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爱因斯坦的圣经
4162900000002

第2章 前言(2)

与发现神与神谕相对应的是科学发明。宗教中的启示经常是通过精神经历、历史事件、宗教学习或神秘体验而发生的。科学发现则经常是通过实验或者基于美学或数学原理来实现的。有时,发现也是偶然的。在许多情况下,发现的过程几乎显得十分神秘。

在宗教与科学中都会发生顿悟,当一个人第一次突然理解了一项新的教义,那将是一个奇异与兴奋的时刻,会有一种欢欣鼓舞的感觉。当一个科学家做出一项发明时,也会同样的激动。

科学与宗教都会做出预言,《圣经》包含有灾祸降临和许多其他事件的预言,比如《旧约》预言救世主的出现,科学则企图预言物质在未来的运动,如球体、火车、飞机、波、行星、导弹、分子和电子。人们通过自然规律做出这些预言,当一个新规律被发现时,预言会显得很神秘。最初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预言就被普通人看得很神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才能熟悉这样的新现象并自然地接受它们。

也许很少有人会认识到,科学对信仰所起的作用相当之大。最简单的例子发生在中学和大学,学生们阅读课本,被告知科学真理及结论。学生们通常接受他们所读所听的一切,这与是否做过使其信服的实验无关。科学研究也类似,个人做实验,推理计算并在杂志上发表结论,其他科学家只需阅读杂志,通常不做进一步证实便接受他们所读的东西。有时一个或几个小组会做一项验证实验,甚至在这样的情形下,科学界的大多数人也不会做任何明确研究便接受前人的结论。科学家们基于信赖接受他人的工作与结论,他们彼此信任。

关于最初的宇宙及尺寸小于一百亿分之一米的物理特性的猜想,依据是包含所有自然规律的普遍规律。“普遍规律”这一术语不是物理学家们所使用的,然而,这一概念存在于超弦理论及“万有理论”之中。对于物理学家而言,普遍规律也许是《圣经》中“黄金规则”的对应物。

与宗教一样,科学也有它自己的“牧师”,这便是普通的科学家和解释知识的教师。在科学课上学生们被告知要相信什么,而大多数学生会相信他们被告知的一切。和宗教一样,科学也有自己的圣徒,那便是做出巨大科学贡献的伟大人物。诺贝尔奖获得者经常受到科学信徒的“崇敬”。这些着名的科学家及其成就被载入史册。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和其他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名字已被刻在纪念碑上以供后人仰慕。

科学因其有用而存在,在中世纪,炼丹术和化学无甚区别。不成功的炼丹术作为一门科学而消失,而成功的化学却流传了下来。宗教的存在是因为它给生前和死后都赋予了意义,它提供道德准则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的精神支柱,甚至那些不相信宗教的人必须承认宗教对人的心理有益。

科学有用是因为自然似乎是依循一组普遍规律运行的。当一名科学家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预期的结果,他会因看到自然服从规律而满足。技术装置有用是因为它们背后的科学在起作用,也是因为自然确实遵从自然法则。

今日的科学在我们生活中已如此普及,以至我们习以为常地接受它的成就。我们经常忘记甚至像灯泡这么简单的东西是科学的产物。没有电视、汽车或计算机,我们许多人便不能生活。现代医药已戏剧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科学充满了今日的世界,这与宗教在中世纪及中世纪以前的情形非常相似。

由于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这些相似性,也许可以将科学视为一种宗教。对某些人来讲,科学可作为理解自然和决定行为的框架,科学可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当助手。

作为科学如何处理问题的例子,看看科学是如何看待“死后生命”的。依照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一旦个体死亡,生物过程即开始终结,腐烂开始出现。最后尸体会解体,其分子将发散。在这样一种状态下,这个人并不是活的,不存在任何“死后生命”。对于死者,只有虚无:没有思想,没有意识,没有恐惧,没有悲伤,只是纯粹的虚无。然而,却有一种“死后存在”。一个人仍作为一具腐烂的尸体而“存在”。尸体可能成为其他生命形式(如细菌)的寄主,它甚至会成为动物的食物或植物的肥料。最后,一个人不是作为统一体而是作为分子和原子发散到宇宙中而存在,这就是科学对死后生命的解释。

在科学中,是什么在扮演上帝的角色?是自然,自然是万物存在的一种抽象,自然无处不在,自然通过时间和偶然创造了生命,自然的领土是宇宙,它是全部。如果“上帝”一词替换成“自然”,那么《圣经》之创世纪第一章便多少有了些科学意义。以类似的方法,读者会发现,用“上帝”替换“自然”,“自然的”替换成“神圣的”,《爱因斯坦的圣经》的某些部分也会获得宗教意义。

与《圣经》一样,《爱因斯坦的圣经》分为两部分:《旧约》与《新约》。《旧约》是历史,它讨论宇宙的创造,星系及太阳系的出现,讲述地球的进化与生命的发展。一些章节被完整包括进来,因为其目的在于讲述自始至终的整个历史。虽然《新约》涉及某些近期历史,它主要关注的是人和人的科学知识,它陈述了物理学定律、化学规则,并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它以现在科学家们的理解,编入了关于世界的信息,披露了物质的基本构成。

出于完整的考虑,《爱因斯坦的圣经》在两处列举了事实。这与《圣经》民数记并无太大区别,在民数记中列举了以色列之子的名单。读者只须大致浏览,除非有特殊的需要。

在《爱因斯坦的圣经》中,隐喻有时代替了复杂的物理学概念。这种形式可能会有异议。然而,一种可理解的隐喻,也许胜过常人不可理解的精确科学术语。

在叙述宇宙历史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描述现在并不存在的事物。其中有一些类似于今日的事物。在这种语境中,我们用“原”这个前缀来表明“在此之前存在并演变成此”。下面是若干例子。原恒星是一种紧密浓缩的气体,其核燃料将在几百万年后燃烧而产生光线。原恒星产生光线后,变成了恒星。原非洲是几亿年前存在的大陆并最终变成非洲。原人类是猿人或者猴子。原则上,前缀“原”几乎可加在任何名词之前。

《爱因斯坦的圣经》通常使用物种的名称来指代个体成员而不是动物种类。“人”几乎总是指人类而非纯粹是指男性个体。

《爱因斯坦的圣经》应反复阅读:读得越多,发现也越多。《新约》中的知识为《旧约》的《创世记》提供了理解基础。《爱因斯坦的圣经》是读者了解广泛的科学领域的一个绝好机会。研读此书的读者将获益良多。

《旧约》和《新约》是互相关联的。理解过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现在。同样,理解现在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过去。事实上,地理演变的历史主要是从对今天发现的文物与化石的研究中推断出来的。举另外一个例子,对宇宙的观察是现代科学家利用现在的理论与实验来达到的。20世纪所获得的物理学知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了大爆炸之后所发生的种种事件。

对自然历史的再现类似于罪案的调查,证据是可以获得的,必须一丝不苟地收集和检验,从证据可以引出结论。在这里,警官、侦探、验尸官和检查官被称为地理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和宇宙学家。例如,在考察地球与生命进化时,证据位于沉积岩中,化石就像指纹,远古动物的脚印,像犯罪现场的脚印一样,指明了个体是如何运动的。一片贝壳指示了一层沉积岩的年龄,恰似一块被损坏的钟表固定了一场现代罪行发生的时间,放射性同位素分析表明了史前动物存在的时间长短。对被谋杀者进行尸体解剖揭示了其死亡时间及其原因,同样,对已灭绝生物保存下来的软组织的解剖也会揭示出许多信息。DNA测试不仅被用于刑侦案件调查,同样也被用于测定生命的进化树。通过DNA分析,可以判断物种是如何进化的。利用这些手段,可以判断人类的祖先是非洲类人猿,而不是亚洲类人猿。

科学文献已经断断续续告诉我们世界的起源,《爱因斯坦的圣经》则讲述了从始至终的全部故事。写下即将展开的历史是容易的。故事线索无需发明,你只需去看去听,去看见和听见宇宙所讲述的一切。你只需去“感觉”原子和原子核,只需去检验生命的细胞。你只需去阅读岩石,只需去理解星星中的信息。因为故事写在分子的微观世界中,故事写在地球上,故事写在天空中。

你能感受原子,抚摸岩石,倾听天空,你也能阅读和理解。

对读者的重要建议

阅读《爱因斯坦的圣经》的方式取决于一个人的背景与目的,正如大多数人不会从头至尾地阅读《圣经》一样,读者也不必如数阅读《爱因斯坦的圣经》。可以任意次序阅读各书。更明确一些讲,读者可集中阅读他所感兴趣的那些主题。与《圣经》一样,每一书都可分开阅读,当然,在不同部分之间亦有关联存在,这些关联为《爱因斯坦的圣经》赋予了某种力量。然而,我们郑重建议没有科学背景的读者不要从《创世记第一书:普朗克纪元》开始。创世的最初时刻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作为最遥远的过去的“开端”,如果没有《新约》中的知识,那也许是最不易理解的。非科学专业的读者应从《新约》之第一书《大地有人》开始。这样的读者可进行到《科学的十诫》,越过电磁理论史、基本粒子和现代科学,以后再回头读它们。然后可以阅读《物理学之书》中的若干部分。这时,有许多可行的选择:对生命好奇的读者可跳到《生物学》,然后浏览《旧约》中关于进化的章节——《太古代之二》、《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想了解地理学、地球与行星的读者可跳到《太阳系之书》然后浏览《旧约》中有关地球演化的章节。希望了解未来的读者可翻阅《新约》的《先知书》。最后,渴望了解一切是如何开始的,也就是宇宙的诞生的读者,可以阅读对宇宙最初三分钟的描述,它们包含在《创世纪第一书:普朗克纪元》及《大爆炸》之中。科学专家可能需要从《创世纪第一书:普朗克纪元》开始,一直到《创世纪之第五书:星系诞生》,从此处可跳至他最感兴趣的主题。所有读者都应阅读《最后的诫命》一这也是你的诫命。

你们看见光的将了解光。

你们了解光的将理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