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4158600000050

第50章 喘和出汗的问题

1.喘

所谓“喘”,指有时候人们不可避免的情形,例如:急促呼吸。当然,引起急促性的呼吸,其原因有种种,如气的直喘气,累得直喘,等等。

社会生活实践中,不仅是人们会出现“喘”的这种现象,而且低级动物,亦是会出现“喘”的现象。并且古时,人们对“喘”的现象,观察的亦比较细微,如《汉书·丙吉传》中载:“牛喘吐舌。”当然,亦还有指人的,如《苟子·臣道》里云:“喘而言,臑而动。”杨惊注:“喘,微言也。”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有的喘出于肾脏;有的喘出于肝;有的喘出于肺;有的喘出于肾和骨等。

为什么呢?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

黄帝与岐伯经过讨论后,归纳概括出的内容,及其基本情形,说来则大体上是这样的:

黄帝向岐伯提问: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居处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着起变化吗?

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愤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

接着,岐伯就举上了几个例子,进行说明问题。他说因夜间运行劳累,就会扰动“五脏”中的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侵犯脾脏。生活中,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因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而喘出于肾和骨,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么病变。如果是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

所以说,作为中医大夫来说,应该对患病者,要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断疾病不可忽略的方法。

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2.汗

生活实践中,不论是谁,有时候亦就会难免要出汗的。而所谓汗,按照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属于人体汗腺的分泌物。水分占98%~99%,其余为氯化钠,极少量的尿素和其他盐类。汗的分泌受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体力劳动、强烈的情绪激动和高温环境下发汗增多,为散发体热的途径之一。发汗同时排出氯化钠。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认为汗系人体内津液所化生,通过卫气的调节从汗孔而排泄。《灵枢·决气》中载:“汗出溱溱,是谓津。”发汗有散热和调节体温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里指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汗与血液有密切关系,由于“心主血”,汗是津液所化生,故称“汗为心之液”,并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见《灵枢·营卫生会》)。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时,不仅是讨论到了为什么汗出于胃、汗出于心、汗出于肾、汗出于肝、汗出于脾等这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并且列举了几个例子,一一地进行了说明。

为什么说汗出于胃?

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食气蒸发而汗出胃。

为什么说汗出于心?

人们遇到受惊的时候,而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

为什么说汗出于肾?

人们难免会遇上负重而运行,而负重运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

为什么说汗出于肝?

人们难免会遇到疾走而恐惧的时候,当人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肝。

为什么说汗出于脾?

人们有时候,难免劳力过度,而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

总的说来,年年皆如此的春、夏、秋、冬四季,其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或曰其规律性,而人们在阴阳变化中,顺应或曰遵循不好的话,亦就会发生疾病。为什么呢?因为身体的劳用过度所致,不言而喻,这当然是最一般通常的道理,人们需要重视和注意。

以上所说的一些意思,用《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心。持重运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