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一生三论:论谋事·论经商·论做人
4162000000012

第12章 论谋事(2)

舅父更深一层地了解到李嘉诚与众不同的禀赋。他知道,天性独立倔强,不愿受人荫庇的李嘉诚不会贪图安逸,他一定会凭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片天地来。这是一种值得称道和鼓励的志向。

1946年初,17岁的李嘉诚终于离开了舅父庄静庵的公司。临行前,他对庄静庵就香港钟表业的前途作了一番今天看来依然堪称大商家眼光的分析。

李嘉诚认为,瑞士的机械表生产技术炉火纯青,世所无敌。而日本人则避其锋芒,瞄准空档,抢先开发了电子石英表的新领域,并很快占据了中档表市场。

于是,世界钟表市场便形成了这样的形势:高档表市场为瑞士人独霸,中档表市场则为日本人独占。

这样,中低档表市场就是可开拓的空档。李嘉诚建议舅父迅速抢占这一滩头。

正如李嘉诚所预言,后来的香港以生产价廉物美的中低档表为主,迎合了中下层顾客的需要,成为世界上继瑞士、日本之后的又一大钟表基地。中低档表的生产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之-。

后来,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成为香港钟表业的巨头,可能与少年李嘉诚的建议有一定关系。但是不管怎么说,少年李嘉诚的商业眼光已颇具大家风范。

李嘉诚不怕吃苦受累学习知识的毅力和意志在另一件事上也反映的较明显。长江塑胶厂经历过濒临倒闭的危机后,生机焕发,订单如雪片般纷纷飞来,工厂通宵达旦生产,营业额呈几何级数递增。此时的李嘉诚始终牢记上一次的经验教训,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原则,逐渐使得长江厂在商业界的信誉有口皆碑,银行不断放宽对他的贷款限额,原料商许可他赊购原料,客户乐意接受他的产品,派送大笔订单给他。

李嘉诚的头脑异常冷静,他时刻在思考长江厂的现状及未来--

香港的塑胶及玩具厂已有300多家,长江厂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家。在同行业中,长江厂只是步人后尘,并没有任何特色。长江厂出产的塑料玩具同别的厂家相比,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只是在款式上有细微的变化而已。

除了同行业和客户之外,谁还会关注一个“长江塑胶厂”的存在呢?李嘉诚感到不满且忧虑。

不可否认,香港的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卖得很“火”。但仔细探究一番,不难发现香港产品的优势仅在于廉价,这实在是件令人可悲的事情。

20世纪50年代,港英政府对来港人员一概接纳,将他们作为后备劳力资源进行储备。所以,香港劳动力充足,工资低廉,故而产品廉价。

长江厂创办以来,主要生产塑胶玩具和日用品。这两大类产品,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先后变化了几十款。但这大部分都是根据代理经销商的订单要求设计改型的。

厂家为商家所左右,使厂家并不能真正面对市场,难以真正把握市场风向。李嘉诚也曾想过站在消费者立场上,推出新产品左右商家,但因为太忙,风险又大,只能将这一构想暂且放在一边。

虽然从事塑胶业已有7个年头了,但李嘉诚却认为自己只不过是此一行业的一个平庸之辈而已。他的天性是从来就不甘于平庸,因此对现状越来越感不满。他盼望有一天能有一个新的突破,使长江厂从众多的同行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独领市场风骚。要想寻求突破,就要开拓视野,放眼全球,关注国际市场塑胶业的新动向。在这一点上,李嘉诚少年时所学的扎实的英语功底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李嘉诚不像别的业主那样,有一点小钱便声色犬马,沉迷于逸乐。他少年时所受的传统教育,使他的行为严谨,时刻牢记自己的目标,不愿意对自己有丝毫放纵。无论工作多忙,身体多累,他都时刻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不忘关注市场形势的细微变化。

他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工作完毕后仍然坚持自修功课。临睡前,靠在床头,一边舒展疲惫的身体,一边翻阅杂志。他购买和订阅了大量经济类杂志,并从中获取了大量知识和信息。

一天深夜,李嘉诚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时,看到了一则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即将成批生产,推向欧美市场。

这条消息牢牢地牵动了李嘉诚的心,一直在苦苦寻找突破口的李嘉诚,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他再也睡不着了,兴奋地在地上来回走动。

李嘉诚知道,欧美人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许多家庭主妇正逐渐成为职业妇女,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他进一步推想,欧美的家庭都喜爱在室内户外装饰各类花卉,以增添家庭情趣,但是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无暇种植各种娇贵而美丽的植物花。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人们不愿意将宝贵的时间花在浇水、施肥、修剪、除草上,加之植物花卉花期有限,每季都要更换花卉品种,实在麻烦得很。

如果用塑胶花代替植物花卉,既装饰了室内环境,又不需要花费时间去照管它们,岂不是一举两得!

塑胶花与植物花相比,除了可以节省时间外,同样可以变幻无常,正好迎合了现代人多姿多彩的生活。用塑胶花代替植物花,肯定大有前途。

李嘉诚判断,塑胶花的面市,必定会引起塑胶市场的一场革命。

李嘉诚不但想到了机会,更想到了可能存在的挑战。他认为,欧美人天性崇尚自然,塑胶花革命虽会兴起,但势必不会持久。因此,必须抢先占领塑胶花市场,否则就会丧失先机。

一直在苦苦寻找突破口却又茫无头绪的李嘉诚,此刻就如夜行的孤客突然看到了灯光,胸中一股希望之光油然升起。

第二天一大早,李嘉诚跑遍了港岛各地,仔细研究了一番香港市场。他注意到港岛各大商店几乎都没有塑胶花,而港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越来越喜欢家庭环境的美化。这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钱”途无量。

李嘉诚激动不已,再也等不及了,他必须快速行动。1957年春天,李嘉诚满怀着美好的希冀和强烈的求知欲,以最快速度办妥了赴意大利旅游签证,亲自前往考察塑胶花的生产流程和销售市场。

意大利素以众多的文物古迹、浪漫的艺术氛围著称于世。春天的意大利,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绚烂的阳光、明净的天空、旖旎的山色、形态各异的雕塑、古色古香的建筑,莫不吸引着大批各国游客。但这一切,对李嘉诚都没有吸引力。他无心观光游览,心里唯有争奇斗妍的塑胶花。

他一下飞机,便找到一家小旅馆住下来,来不及休息,便急不可耐地去寻访杂志上那家公司的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终于找到了这家工厂。当他打算进厂门时,却犹豫了。

李嘉诚知道,一般的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素来视为机密,不肯轻泄于人。自己贸然前来,人家当然不会白给,也许应该名正言顺地向他们购买技术专利。

李嘉诚很快便否定了这一想法。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他们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人家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之时,才肯出手。

可是如果不获取此项技术,长江厂只能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谈何突破?香港人太善于模仿跟风了,对急于打空档、填空白的李嘉诚来说,等塑胶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再去模仿,是他极不愿看到的结果。

怎么办?

李嘉诚犹豫再三,最后决定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进入这家公司。他终于跨入了这家工厂大门。他告诉接待者,自己准备在香港推销该公司的塑胶花。公司职员彬彬有礼地带李嘉诚进入产品陈列室,那里琳琅满目的塑胶花使李嘉诚大开眼界,他恨不能多长几双眼睛。李嘉诚一面拿着花束在手中端详,一面向接待者仔细询问有关塑胶花的知识。

这位满脑子都是问题的“港商”差不多在公司磨蹭了一整天,最后才购买了几种款式和颜色的塑胶花,声称准备先带回香港试销。

现在样品有了,脑子里也装满了塑胶花的常识。然而,仅仅是常识而已,要投入生产,就要了解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调色配方技术。对此,李嘉诚依然一无所知。

李嘉诚首先去当地图书馆查找这方面的资料,然而所见的专业资料,他在香港也看过,根本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

李嘉诚心急如焚,坐立不安。他放下厂里的事务远道而来,满心期待的目的却不能达到。如果真的两手空空地回去了,怎么向全厂职工交代呢?自己又怎能甘心呢?难道就真的要拿着买回的这些塑胶花样品回去作摆设吗?

天无绝人之路。这天,李嘉诚正一筹莫展在旅馆里翻着报纸,突然发现这家公司的下属工厂招聘工人的广告。他灵机一动,决定去应聘。

主意已定,他便按照报纸上的地址,前去报了名。凭着他已有的技术,应聘一个普通工人自然不在话下。但他是外国人,只有旅游签证,就只好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

本来按规定,持有旅游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老板让李嘉诚干最下等的工作,而且给他的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他知道这位“亚裔劳工”是非法打工,绝不敢控告他。当时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主,常常采用压低工薪的做法,盘剥落后国家的非法移民。

这位老板不知道,李嘉诚哪里会计较工薪?能让他进厂就已是谢天谢地了。正是这位老板的贪心,李嘉诚的“阴谋”才得逞。

这家工厂原来和别的公司同在市区,由于环境保护组织的抗议,才从市区迁到郊外。这样,李嘉诚就不必担心总公司的人发现他这位“香港经销商”了。

在异国工厂里,李嘉诚打的是最苦最累的工。他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但这个工作对李嘉诚来说,实在是最好不过了,因为他能够整天推着小车在厂区里的各个工段里走来走去。他的双眼不停地四处搜寻,整个工厂的所有生产流程都逃不过他的双眼。

李嘉诚干活特别卖力,待人也很诚恳,工头常夸他是“好样的”。但工头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个朴实肯干的“下等劳工”竟是一个“国际间谍”,正在偷偷收集各种情报呢。

李嘉诚每天一下班,就急急忙忙地赶回旅店里,把他这一天所观察到的一切全都一字不落地记下来。没过几天,这些资料就积累了厚厚的一大本了。

在工厂里,李嘉诚也用自己的真诚和朴实去刻意结交一些朋友。当然,他这次结识朋友,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专门选那些在某一关键工序的熟练技术工人作为结交对象。

每逢假日,他便邀请这些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在吃饭游玩时,他趁机向他们请教有关他看不明白的技术问题,声称他也打算到其他厂里去应聘技术工人,而不打算像现在这样,永远做一个下等劳工。朋友们也大都乐意“帮助”他,并很自豪地向他炫耀一些好的技术窍门。

就这样,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了塑胶花制造和配色的要领。

李嘉诚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他带着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满怀信心和希望,决定回国拓展事业。

临行前,意大利的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些花店,了解了一下塑胶花的销售情况。他发现,塑胶花市场前景确实十分广阔,正如他预想的那样,因此感到十分欣慰,觉得此行确实不虚。

感悟:

李嘉诚之所以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深谋远虑,这与他平时的学习与积累是分不开的。即使在后来他逐渐走向成功之时,他也从未放弃学习各种知识,这才使得他在一次次的决策中,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从而走在竞争对手前面。

李嘉诚成为一个出色的店员,得益于他当学徒的经验,而他后来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又得益于他当店员的经验。人生就是这样,没有一步登天的好事。要想由小做大,就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一点一点地积累成功条件。许多经验和知识,当时看起来没什么用,但说不定将来能派上大用场。所以,常常保持认真学习的态度,是积累成功经验的关键所在。

学习应该是一辈子的事。任何人,如果想成大事,可以没有学历,但不可没有学识。一般人因李嘉诚、王永庆、松下幸之助,甚至比尔·盖茨,都没有太高的学历,因而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这显然是错误的。他们只是没有令人炫目的学历而已,学问之丰富,已超出一般高学历者甚多。

3.做事从低层做起--做推销员挑战毅力

李嘉诚语:只要肯动脑筋去想,方法自然会生出来,越是难度大的挑战,越能考验自己的头脑,越能锻炼自己的能耐,而且也是一定越有厚利可图的。

李嘉诚离开舅父的公司,还没有想到去办实业,也没有资本基础。所以,他首先想到应该学会赚钱,而这时候他已经不愿意去给人当学徒了。于是,他选择了当推销员。戴尔·卡耐基说:“您想知道自己是否具备经商素质,最好去当一当推销员。”确实,推销极富挑战性。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上杰出的工商企业家,十有八九从事过推销工作,而且绝大多数都取得过骄人的成绩,李嘉诚自然也在此列。

当年,李嘉诚未必知道这句话,但他凭直觉加入推销员的行列,并成为个中高手。后来,李嘉诚说,他一生最好的经商锻炼,就是做推销员。李嘉诚辞别舅父后,正式加盟五金厂担任推销员。行街推销,与茶楼侍候客人和坐店销售钟表完全不同,完全不坐店销售时,顾客也有购买意向,而行街推销,最初只是卖方一厢情愿要想达成交易,就需要去发现顾客的需求,并制造机会。

对方有没有买的意图?需不需要你的产品?你如何寻找客户?如何联系客户?你与客户初次会面需要说什么话,穿什么衣服?客户有没有合作意向?你如何激发他的意向?对于建立了购销关系的客户,你如何巩固这种关系?凡此种种,都是推销员必须慎重以待的问题。真正的推销艺术,课堂里学不到,只能在推销之中去把握和领悟。

李嘉诚生性内向腼腆,不喜主动与人交谈。数十年后的今天,李嘉诚已成为众人瞩目的公众人物,但他仍不是个滔滔不绝、谈锋犀利的人。

按理来说,他这种性格不是很适合做一个推销员,更不要说一个成功的推销员了。

然而,在他腼腆的另一面,却有一个十分可贵的优点,那就是诚实。诚实不仅写在他的脸上,更表现在他的行为之中。

他这种诚实守信的本色,使他在推销中战果辉煌,为人钦羡。

李嘉诚来到五金厂后,主要是负责镀锌铁桶的推销。

当时,这一行当的推销对象都集中于卖日杂货的店铺。推销员众多,而店铺有限,因此,17岁的李嘉诚一入行就感到竞争十分激烈。

李嘉诚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最初,他也是去向杂货店推销铁桶,但收效甚微。他觉得按这种老套子走,很难有突破,必须另寻他法。经过一番思考,最后他决定避实击虚,独辟蹊径,采取直接向用户销售的方法进攻。

当时,推销员到酒楼旅店直接推销的不多。但直销方式却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来直销的价格是按厂价,比客户到市场去买来得便宜;二来送货上门,节省了客户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酒楼旅店是进购铁桶的大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