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有心机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4158900000016

第16章 做人要有心机(16)

这个博士的办法是聪明的,他先降下身份和架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他刮目相看,他的形象慢慢变得高大。如果刚一开始就让人觉得你多么的了不起,对你寄予了种种厚望,可你随后的表现让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结果会被人越来越看不起。这种反差效应值得任何人注意。人家对你的期望值越高,就越容易看出你的平庸,发现你的错误,相反,如果人家本来并不对你抱有厚望,你的成绩总会容易被发现,甚至让人吃惊。

俗话讲:退一步路更宽。这里所说的退是另一种方式的进。暂时退却弯腰,养精蓄锐,以待时机,这样的退后再进则会更快、更好、更有效、更有力,而弯腰则会增强以后的爆发力和冲劲,使人对你刮目相看。退是为了以后再进,暂时放弃某些有碍大局的目标是为了最后实现更大的成功。这退中本身已包含了进的涵义了,这种退更是一种进取的策略。

12.演技一流:扮傻容易装疯难

装“孙子”容易,只要放下你的架子,放下你的自尊;但很多时候环境险恶到容不下你的性命,这就需要你装疯卖傻,装狂发颠。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想日后升天成人杰,就要留得性命在。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在近于绝境的情况下,惟有“忍”字才是其独一无二的出路,孙膑对庞涓的复仇就是装疯卖傻忍辱负重换来的胜利。

战国时期的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也是一位大军事家,他著的《孙膑兵法》,至今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军事经典,在他被庞涓迫害后,也不得不装疯避祸,而且其艰难程度,后人恐怕听之毛骨悚然。

在战国时代,孙膑与庞涓同是鬼谷子的学生,但庞涓功利心重,学习几年就下山到魏国做了大将军,并且大施拳脚,训练好兵马就向卫、宋、鲁等国进攻,而且连打胜仗,弄得三国齐来拜服。东方的大国齐国派兵来攻,也被庞涓打了回去。从此深得魏王的信任。

庞涓的同学孙膑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德才兼备,是个少见的人才,尤其是从老师鬼谷子那里得知了祖先孙子的十三篇兵法,更是智谋非凡。一次,墨子的门生禽滑厘来拜访鬼谷子,见到了孙膑,为他的才德所感动,就想让他下山,帮助各国国君守卫城池,减少战争。孙膑说:“我的同学庞涓已下山去了,他当初说,一旦有了出路,就来告诉我的。”禽滑厘说:“听说庞涓已在魏国做了大官,不知为什么没写信给你,等我到了魏国,替你打听一下。”

等禽滑厘到了魏国,他就对魏王说了孙膑和庞涓的事,魏王一听,立即找来庞涓,问他何以不邀孙膑同来。庞涓说:“孙膑是齐国人,我们如今正与齐国为敌,他若来了,也要先为齐国打算,所以没有写信让他来。”魏王说:“如此说来,外国人就不能用了吗?”庞涓无奈,只得写信让孙膑前来。

孙膑来到魏国,一谈之下,魏王就知道孙膑才能极大,想拜他做副军师,协助军师庞涓行事。庞涓听了忙说:“孙膑是我的兄长,才能又比我强,岂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让他做个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让位于他。”在当时,客卿没有实权,却比臣下的地位高,孙膑还以为庞涓一片真心,对他十分感激。

其实孙膑一来,魏王召见他的次数少了,庞涓很不是滋味。没多久,孙膑收到一个齐国人捎来的孙膑的家书,大意是哥哥让他回去,齐国也想重振国威,希望孙家的人能在齐国团聚。孙膑对来人说:“我已在魏国做了客卿,不能随便就走。”并写了一封信,让他带回去交给哥哥。

孙膑的回信竟被魏国人搜出来交给了魏王,魏王便找来庞涓说:“孙膑想念齐国,怎么办呢?”庞涓见机会来了,就对魏王说:“孙膑是大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了齐国,对魏国十分不利。我先去劝劝他,如果他愿意留在魏国,那就罢了。如果不愿意,他是我荐举来的人,那就交给我处理罢。”魏王答应了。

庞涓当然没有劝孙膑留在魏国,反而是劝孙膑向魏王请假回去。

第二天,孙膑就向魏王请两个月的假,魏王一听他要回去,就说他私通齐国,立刻把他押到庞涓那里审问,庞涓故作惊讶,先放了孙膑,再跑去向魏王求情。过了许久,才又神色慌张地跑回来说:“大王发怒,一定要杀了你,经我再三恳求,大王总算给了点面子,保住了你的性命,但必须处以黥刑(在脸上刻字,使之留下永久标记)和膑刑(剔掉膝盖骨使之不能走路逃跑)。孙膑听了,虽非常愤怒,但觉得庞涓为自己出力,还是十分感激他。”

孙膑脸上被刺了字又被剔去了膝盖骨,从此只能爬着走路,成了终身残废。

庞涓对孙膑的生活倒是照顾很周到,使孙膑觉得靠庞涓生活,就得报答他。有一天,孙膑主动提出要替庞涓做点什么,庞涓说:“你那祖传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写下来,咱们共同琢磨,也好流传后世。”孙膑想了想,只好答应了,孙膑只能躺在那里用刀往竹简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刻,他虽背得滚瓜烂熟,但若想写下来,却不容易,再加上孙膑对受刑极为愤慨,所以每天只能刻十几个字。这样一来,庞涓沉不住气,就让手下一个叫诚儿的小厮催孙膑快写。诚儿见孙膑可怜,便不解地问服侍孙膑的人说:“庞军师为什么死命地催孙先生快写兵法呢?”那人说:“这还不明白,庞军师留下孙先生的一条命,就是为了让他写兵法,等写完兵法,孙先生也就没命了。”

孙膑听到了这话,大吃一惊,前后一想,恍然大悟,霎时间大叫一声,昏了过去。等别人把他弄醒时,他已经疯了。只见孙膑捶胸拔发,两眼呆滞,一忽儿把东西推倒,一忽儿又把写好的兵法扔到火里,还把地下的脏东西往嘴里塞。从人连忙奔告庞涓说:孙先生疯了!

庞涓急忙来看,只见孙膑一会伏地大笑,一会又仰面大哭,庞涓叫他,他就冲庞涓一个劲地叩头。庞涓见他神智不清,但怀疑他是装疯,就把他关在猪圈里,孙膑依然哭笑无常,累了就爬在猪圈中呼呼大睡,醒来时还随手抓起一把猪粪,塞进嘴里。

庞涓心想,孙膑受刑之后气恼不过,可能是真的疯了。从此,他只是派人监视孙膑,不再过问。

孙疯子白天躺在街上,晚上就又爬回猪圈,有时街上的人给他点吃的,他就哈哈而笑,而又嘟嘟嚷嚷,也听不清他说些什么。这样久了,魏国的都城内外都知道有个孙疯子,没有人怀疑他了。庞涓每天都听人汇报,觉得孙膑再也无法同自己竞争了,就没再动杀他的念头。孙膑活了下来。

一天,齐国淳于髡来魏国做使者,打探到孙膑的下落,把他藏在自己的车里。

第二天,魏王叫庞涓护送齐国的使者淳于髡出境,过了两天,躺在街上的孙疯子忽然不见了,庞涓让人查找,井里河里找遍了,也未见踪影,庞涓又怕魏王追问,就撒个谎说孙膑淹死了。

孙膑到了齐国,齐威王一见之下,如获至宝,当即想拜他为军师,孙膑说:“庞涓如知道我在齐国,定会嫉妒,不如等有用得着我的时候再出面不迟。”齐王同意了。后来,孙膑陆续打听到了自己的几位堂哥都已无音讯,才知道原来送信的人也是庞涓派人装的。前前后后,这一场冤屈全由庞涓一人导演而成。

后来,孙膑带兵连败宋、鲁、卫、赵等国,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打得庞涓连连败北,最后,孙膑用“减灶法”引诱庞涓来追,暗设伏兵,将庞涓射死在马陵道上。魏国从此衰败,并向齐国进贡朝贺。在杀死庞涓后,孙膑便辞官归隐,专门研究起兵法来。

孙膑的装疯避祸使他最终有报仇机会,得以除掉庞涓完成自己的心愿,也为中国后来的历史增添了一部名扬四海的《孙膑兵法》。

13.做人要有锐气,但不可锋芒太露

做人要有锐气,但锐气不代表锋芒。锐气可以展现自我的内心,但锋芒却给别人压力。方圆之人都尽量避免这一点。

想要在事业上一展才华,可以用一点“心机”巧妙展露,要记得时机没有成熟之前,千万别锋芒太露。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心里老大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期内使人家知道你是个不平凡的人。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使一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么总至少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当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着手,于是便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若细细看看周围的同事,若是处世已有历史,已有经验的同事,他们却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发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能颇有位于你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而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阻力,便也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你扬名立身的目的?

年轻人往往树敌太多,与同事不能水乳交融的相处,就是因为言语锋芒的缘故,言语所以锋芒,行动所以锋芒,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处世已有历史,而有经验的同事,所以“以缅合欢”,也是因为曾受过了这种教训。

陈先生在年轻时代以兼有三种特长而自负,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狠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他们都不及他。初入社会,还是这样的骄傲自负,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不过,他觉悟很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语说,久病成良医,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行锋芒太露,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荆棘,有人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金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能开口,也要多方审慎,虽然“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听见旁人说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过分小心,不但不要见怪,反而要感到高兴才是。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无人知道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从事预备,《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而锋芒就是人额头上的角啊!

(第六章)做人不能太单纯,必要时也得“诈一诈”

生活在内蒙古草原的狼,在千百万年的进化中练就了这样一种本事:它能“单枪匹马”的擒获比它跑得快的动物,是因为它摸清了这些食草动物的生活规律,在它们最为松懈的时候下手;它们也能组成强大的狼军团,运用集群作战的方法将猎物圈入“口袋”一网打尽,狼的这些狡诈的伎俩来源于自然斗争的残酷。而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来说,社会的复杂程度要远远高于狼社会,这就要求人们在保留善良之心的同时,必要的时候也得学会“兵不厌诈”之术。

1.做人不能太单纯,要懂得伪与诈

做人单纯本身不是错,而关键是社会关系复杂,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懂得伪装自己,以防被人欺诈被人骗。

做人表面天真可以,但内心一定要留点“心机”自己用。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荀子在论人性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性质如果看来是善的,那是他努力装扮成这样的,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这就是著名的性恶论,同时也告诉人们做人要有“心机”,必须适度地伪装自己,以防被恶人所害。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的确要谨慎小心,对人不妨考虑一些防范对策,预防万一,否则事情发展到糟糕程度时就为时晚矣。

一般人都不喜欢谋略意识强烈的人,也就是心眼太多的人。然而,在现实社会里,欺骗、狡诈的人大有人在。大到国家之间的争端,小到个人之间的利害关系,这种欺诈无处不在。因此,与其说欺瞒他人不正当的行为太卑鄙,倒不如说吃亏上当的人太单纯、太大意。

人生从某种角度看也是一场战争。在这种战争中,为了求生存,必须要有慎重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这样才不至于上某些人的当,吃大亏。当然,为人并不需要自己去欺骗别人,但是,社会上鱼龙混杂,到处都是陷阱、圈套,必须小心提防。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不知你是否见到过乌龟在遇到天敌时如何保护自己?当人开始抓乌龟头,这个家伙便将头和爪子全缩进了壳内,这样它装死足足几分钟后才慢慢将头伸出来张望,等敌人走了,它才敢爬动起来。也许,你也听说过兔子蹬鹰的故事,鹰的眼睛锐利,在高空中便能看清地面上的兔子,而此时兔子并不慌忙,它就顺势打个滚,装作死去,鹰一个俯冲下来,本想这下可抓住兔子了,可是奇迹发生了,当鹰到达地面伸开双爪时,兔子却一跃而起双爪猛抓鹰的胸肚部位,鹰悲鸣几声,带着伤痕逃离了地面。

以上两例都是发生在自然界里的普通故事。也是两类不同的以欺诈对手而求生存的实例。在人性的丛林中,人人都想战胜对手,当敌我力量悬殊较大时或势均力敌时,用反间计或欺诈对方,会使对方上你的当,处于你的摆布之中,而你此时,已成了狩猎的猎人了。当人的力量处于优势时,也不妨采用一下欺诈的战术,这样会使你事半功倍。达到唾手可得的目标。总之,欺诈是一种计谋。

在人性的丛林里,无处不存在着欺诈。欺诈并不是什么违背伦理的罪恶。凡是有利于自己的生存,有利于个人能力实现的,都是正当的,合理的,西方哲人曾说过:“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话并不无道理,既然我们存在,我们就有理由去生存、求发展,而一切对自我的压抑和对存在的摧残则应当被看成为罪恶。

另外,竞争的特性也决定了欺诈的必然性,竞争使得我们不得不谨慎行事,竞争也使得我们每个人必须以自我为中心,必须永远走在同伴的前面,否则优胜劣汰的法则便不会饶恕我们。

欺诈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利用人性的弱点,以利诱人。人是逐利的动物,无论大利小利他都不会放弃的,当然他也会考虑自己的成本和风险。但更多的情况下他是不怕风险而敢于铤而走险的。而这时,你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予利而诱之。世上任何给予都不是白给的,没有免费的午餐,以利诱人,比较常见而且也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