到了,于是开始为乡里造桥铺路,济贫救困。”

“结果呢?”

“三个月很快就到了!赵判官来到甲府,甲员外早就因为忧郁而非常衰弱,赵判官还没摇铃,甲员外就倒地过世了。而乙员外,因为做了许多善行,村民都来感谢他,一时之间门庭若市,热闹不已,结果呢?任凭赵判官的铃摇得再响,他也没听见。于是,乙员外自在的活了下去。”

“嗯,我懂了!不要因一点不如意的小事情,就心情烦闷,也不必因为人家的一句赞美,就高兴半天,这就是‘操之在我’。”

“你只说对了一部分。人生的前途、得失苦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由他人,这就是‘操之在我’的道理!”

醍醐灌顶

有的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地方时,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命运,怀疑自己的人生;接着就开始变得迷茫,开始动摇不前。其实,积极的人生态度应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别人是左右不了我们的命运的,在我们最困苦的时候,别人能给我们的也只是外界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而实际上真正能让我们站起来的,还是我们自己。

活着就是幸运

有一个年轻人非常的不幸,在别人看来,他也是不幸的。

10岁时,他的母亲害病去世,他不得不学会洗衣做饭,照顾自己,因为他的父亲是位长途汽车司机,很少在家。

7年后,他的父亲又死于车祸,他必须学会谋生,养活自己,他再没有人可以依靠。

20岁时他在一次工程事故中失去了左腿,他不得不学会应付随之而来的不便,他学会了用拐杖行走,倔强的他从不轻易请求别人的帮助。

最后他拿出所有的积蓄办了一个养鱼场。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将他的劳动和希望毫不留情地一扫而光。

他终于忍无可忍了,他找到了佛陀,愤怒地责问佛陀:“你为什么对我这样不公平?”

佛陀反问他:“你为什么说我对你不公平?”

他把他的不幸讲给了佛陀。

“噢!是这样,的确有些凄惨,可为什么你还要活下去呢?”

年轻人被激怒了:“我不会死的,我经历了这么多不幸的事,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害怕。终有一天我会创造出幸福的!”

佛陀笑了,他打开地府之门,指着一个鬼魂给他看,说:“那个人生前比你幸运得多,他几乎是一路顺风走到生命的终点,只是最后一次和你一样,在同一场洪水中失去了他所有的财富。不同的是他自杀了,而你却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你的幸运……”

醍醐灌顶

幸与不幸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全在于我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其实,只要能够坚强地活着,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因为只要坚强地活着,就会有希望,就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所以,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命运是靠手来创造的,但跟手多手少没有关系

在一座寺院里,有一个乐善好施的方丈。

有一天,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向方丈乞讨,方丈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后院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呢?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

方丈什么话也没说,用一只手搬起一块砖,说道:“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的!”

乞丐只好用一只手搬起砖来。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

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乞丐用手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方丈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赚到的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乞丐来到了寺院乞讨。方丈把他带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一些银子。”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

弟子不解地问方丈:“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

方丈对弟子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几年后,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了寺院。他气度不凡,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他就是用一只手搬砖的那个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然后靠自己的拼搏,终于变成了一个富翁。这次他为寺院捐献了一大笔钱。

就在他走出寺院时,他碰到了一个乞丐向他乞讨。那个乞丐就是原先那个双手健全的乞丐——他现在依然还是乞丐。

方丈对弟子说:“你看到了吧,这就是命运。命运是靠手来创造的,但跟手多手少没有关系。”

醍醐灌顶

富翁并不是天生就是富翁,乞丐也不是天生就是乞丐。许多富翁之所以能成为富翁,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辛劳;许多乞丐之所以会成为乞丐,是因为他们喜欢坐享其成。命运是靠手来创造的,但跟手多手少没有关系,只跟怎么用手有关系。

年少时不努力,到老后会吃苦受穷

有一天清晨,佛陀与尊者阿难衣着整齐,手持食钵,一同入舍卫城乞食。在城里的时候,他们见到有一对年纪很老的夫妇,衣衫褴褛,已经牙齿掉落,头发花白,脊背也已经弯得像弓一样,拄着拐杖,双双在城里的大街小巷的垃圾焚烧池旁,找寻食物,围火取暖。远望过去,只见二人犹如两只瑟缩在沼泽池边的老鹳雀,但二人互相对视时,眼神里却又充满了贪婪的欲望。

佛陀就向尊者阿难说道:“那两位愚痴老迈的夫妇,犹如两只鹳雀般弓背颤抖,但是当他们互相望着时,你看见了他们眼内的贪婪欲望了吗?”“是的,我都看见了,世尊!”尊者阿难回答道。

佛陀就对阿难说道:“这一对老夫妇,如果他们在少年盛壮的时候,能够勤求财物的话,现在可能已经是舍卫城的首富了。又或者,如果他们那时能够剃除须发,出家修习清净梵行,精勤修学的话,或者现在就已经体证了最殊胜第一的阿罗汉果了。其次,假如他们能够在青年盛壮时期,或者中年时期,以至壮年之身,努力工作,勤求财物的话,现在也可能成为舍卫城中第二富者、或第三富者、或第四富者。但是阿难,你看他们的一生都没有做好俗家人在世间应做的事情,也没有出家修习清净梵行,以至蹉跎了大好岁月,现在已经很老了,身体四肢已经退化,弄得现在既没有钱财,又没有谋生知识,什么都不懂,也没有谋求钱财的技能,也没有好好修习福德智慧,以至虚度了一生的光阴。”

最后,佛陀感慨地说:“年少的时候不好好修习清净的梵行,不学习谋生的技能,又不积聚财宝,就好像那老鹳雀,空自在池边徘徊。由于他没有智慧的资粮,只是随着自己的喜好过日子,以至老了仍要吃苦受穷。”

醍醐灌顶

年轻时不努力拼搏,年纪大了后就只能徒然地悲伤。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奋发有为,努力进取。这样才能老有所获,老有所终,也不会因为当初没有好好努力而后悔。

广种福田可以免得后患无穷

有一位长寿老人,他有很多的家财,然而却毫不吝惜,经常拿出来散财布施,救济贫穷。他有一位知己的朋友,看到他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财富,自己没有一点享受,尽拿去布施供养三宝与救济贫困的人,深深地为他可惜,于是便对他说:“你把家财拿去供养三宝,做布施救济的功德,似乎做得太多了,总得留下一些给自己养老吧!”

老人回答说:“不多!不多!我听闻到佛陀的教法,都谨记在心,一日都不敢有所忘记。佛陀说:‘人自从无始以来,在六道轮回中,遭受生生死死往来的痛苦,其日子多得难以计数。’如果以此计算,我现在所做的布施,平均一天还用不到一文钱,这样还算多吗?佛陀又说:‘即使有人能够得到普天下的一切财宝,也尚不如听闻一句佛法的宝贵。’我深信佛陀的慈训,所以广行布施,救济困苦。因为积众财产,不但不能够了脱生死痛苦,而且还会因财惹祸。既然如此,不如尽将家财布施做功德为妙。”

老人接着说:“深山中有一种揭鸟,它的羽毛非常美丽,所以自己就特别爱惜,万一被杂草或其他的东西粘住,它便不敢轻举妄动,深怕损伤了美丽的羽毛。结果,往往因此而轻易地被猎人捕擒,不但美丽的羽毛被拔掉,甚至性命也不保。揭鸟为了爱惜它的羽毛而遭杀身之祸,爱财如命的人,与此揭鸟是一样的。牦牛也因为爱惜它美丽的尾毛,而被人所杀。世上有不少痴人,只知道拼命地敛财,贪得无厌,却不知道祸难日近,倘若不及早觉醒,无常一到,则‘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此时,所有的财物,尽皆为他人所享用。既然如此,不如在生前广种福田,免得以后后患无穷。”

老人又说:“有些亲戚朋友们责怪我散财布施,不留些家财给子孙。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用不着我们操心。我再说一个譬喻:蜜蜂天天飞去采取花粉,辛辛苦苦地酿成糖蜜,当作幼蜂的饲料。结果偷蜜的人,用烟火熏灼,把蜜蜂统统驱离蜂巢,不但被偷去了全部的蜂蜜,并且连窝巢中的蜂卵也被杀尽。蜜蜂的酿蜜招祸,与人类的积财召患,又有什么两样呢?我之所以散财布施,远离****,就是为了远离灾祸。世人日夜奔忙,劳心劳力,全都是为了钱财,要知道人生无常,一旦命尽逝世,所有的财物,丝毫都不能够带去享用了。”

醍醐灌顶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钱财,钱财多固然是好事,但也会因此引来诸多麻烦。对于钱财,我们要取之有道,也要用之有道。为了避免一些无端的祸事,我们要广种福田,把钱财用在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这样才能多积福德。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颗宝珠

从前,一个穷汉去到亲戚家做客,受到了主从人的热情款待,以至于喝得酩酊大醉,在座位上酣酣睡去。

刚巧,那位亲戚因为公事,必须立即外出,眼看着那个穷亲戚醉得不省人事,就把价值非常昂贵的宝珠缝在他的衣服里,匆匆出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