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4158600000048

第48章 五实五虚亦可致死亦可治愈

1.虚实

这里说的所谓“虚实”,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是指虚证和实证及其相互关系。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般说来,人可分体壮和体弱这两种不同的情形。例如,一般说来,如体壮初病,病邪盛者多表现为实证;体弱病久,正气衰者多表现为虚证。

当然,亦有虚证和实证同时出现的,称为虚实夹杂,如邪实正虚,上实下虚等。

当然,在疾病发展到大虚或大实时,还可出现“至虚有盛(实)候”和“大实有赢(虚)状”等假象。

这里,既然说到“虚证”和“实证”,其具体内容,则究竟都指的些什么呢?

虚证,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就是指:人体因精气不足而出现的正气虚弱的证候。与实证相对而言。例如人的面色或曰颜色或曰气色不华、精神疲惫、气短音低、自汗滥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饮食减少、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都是属于虚的反映或曰表现。

虚热,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就是指:人体虚生热的病理现象。凡是出现虚热,一般多由阴虚所致,各脏之阴亏损,或血虚津枯等,均能引起“阴虚生内热”(见《素问·调经论》)。在中气不足或元气耗伤时,亦可导致虚热。属于阴血亏者,兼见滥汗、五心烦热、消瘦、脉细数等证;阳气虚者,兼见自汗、倦怠、懒言、气短、脉虚无力等,都是反映或曰表现为虚热。

实证,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就是指:人体受外邪侵袭,或因痰火,瘀血、虫积、食积、水湿等阻滞所引起的实性证候。与虚证相对而言。凡是属于人面赤、气粗、痰壅喘满、痞块症结、肿胀、腹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腻、脉实大有力等,都是反映或曰表现为实证。

实热,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就是指:邪热盛实的一种病理现象。一般说来,多是由“六滛”或疫疠邪气侵犯人体后,邪正相搏而致。实热证多属阳邪引起,壮实之体而感受寒湿等邪,亦就会比较容易转化为实热证。临床表现为壮热、面赤、气粗、烦渴、便秘、舌苔黄、脉洪有力、甚则躁狂谵语等。

2.五实五虚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不仅是讨论到中医学上的五实五虚,而且还归纳概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一些认识和解释。

黄帝和岐伯对中医学上的五实五虚,经过讨论后,归纳概括出的认识和解释,其基本内容和基本情形,则大体上这样的:

黄帝向岐伯提问:朕听说,根据其人病情的虚实,可以诊断患者的死生,朕想听你讲讲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岐伯回答:五实可以致死;五虚亦可以致死。

黄帝又问,朕想知道什么是五实、五虚。

岐伯回答说:凡是属于:脉盛大,皮肤发热,腹部胀满,其二便(大便、小便)不通,又昏闷烦乱,目视不明者,皆为叫做“五实”;而凡是属于脉细弱,皮肤寒冷,少气不足以息,大小便泄利无度,不进饮食,这些反映或曰其表现,叫做为“五虚”。

黄帝向岐伯又问:五实、五虚的病人,有时亦痊愈的,为什么,其中有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凡是属于:能够吃下粥浆一类的东西,如果是使其胃气逐渐恢复,使其二便(大小便)泄注的情况,能够逐渐停止,使其正气能够逐渐恢复,其虚者亦是可以痊愈的。

还有,凡是属于身热无汗的实证,而能够得到汗解,腹胀和二便不通的,只要是能够渐渐便通(指大小便),并且其腹胀又能够逐渐减轻,使其实邪有出路,并且能够排出,实者亦是能够可以痊愈的。

总而言之,上面所说的五虚五实不死的原因和道理,大体上就是如此。

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3.调治正气的虚实

所谓“正气”,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与邪气相对而言。一般指人体的防御功能。例如,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阳气的功能作用是固密的,能够抵御外邪的侵袭。中医病学在发病方面重视人体正气的作用,如正气不充足,则邪气就能侵袭人体;如正气充足,则邪气就不能侵犯人体或曰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指正常的气候。如果风、寒、暑、湿、燥不正常,太过,就属于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灵枢·刺节真邪》里亦云:“正气者,正风也”,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而矣!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不仅是说到了调治正气的虚实,而且还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

黄帝和岐伯对调治正气的虚实,经过讨论后,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一些认识。

黄帝向岐伯提问:怎样进行诊察呢?

岐伯回答说:首先要观察病人身形或曰其形体的肥瘦或曰胖瘦,以便调治正气的虚实。

怎样调治正气的虚实呢?

如果是实为邪气有余,要用泻法;如果是虚为正气不足,要用补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必先祛除血脉中的瘀滞,而后再进行调补。为什么呢?因为:不论治疗什么疾病,都是以达到气血平调为准则。

黄帝又问岐伯怎样根据患者的形证脉息,而预决其死生呢?

岐伯回答说:人的形体或曰人的身体,其肥大或曰比较胖大,而脉反而细,气少难以维持呼吸者,主病危重,或曰其表现为病危重;而如果是形体或曰身体是消瘦,而脉却反而大,胸中又喘满多气的,是死亡的征象。

如果是形体或曰身体和脉气相一致的,是主生;如果其脉来是三五不调和的,是主病;如果是三部九候之脉完全失去协调者,为脏腑阴阳之气皆病,所以说是主死;如果是上下左右之脉相应鼓指,有如臼杵之上下参动者,主病危重;如果是上下左右的脉象都不相应,而又息数错乱不可计数的,主死;中部的脉象虽然单独能够调匀,但与其他脏腑的脉象不协调,众脏之脉已失常者,主死;如果是中部之脉衰减,与上下各部不相协调,中气大衰也主死;目内陷的亦是死的征候。为什么呢?因为目内陷,说明精气已绝,所以说是主死。《类经》六卷二十五注里,作了相当符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内陷者,阳精脱矣,故必死。”

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