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所谓“阴”和“阳”,或曰“阴气”和“阳气”,是属于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那么,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阴”和“阳”,或者称的“阴气”、“阳气”,则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
显然,有必要将这个问题,先说在前面。
1.营养物质阴阳的来源
可以断言:人类社会,高级动物的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繁多复杂的。
按照现代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例如: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而无机盐则又包括有钙、磷、铁、碘、镁、钠及氯、钾、铜、钴、氟、锰、锌、钼、铬、硅、硒;水、维生素;而维生素,则又有不同维生素A、D、E、KB1B2、尼克酸、维生素B6、B12、H(生活素)、叶酸、胆碱、泛酸、维生素C、维生素D等。
然而,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外乎“阴”和“阳”两大营养物质;皆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主食”和“副食”,繁多复杂的各种各样食物。
今日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人们喜欢称的“主食”,就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各种各样的粮食,或曰“五谷杂粮”;而人们喜欢称的“副食”,就是指人们食用的各种各样菜蔬、各种肉类亦包括水产鱼在内、水果、禽蛋,等等。
然而,古时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习惯称之为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显然,只不过是与今日称的“主食”和“副食”,其说法有点不同,其实所指的内容,与今日称的“主食”和“副食”所包括的内容,可以说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总之,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阴”和“阳”,究竟人们食用了哪些食物,入口入胃,经过消化吸收后,转化为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呢?生活中,人们食用了哪些食物,入口入胃,经过消化吸收,转化为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阴”呢?
对于这个问题,唐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亦称《备急千金要方》)里,作了恰到好处认识性的回答,其意思说:生活中,人们凡是食用了味辛、甘性质的食物,入口入胃,经过消化吸收,转化为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生活中,人们凡是食用了酸、苦性质的食物,入口入胃,经过消化吸收,转化为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阴。
若用孙思邈的原话来说,就是叫做:“……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阳调和,人则平安。”
但是,这里还有必需要说明的是:人们食用的“主食”和“副食”,不论其食物多么繁多复杂,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皆离不“五味”。
五味就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各种各样的食物,其食物中的5种味道:甜、酸、苦、辣、咸。用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语言来说,就是叫做:“五味,酸、苦、辛、咸、甘也。”用生活中,人们俗话说的,就是叫做:酸甜苦辣咸。
2.按食昧归类
这里有必要将《食补与食疗》一书里,具有科学普及性的记载,其原文转引出来,以方便您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恰到好处的运用。
酸性食物番茄、木瓜、马齿苋、醋、赤小豆、蜂乳、柑、橄榄、柠檬、杏、梨、枇杷、橙子、桃、山楂、椰子瓤、石榴、乌梅、荔枝、橘、柚、杧果、李子、葡萄、鳟鱼、猫肉、香橼、佛手。
苦性食物苦瓜、苦菜、大头菜、香椿、淡豆豉、公英、槐花、香橼、佛手、薤白、慈菇、酒、醋、荷叶、茶叶、杏仁、百合、白果、桃仁、李仁、海藻、猪肝。
辛性食物生姜、葱、芥菜、香菜、白萝卜、洋葱、芥籽、油菜籽、香花菜、油菜、萝卜籽、大蒜、青蒿、大头菜、芋头、芹菜、韭籽、肉桂、辣椒、花椒、茴香、韭菜、薤白、香橼、陈皮、佛手、酒。
甘性食物莙达菜、莲藕、茄子、蕹菜、蕃茄、茭白、蕨菜、白萝卜、冬瓜籽、丝瓜、洋葱、竹笋、香花菜、萝卜籽、藕节、土豆、菠菜、荠菜、黄花菜、青蒿、大头菜、南瓜、洋白菜、芋头、扁豆、豌豆、胡萝卜、白菜、芹菜、瓠瓜、冬瓜、冬瓜皮、黄瓜、豇豆、肉桂、豆腐、黑大豆、绿豆、赤小豆、黄豆、薏仁、蚕豆、刀豆、荞麦、高粱、粳米、玉米、小米、陈仓米、大麦、小麦、木耳、蘑菇、白薯、蜂蜜、蜂乳、白木耳、牛奶、羊乳、甘蔗、柿子、橄榄、柑、苹果、荸荠、杏子、百合、梨、落花生、白砂糖、白果、孙皮、桃仁、西瓜、西瓜皮、甜瓜、菱角、山楂、李仁、香蕉、桃、椰子瓤、罗汉果、樱桃、桑椹、荔枝、黑芝麻、榛子、橘、柚、丰亡果、栗子、大枣、无花果、酸枣仁、莲子、李子、葡萄、胡桃子、龙眼肉、百合、黄鱼、泥鳅、鲳鱼、青鱼、鳙鱼、鲢鱼、鳗鲡鱼、鳆鱼、龟肉、鳖肉、塘风鱼、鲤鱼、鲫鱼、田螺、鳝鱼、虾、海马、蚶、酒、猪肺、猪肠、猪肉、猪髓、猪皮、猪蹄、猪肝、猪肚、羊肉、鹿肉、猫肉、鸡肉、鹅肉、蛏肉、牛肉、白鸭肉、紫河东、雀、鸽蛋、猪心、鹌鹑、鹑蛋、熊掌、火腿、鸭蛋、燕窝、枸杞子、榧子、南瓜子、苋实、香蕈。
咸性食物苋菜、大酱、食盐、小米、大麦、紫菜、海蛰、海藻、海带、蟹、海参、田螺、猪肉、猪髓、猪肾、猪蹄、猪血、猪心、鳆鱼、淡菜、火腿、熊掌、蛏肉、龟肉、白鸭肉、狗肉、鸽蛋、紫河车。
3.切忌问题
生活中需要注意切忌的问题,例如有:烦劳则张,是什么意思呢?其意是指:在人体烦劳过度时,就会使人体或曰人体内的营养物质——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
再例如:生活中要切忌大怒,为什么呢?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叫做“大怒则形气绝”,其内容意思说,因为大怒,会使人气血逆乱,会使人发生昏厥不省人事等不良现象。
烦劳则张人们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体力性质的工作也好,脑力劳动性质的工作亦好,总而言之,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劳动,人们需要十分注意:不能烦劳过度,为什么呢?因为一旦烦劳过度,则就会使人产生或曰发生一系列问题。
烦劳过度,则就会使人或曰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或曰“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使其人体或曰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其****亦随之逐渐耗竭。
如果人体或曰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其“阳”或曰“阳气”亢盛外张,使其人体或曰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其****不仅是逐渐耗竭,而且产生了多次重复,或曰多次因为烦劳过度,就会造成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阳”就会出现不正常——阳愈盛而阴越亏;随之到了夏季,暑热之时,就会使人产生或曰发生煎厥病,发作时,会使人的眼睛昏蒙看不清或曰看不见东西;同时,会使人的耳朵闭塞而听不到声音,严重时,则好似一比:昏乱之势,则就像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以上所说,有关切忌烦劳则张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大怒则形气绝怒,显然是属于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人皆有的“六情”或曰“七情”里面的一情。既然是这样,这里有必要将何谓“六情”或曰“七情”,先说在前面,然后再说”大怒则形气绝”的问题。
六情七情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般说人人皆有六情,而所谓“六情”;就是指人的各种感情。《白虎通·情性》古书里,作了恰到好处的解释:“六情者,何谓也?喜、怒、哀、乐、爱、恶谓六情”。而所谓“七情”,指儒家说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或心里作用(《见《礼记·礼运》)佛教以喜、怒、忧、惧、爱、憎、欲为七情。从中医学上来说,则是属于对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总称。
总而言之,不论是称“六情”也好,称“七情”亦好,人们应该注意:要将“六情”或曰“七情”中的不论哪一情感,都需要恰到好处,将它处理好,才有利于健康,有利于幸福生活,否则,处理不好情感,就会给人带来种种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情形。
所以说,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应该切忌大怒。为什么呢?用古人的话来说,叫做“大怒则形气绝”,其内容意思说,因为大怒会使人的气血逆乱,甚者会出现昏厥不省人事等不良的证候。对比古书《类经》十三卷,第五注,则作了这样认识性的解释,指出:“若大怒伤肝,则气血皆逆,甚至形气俱绝,则经脉不通,故血逆妄行,菀积于上焦也。相迫日薄,气逆曰厥,气血俱乱,故为薄厥。”
生活中,为什么人们需要十分注意和讲究要切忌大怒呢?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作了这样归纳概括认识性的解释说明:
人体或曰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其“阳”或曰“阳气”,在大怒的时候,就会上逆,其血随着气逆——不正常的使气上升而瘀积于上,就会使与身体其它部位阻隔不通;因此,就会使人发生或曰会使人产生“薄厥”。所谓“薄厥”,病名,其内容,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自然就不必重复。
大怒伤肝,而“五脏”中的肝主筋,指筋的运动功能与肝的养筋作用有关;如果大怒伤肝伤了诸筋,使其筋弛纵不收,使人就会出现不能随意运动(或曰“活动”)不良的现象。
不仅如此,大怒还会使人出现不好的现象,就是经常半身出汗;日子久了,还会使人演变成为半身不遂。
大怒,其坏处会使人造成经常半身出汗,随着经常出汗,遇到湿邪的阻遏,使人容易发生小的疮疖痱子。
生活中,人们需要十分注意:不要经常以肥甘厚味为食,为什么呢?因为它会导致使人发生疗疮;并且是非常容易,好有一比:就像以空的容器接受东西一样。
日常生活中,在劳动出汗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要被风寒所邪,邪上了的话,就会使人发生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其实,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切忌寒气生活实践中,人们需要十分注意和讲究要:切忌寒气。为什么呢?在这个方面,《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一些认识,因为: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阳”或曰“阳气”(营养物质),在人体或曰人体内的作用,既能养神,又能使人的精神慧爽;并且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使其人的活动,就能够灵活;如果是:因为人体的汗孔开闭调节失常,就会使外来的或曰外界的寒气入侵,而损伤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阳”或曰其“阳气”;如果损伤阳气,因为寒气所致,随之就会发生使其人体的诸筋失养,而造成身体俯曲不伸等现象。
寒气如果深陷脉中,留连肉腠之间,气血不通而成郁积,日子久了,就会使人成为疮痿。而所谓“疮痿”,是指:陷脉为瘘(lou漏),留连肉腠;指寒气深入脉中及肌肉腠理之间,积久发为溃疡,形成管道,脓水由此而出,久不收口。
如果是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并且是使其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就会使人损伤神志,随之就会使人出现或曰产生恐惧和惊骇等不良的症证。
由于寒气的入侵,由于寒气的稽留,使其人体的营气不能顺畅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使人还会出现痈肿。
汗出未止的时候,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或曰“阳气”,都会受到一定的减弱;不仅如此,而且一旦若风寒内侵,俞穴闭阻,使人就会发生风疟。
其实,对“风疟”,《类经》十三卷第五注,则作了解释说明:“汗出未止,卫气未固,其时形气正在消弱,而风寒薄之,俞穴随闭,邪气留止,郁而为疟,以所病在风,故名风疟,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亦言俞穴之闭也,其义即此。”
总之,上面所说的这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生气通关论篇第三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痿,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