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爱因斯坦的圣经
4162900000037

第37章 旧约(18)

第二章:陆地继续漂移 古欧亚板块和古格陵兰板块彼此分开了。格陵兰和挪威海形成了。北极和大西洋彼此连接。古格陵兰是现在的格陵兰,古北美变成了现在的北美洲。古欧亚板块成了欧亚大陆,也就是说,欧洲与亚洲连接起来了。

数千年之间,挪威海中的地幔热点推动地面,某些火山升出海平面。从而形成了大法罗群岛。

欧洲的陆上动物再也不能够轻易地到达加拿大和北美了。同样,北美的陆上动物也不再能够轻易地到达欧洲。在始新世的初期及以后,一些动物在靠近北极圈的一条青葱绿色带上来回迁移。陆地的分离最终导致相应动物区系进化路线的断裂。

第三章:动物继续进化

哺乳类动物的进化继续进行。南美的一些贫齿动物长出坚硬的皮。它们在黑夜里翻动土地寻找食物,有时候会受到一些掠食者的攻击。那些带有更坚硬皮套的贫齿动物存留下来,而皮不那么硬的一些贫齿类动物便灭绝了。贫齿类动物通过后代将性状传递下去,因而这些贫齿类最后就有了坚甲。

最早的马,也就是始马属动物,也称之为始祖马,慢慢出现在北美和欧亚大陆。当时,这些奇蹄动物比一条小狗还小,约为20多厘米高,60多厘米长。后蹄有三趾,前蹄有四趾。始祖马什么都吃,植物、小动物或者果类。

欧亚小型动物开始向其他大陆迁移。兔子、老鼠和小哺乳动物沿古老的北极路线从亚洲向北美发展。

天上布满飞禽。

现代鸟类几乎所有的品种都出现在地球上了。在空中飞行并在树上和灌木丛中筑巢而居的有热带鸟、雨燕、杜鹃、鸽子、鸣鸟、信天翁、大鸨、食肉鸟并鹤类。猫头鹰是黑夜的捕掠者。有蹼的水鸟在沼泽地里、池塘和湖中戏水。这些禽类是天鹅、母鹅和鸭子的原始雏形。

这时间,蜂鸟也第一次出现了。

第四章:亚洲形成

数百万年过去,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遇,亚洲大陆形成了。东蒂锡斯海道西向的流动受阻。但是,蒂锡斯海流继续由东向西移动,不过这海流是从印度洋西北部开始的,经过非洲和欧洲,在大西洋结束。

印度与亚洲相遇,印度继续向北移动,每年移动10厘米。

曾几何时,白垩纪形成的太平洋西北部的明治岛,开始沉入大海。它是因为引力而下沉的。明治岛因此而成为明治海山。现在的火山培雷热点过去曾是明治岛,它已经移开了2000公里远,大部分到了南边,其中一些部分到了东边。培雷和明治海山之间有一条火山岛带,叫皇帝岛。太平洋板块开始向西进一步移动。培雷点燃了地球,使阿伯特岛形成,并成为另一长串岛屿的开始。

第五章:喜玛拉雅山

后来,印度板块以极大的冲力和无法想像的动量挤进南亚,速度虽然很慢,每年移动10厘米,但印度板块的质量非常之大。印度板块是漂浮着的,坚实而固定。因此,当印度板块“挤撞”亚洲时,南亚板块的硬壳发生弯曲。硬壳和岩石拉紧、压缩和挤撞。普通的岩石变成了变质岩。

这就如同以锹铲土,土堆成了一个土堆。但是,这把锹不是30厘米宽,而是3000公里宽的印度板块。土堆也不是只有几个厘米高,而是原生喜玛拉雅山,高达数千米。

在接下来的200万年里,印度板块向亚洲内陆戳进了100多公里。亚洲硬壳被挤撞着,因此,喜玛拉雅山就抬高了。

在接下来的上千万年里,北部印度板块会进一步戳进南亚底层。原生喜玛拉雅山会抬升,变得越来越高,因此而形成喜玛拉雅山。亚洲更北部的一些硬壳会挤撞并缩短。为了缩短,硬壳就必须增厚。因此就会形成一个地势很高的高原。这就是西藏高原。

由于印度北部在向前发展,它的上层硬壳会受到巨大压力,并因此而断裂。只有最深的北印度板块会潜下去。水平滑动断层被迫形成。强而频繁的地震会摇动这些地区的陆地。上层硬壳会堆起来,形成较低一些的喜玛拉雅山脉,使这个地区的山峰增多。

印度的部分下潜会激发巨大的岩浆流。火山会在原生西藏南部和喜玛拉雅山形成。

印度向亚洲的移动会进一步抬升喜玛拉雅山,使之成为世界最高的山峰。地球的新折叠层会形成。喜玛拉雅山脉会增加新的山脉。喜玛拉雅山至今还是地球上最高的山脉。在它的北面,地球的硬壳会压缩,变短,增厚,原生西藏高原会抬高,变大,并成为今日的西藏高原。西藏高原成为高出海平面5000米的高原。

大陆板块相撞形成的应力远到中亚都还能感觉到。亚洲会在中部裂开。硬壳断裂会存进水体,从而使南西伯利亚成为一座大湖,这就是贝加尔湖。它是地球上最深的湖。在全新世,湖里面生长着世界淡水鱼类1/5的鱼种。

喜玛拉雅山会压低印度北部,使它再下沉一些,出现一个相对较低的陆地。然后,冲蚀作用会使一些沉积物存积于这片土地上。因而形成格兰吉斯平原。

到全新世,印度已经戳入亚洲2000公里,引起西藏高原硬壳抬高一倍。那里的冲蚀作用会冲走一些松动部分,使坚固的岩层暴露出来。这时候,蒂锡斯海底的残余物就看得到了!在附近,喜玛拉雅山会成为地球上最大和最坚硬的山。

第六章:阿尔卑斯山和南欧其他的一些山

原生意大利及其他突出蒂锡斯海道非洲海岸的岛屿与漂移的非洲一起向北移动。这些岛屿挤撞南欧海岸。好像欧洲“腹部挨了一脚”。这些岛屿紧贴住南欧。数百万年期间,它们推动地球,使其折叠,并形成了一些坚硬的山体:希腊的品都斯山脉,南斯拉夫的迪纳那阿尔卑斯山脉,东欧的喀尔巴阡山脉和奥地利及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脉。意大利继续向前推进,使阿尔卑斯成为欧洲最高山峰。

第七章:始新世晚期生命的发展

此为奇事频出的时代,

狐狸进洞,百鸟筑巢。

地球温度继续下降。有一种鸟适应了南极附近更冷的水体,长出更厚的脂层和较短的羽毛,其像皮毛一样挡住严寒。因其趾间生出蹼来,翅膀就变成了鳍,成了技术娴熟的游泳者。这就是地球上的第一批企鹅。企鹅是非常可爱的鸟类,成群栖息,结队生存。它们在水中游泳,寻找水中食物。

进化树上又生出一叉,哺乳类的食肉动物分成犬类和猫类两大类型。猫类食肉动物生有爪,可以收缩到皮里面去。爪伸出来攀爬树木,或者抓住猎物,比如小蜥蜴、鸟或哺乳动物。但是,原生猫鼬和原生香猫却以卵、鱼、昆虫、蠕虫、坚果和根茎为食。始新世晚期,出现了原始浣熊、狗、狐狸、豹、雪貂、黄鼠狼、獾、臭鼬和水獭。犬科的食肉动物有极好的嗅觉。对照而言,猫科动物就有绝好的听力和极好的视力,因它们经常在晚间和黑夜里捕食。最终,许多食肉动物都获取了斑点和花纹用作掩护,帮助它们狩猎。

在北美,始祖马的后代进化成大型动物种属:先是山马属,然后是次马属。但这些马仍然很小,相当于狗的身材。

进入海洋以鱼类为食的哺乳动物演变成大型兽类,它们有鱼一样无毛的身体和由两个平爪构成的强有力的尾。它们的头上有洞孔,供自己呼吸用。这些哺乳动物是捕食动物,是海豚、大西洋鼠海豚和小鲸的原始种属。但是,其中一种龙王鲸却是一种巨型动物。它是始新世最大的哺乳类动物:狭长、圆形,20米长,是大自然生产的海蛇。

俄国中部的陆地慢慢隆起,乌拉尔地槽中的水体排干然后消失了,那里不再有水的屏障,来自亚洲的动物向欧洲迁移,来自欧洲的动物向西伯利亚和中国迁移。各大陆的动物为陆地和食物争战。“更好的”物种赢了。肢节动物、恐角兽及古肉食动物在战斗中失败,它们的种属减少了。但是,其他一些哺乳类动物“获利”了。欧亚动物区系的进化历经重大变更。

在世界其他地区,生命在一些地理上完全隔绝的地区进化:在南美、非洲和南极洲和澳洲,都是一些“岛屿大陆”。北美与亚洲仅通过北部的一条狭长陆路相连。动物在“各自分开的宇宙”里进化,不同的物种群类在地球的不同地区生存下来。比如,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在北部大陆盛行,而有袋动物却在澳洲和南极洲快速发展。南美有蹄动物只生活在南美大陆,而马则局限于北方大陆。趋异演化在更小的一些陆地上进行:马达加斯加自有一套动物区系种属。新西兰没有蛇,因这种蛇类进化之前,新西兰已经与冈瓦纳大陆分离。许多大陆都有各自不会飞行的鸟类:非洲的鸵鸟,南美的美洲鸵,澳洲的鸸鹋和食火鸡。新西兰的几维鸟也不会飞。在第三纪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里,“天各一方”的动物继续进化,出现了一些异种的动物区系。但是,环境压力也会造成不同隔绝陆地上的动物产生类似的形体。比如,为对应有胎盘的哺乳类狼、猫科、食蚁兽、兔子、老鼠和会飞的松鼠,澳洲的袋类动物也会模仿狼、猫科、食蚁兽等,这就是趋同进化。

新生代之第三书,称为渐新世

地表遍布死亡,尘土萌发新生。

第一章:大规模灭绝

时在3700万年前,渐新世开始。地球温度下降了摄氏5度。在南极洲的西面,水结成了冰。自地球三叠纪以来,地球首次形成南极冰帽。在南极圈内,冰山在海中漂浮。

温度下降震动众多的海洋生物,无数软体动物、浮游生物、深海有机体、原生鲸类和蜗牛灭绝。但活下来的深海生命却更强壮了,它们学会了如何对付低温,这就是全新世的深海动物区系。

由于形成南极冰的是海洋水体,因此,海平面就下降了。浅滩上的生物干涸而死,有些海洋生命进入深海。

凉爽的空气使丛林及热带厚层植被生长更茂盛。曾为丛林的地方,现在成了开放的森林。寒冷令动物的生存更为困难,某些哺乳类动物深受其害,数量大减。许多在全新世开始的时候出现的动物灭绝了,包括纽齿兽目、裂齿目和几乎所有的肉齿类哺乳动物。飞行狐猴的古代品种灭绝了。无数的灵长类,比如假熊猴等,无法对付寒冷,因而无法生存下来。在北美,几乎没有任何灵长类存留下来。许多奇蹄动物抵挡不住严寒而灭绝。

但是,更小的动物对寒冷的敏感度小一些,新的更小型哺乳动物大量繁殖,它们控制了地球。

渐新世松鼠一样的动物进化成花鼠、旱獭、松鼠及相关的哺乳动物。现代形式的老鼠出现了。几种啮齿类生长出刺皮而不是皮毛,这是地球第一批豪猪。其他的一些啮齿类在脚趾间生出了蹼,利用蹼和长长的后腿游泳。它们收集树枝、粗干和圆木,将它们堆放在溪流和池塘边。这些结构是它们的家园,这些动物是地球上的第一批海狸。

啮齿类快速繁殖,它们产出大窝的后代,数量大大增长。不久,地球上1/3的哺乳类成为小型啮齿动物,比如松鼠、花鼠和老鼠。

第二章:新水道

加拿大和格陵兰之间的隔阂是在白垩纪形成的,现在,这隔阂加大了。达维斯海峡和巴芬海湾从此诞生。

不久,非洲东北部出现了一道巨隙。数百万年过去了,巨隙越来越大。印度洋的水进入以后,亚丁海形成了。阿拉伯半岛开始从非洲分开。数百万年又过去了,阿拉伯半岛继续北移,新的海系形成了,这就是中东的红海。

第三章:新哺乳类动物出现

在渐新世的后半期,许多变化会影响到大陆生命的进化,其中有较冷的气候。一些动物不仅必须获取更强的隔绝机制,比如更厚的皮毛,而且,有些动物还必须迁移到地球上较暖的地区。某些丛林和茂密森林的减少会导致一些空旷地区的形成,在那里,奔跑速度和视力都必须要发挥巨大的、更重要的作用。新近形成的草地只会给能够利用它们的那些动物带来利益。食草动物又会成为掠食者的新食物来源。随着世界上一些生态小环境里居存的物种数量越来越大,竞争会影响大陆哺乳类的进化。虽然两栖类、蛇类和鱼类只在慢慢地进化,哺乳类却在经历爆炸性的发展。

大象进化成众多品种,其中有始乳齿象属和古乳齿象属。这些动物的头部增长,并长成隧道形。它们的长牙共有4枚,躯体比现代大象来说要短些。3米长的古乳齿象属的躯体如同现代河马的身体。上排的长牙向下弯曲,而下层的长牙却向上弯曲,并且向前伸长。始乳齿象属的身体跟驴子差不多,它们生活在埃及和印度。它们的上排长牙成为尖尖的圆柱,底层的牙齿平整而且像锹一样。

数百万年过去了,一切都记录在岩石里。

原生鳍足类出现了。它们的手尾指间都生有蹼,但它们是指形的鳍而不是脚。这些海狮一样的动物主要靠捕捉海洋里的鱼类为食。到陆上以后,它们可以蹒跚而行,但到水中以后,它们的流线形身体会轻松地游动。

地球上的第一批狗也产生了。这些尖齿动物有强有力和发育完善的腿和足。它们在地上嗅闻,寻找可能的食物。找到猎物后,它们会以极快的速度追赶。更大和更强壮以及迟缓的犬类在地球上出现了,它们是熊猫和熊的古代种类。这些毛茸茸的动物吃坚果、蚂蚁、籽实、鱼类、啮齿类、蜜、竹笋、小动物及菜根。

第四章:巨型哺乳类

500万年过去了,渐新世结束了。许多哺乳类长成大型动物。有大型猪、猫和狼狗。始乳象属和古乳象属的后代演变成大象和乳齿象。乳齿象进入亚洲。现代的犀牛也出现了。

这是渐新世晚期的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一片开阔地里,一只犀牛在啃矮草。附近,一些粪堆正在干化。粪堆干结以后,犀牛用蹄去踢。在开阔地里踢出了很多堆粪,彼此分开,遍布各处。这时候,另一头犀牛刚巧也来到这片地区。它的鼻子开始嗅起来。接着,它就赶快跑到另一处地方啃草。在别的地方,另外一些犀牛也遍布粪堆,宣布自己的领地。

新生代之第四书,称为中新世

大地上流淌着奶与蜜。

第一章:迁移

天上有云彩飘过,

地上有牧群攒集。

时在2400万年前,中新世到来了,大陆基本上形成现代的模样。地球表面的地形、植被、气候和地势都渐成现代雏形。

此时,动物大迁移开始了。大迁移持续了数百万年。欧洲的原始鼬鼠、犬类、犀牛、熊罴和鹿向各个方向迁移。有些奔往东边到达亚洲。它们继续远行,有时候向北,有时候向南,但大部分还是向东,直到西太平洋挡住它们的去路为止。在那里,它们的远行停止了。数十万年过去了。接着,“优良动物”沿太平洋洋岸北上和南下。有些到达西伯利亚东边。在那里,它们跨过狭窄的白令海峡到达加拿大。就好像它们列队前进,跟列队爬上跳板进人挪亚方舟的大群动物一样。这些动物又向南迁移,遍布了整个北美。北美成了它们的家园。

地球上的哺乳动物四散移动。老鼠在全球各地繁殖,它们有恃无恐,越来越野,占据了地球各处肥沃的土地。它们挤满了世界各处的荒野和森林。其中有天竺鼠、老鼠、旱獭、金花鼠、海狸、仓鼠、田鼠、黄鼠、沙鼠、豪猪和松鼠。

哪怕在全新世,老鼠也是所有哺乳动物中繁殖最快的一种。在现代,人类偶然通过船只将它们带到了其他大陆。来自欧洲和亚洲的老鼠最后到达别的大陆。哪怕是在更新世还不存在的一些异域的孤岛上,到了全新世,这些令人不悦的动物就已经在那里四处肆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