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班主任工作经典教案: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艺术
4162100000012

第12章 教会学生自我管理(2)

新学期开学后,徐老师接任初一(1)班班主任并教语文课。上课的第二天,就遇到这样一件事,当她讲课正起劲时,发现学生小李总是低着头看什么。她走近一看,他正在看一本《探索》杂志,立刻火冒三丈,但想到刚接任班主任,还是先压住了火气,就没收了杂志,继续讲课。

下课后,徐老师将小李叫到了办公室。小李垂着头,等待新班主任的批评。

不知出于何种动机。本想训斥几句的,却变成了一句问话:

“你爱看《探索》杂志?”

“嗯。”

“那你有前几期的《探索》杂志吗?”

小李一边点头,一边来了精神,感到这位新班主任并不是很凶的人。原想的结局没有发生,便说:

“我一直订阅《探索》杂志,里边的内容可好哩。”他瞟了老师一眼,观察着老师的表情变化。

徐老师接着批评了几句就结束了谈话。她深思着一个问题,学生爱看课外书,是我们语文教师求之不得的事情,但要指导他们如何看,还要激发他们自觉看。他准备在小李身上进行一个实验。

徐老师走的第一步是调查。

科任老师反映说,小李上课常常看课外书,学习成绩是中上等,接受能力较强。但他只要觉得对老师所讲的课稍不感兴趣就读课外书。家里买的书也不少,知识面较广,有时老师讲课有错,小李还能纠正。

同学们反映说,小李看书特快,知识特丰富。大家都叫他“小灵通”。

徐老师直接询问了小李及其家长,了解他的看书特点和家教情况。小李看的书主要是科技类,其次是儿童文艺类、作文选等。看书时间可谓“争分夺秒”,课上“偷看”,课间看,晚上做好作业后一般还要看,算得上是一个“书迷”。小李的父母都是工人,高中文化,特别关心孩子的教育。上幼儿园时就开始买书,一般是孩子爱看什么就买什么,后来家里还订了几本杂志。在家里,只要小李高兴看,家长一般不干预。只是晚上如果太晚了才提醒他睡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肯读书,将来一定有出息。

徐老师走的第二步是指导。

这一步想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指导小李如何看,二是指导全班同学如何看。

徐老师找来小李同学,问:

“最近在看什么书?”

“前天我和爸爸买了一套《科学探索者》,已看了近一半。”

“还在课上看吗?”徐老师又问。

“不了,徐老师,我不会再在课上看了。”

“保证能做到?”徐老师激将式地问。

“保证。”

“你如果真保证做到课上不看书,就给你一个光荣的任务。”徐老师刚说完,小李就接着说:“徐老师叫我做,我保证做好。”

“任务不难,对你来说很容易,就是做班上的好书推荐员。你把看到的好书向全班同学推荐和介绍。让大家都知道书中的知识或道理。具体要求是每周介绍一本,在班会课上用5至10分钟时间。如果我上语文课有时间,也可挤一点让你介绍。只要是你看过的都可以介绍。行吗?”

听完徐老师的话,小李说保证完成。

徐老师在班上宣布了小李同学承担的这项工作,并问同学们愿不愿意听小李介绍新书内容。大家一致同意。为了配合小李同学,也为了激发其他同学阅读课外书的热情,班级成立了一个课外阅读介绍小组,由小李任组长。并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辟小专栏《每周一书》。

为了使课外阅读介绍组顺利开展工作,徐老师要求他们制定工作计划,分工负责,而且每次介绍都要在组内备课试讲。介绍什么书,什么时间开展小组活动,都由小组决定。

几次活动后。学生普遍反映效果很好,要求增加介绍时间和内容,有的同学也要求加入介绍组。徐老师考虑到学生的要求,改为“每天5分钟”介绍,增补了几名“志愿者”。小李同学为了组织准备这5分钟活动,忙碌了许多。

经过两个月的实验,学生普遍爱看课外书,都希望能上台介绍自己感到有趣的知识或故事。

徐老师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涉及的面也很广,而且没有一个在课堂上看书。但总觉得有点不满意,是不是应该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为此她亲自召开一次兴趣组成员会议,共同探讨这个问题。小组会上,学生发言极为热烈,一致认为应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于是大家先作分工,分配给有关任课老师,先分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政治、历史六科,任务是根据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需要,先行查找学习有关内容并作介绍,或是教学后补充介绍。

这样,课外阅读介绍组又分成六个学习小组。这些小组成员无意中成了任课教师的教学助手。任课教师为了配合教学,也主动向介绍组同学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并进行指导。

半个学期过去了,课堂上没有发生过看课外书的现象。而学生看课外书的积极性却异常高涨。有的学生说本学期接受到的课外阅读知识量超过了以前一年学习的知识量。学生的书包里一般都有一两本课外书刊,主要是课外时间看,也有不少同学是为了交换看。反正课堂纪律是一天比一天好。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个别学生在课上看课外书,想必有一定数量的老师遇到过,一般的处理办法:一是当众没收,批评了之;二是当众撕毁,公开检查;三是暗示制止,事后招谈,要求改正。可徐老师并没有停留在仅仅制止的目标上。而是从中看到了学生的长处,巧妙地转弊为利,实现了更高的教育目标--既教育一个学生又教育一个集体。

这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当教师的教育不得法时,学生是“无帆的船”;当教师的教育得法时,学生就是“鼓满风帆的船”。学生是一艘怎样的“船”,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徐老师的教育方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自觉--纪律教育的核心

纪律和规则是我们平时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很多事实都能说明这个道理,比如买票要排队;走在马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甚至我们平时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要求和约束,否则任何事情都毫无秩序可言。作为在校的学生,处在向社会迈进的过渡时期,更是有数不清的纪律和规则来要求他们,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但是,纪律问题又一直是让班主任操心甚至头痛的问题。在很多领导和老师看来,纪律是组织和建设班集体的保证,是班主任德育工作水平的表征,一个班级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纪律,就谈不上班集体的形成。因此,一个班级是否纪律井然、令行禁止,常常影响这个班在科任教师心目中的形象,以及学校领导对班主任的评价。因此,每一个班主任都在纪律问题上动了不少心思、花了大量力气。

班集体的建设当然需要纪律的保障,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问题在于是什么样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还是被迫的纪律?所谓自觉纪律,就是指学生将外在的纪律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品格修养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它具体表现为:当学生单独在某个地方的时候,或老师不在场的时候,他们也知道按既定的纪律要求约束自己。然而,在我们的班集体建设实践中,许多班主任往往只注重纪律的形式,而不太重视纪律的内容;或也知道养成自觉纪律的重要,但由于其养成过程费事、费神,反复、麻烦多多,以致常常用统一性的强迫要求代替自觉的纪律,甚至连安排座位都不例外。其结果使许多学生把班级纪律视为对其自由、人格的限制和束缚。

请看下面的案例:

任班主任多年,已经无法描述我对有些班级学生座位安排方法的厌恶之情了。区区一个教室的座位,成了评价、约束学生的一个“有利的武器”。根据考试成绩排座位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办法,对学生座位的横加干涉已经顺理成章。于是,当报名结束,下午学生要来教室的时候,我就在想,孩子们的座位应该怎么安排?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中午吃饭的时候都没有想出个头绪,直到我和孩子们一起来到教室门前,在打开门的那一刹那,我终于决定了:不安排就是最好的安排!

门开了,孩子们问我:“老师,座位怎么安排?”

我说:“自己进去,选最喜欢的位子,随便坐!”

孩子们诧异地看了我一眼,还是鱼贯而入,很快坐在了座位上。我们新的学习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一个多月之后的一次班会课上,我才这样告诉学生:“班集体是我们自己的,座位也是我们自己的。我从来没有将座位作为惩罚或者表扬学生的手段的习惯,因为在这个教室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一员,座位没有尊卑之别,正如人没有高下之分。在我的班里面,如果谁想调换座位,一般是通过你们自己协商的途径,我不会对你们的座位横加干涉。但是,也希望每位同学明白,座位对大家的学习是有影响的,我相信大家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Sally因为家里的事情,开学之后一个月才到学校,座位安排在最后一排。有一天她告诉我:想调到前排坐。我告诉她,如果有同学愿意和她调换,她就可以坐到前面。几天后,她说不好意思去问同学。我说我也不能对别人的座位加以干涉,但是我有一个折中的办法:把桌子移到前排的走廊上,因为每周我们都要调换组与组的座位,那么下周就会是别的同学坐那里了,相信大家都会理解的。她照办了,于是,在走廊上就有了一个特殊的位子。几天以后,另一位男同学找到我,说要调换座位,我问他原因,他说在原来的座位上老是管不住自己,要和旁边的同学说话,我说:“你找到愿意和你调换的同学了吗?”他说找到了。我告诉他,这说明你已经有了控制自己的能力,恭喜你!我同意你的请求!

有时候我在想:靠控制学生的座位来达到控制学生的目的,还不如干脆把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并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因为,他们正在长大,需要我们给他们长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