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某个部分的机能下降或恶化时,向发生变化的穴位施以刺激,这种治疗法,就是指压和针灸。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疗法,人们从多年的经验中建立了经络、经穴体系。
利用对穴位的刺激,来解除头脑的疲劳,使脑的功能活跃起来,这种方法在集中精力工作之后试一试,就知道它的效果了。虽然此法是间接的,但学会了这样简便的方法,就等于掌握了增进记忆力的武器。
从后头部的发际到脖子处有个叫“颈窝”的洼处。在它的两侧有粗筋,在粗筋的外侧,在发际处有个穴位叫“天柱”。靠近它的上方有个穴位叫“凤池”。按压这些穴位可使头脑清醒,增进功能。不仅如此,对医治头痛也有效果。
按压方法是:把两只手的指头插合在一起,把手掌放在后头部,用大拇指按压穴位,不是用指尖,而是用手指肚柔和地用劲按压。这是要诀。
同时把下颏抬起来,使脑袋向后仰。这样做是很有效的。按压5秒钟左右,突然松劲。反复做5~10次,头脑就会清醒起来。
还有头顶处,即从鼻梁往头上伸的线和从两耳往上伸的线相交处有个叫作“百会”的穴位。用两手中指按压,有抑制头昏眼花的效果。
七、学而后知实践:重视使用增进知识
大家知道,记忆就象双手一样,越用越灵。识记的东西若不常应用,在大脑中的印象就会逐渐淡薄。俗话说:“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干过。”经常在实际中运用的知识总是难以忘记,印象深刻。中学时一位物理老师讲电学,他让学生亲自实践,学会接亮日光灯和白炽灯,考试时一半考理论,一半考实践。结果大家都会安装电灯了,也轻而易举地记住了线路图。相反,在化学课时,因为学校简陋,没有实验设备,只能死记书本上的知识。这样缺少了运用知识的机会,同学们感到化学不好学。
为什么在实际中经常运用的知识能记忆深刻呢?从神经生理机制方面来看,这是因为知识运用越频繁,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就越深刻,暂时神经联系也就越牢固。运用的次数多了,学习者记忆的抽象信息符号和对应的实践活动之间,会建立起紧密联系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这时的某些知识可以转化为技能和技巧,这个过程甚至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身心,使得知识变成人的气质的一部分。
心理学认为,识记的对象在实际中运用就成为活动的对象,亲身参加活动时就多用了一个器官,多用了手或者多用了口,事物运动过程再次显现在眼前,容易清晰地被感知,比书本上的知识印象更深刻。比如亲自做一遍化学实验,对整个实验过程不费力气就能记住,若是死背实验条文而不动手实践,即使当时背下来了也容易遗忘。宋代诗人陆游在给最小的儿子陆子遇的一首诗中说,“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要透彻地深刻地了解某件事,非亲自实践不可。
法国十八世纪最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卢梭是靠自学成才的。他在学习中注意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他学了音乐,就从事乐谱创作;学习数学,就去丈量土地;学习药物学,就给华伦夫人采药制药;学了意大利文,就替别人当翻译,日间学了天文知识,晚上就用望远镜观察星象。他还喜欢外出旅游,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欣赏绮丽的自然风光,使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自然地理知识得到验证。
马克思很重视通过使用来提高记忆力。有一次他发现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的西班牙语讲得很糟糕,就马上从书架上抽出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着名小说《堂·吉诃德》,给他上了一课。以后,马克思还每天要李卜克内西叙述作品中有关部分的内容或考他其它西班牙书籍的内容,促使了李卜克内西每天都使用学到的西班牙语去阅读西班牙文书籍。这样,不长时间,李卜克内西便掌握了西班牙语。
根据重视使用知识能够增强记忆力的道理,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实际办法。
语文方面经常写日记、做作文、写心得,就能使文字、语法、好的词汇记得更多。
数学方面多做习题,就会使公式记得更熟。
理化方面多做实验,生物方面采集制做标本,医学方面临床实习,地理方面绘制地图、实地考察,历史方面编制大事年表,游览古迹,鉴赏文物,政治方面分析社会现象这都属于实际应用。还可以将识记过的知识讲给别人听,这叫传授使用,而积极和别人研究探讨问题则是争论使用。这些都比一个人关起门来记忆知识多了一个提取的机会,所以能加深记忆。
下面着重谈谈外语方面的使用问题。
有些人学外语忽视了使用这一点,学习时只是捧着外语课本看,放下了书本,也就放下了外语,一到语言文字的使用场合仍然是自己的本民族语言,结果外语的水平迟迟不能提高。学习外语的人强调外语环境的重要,就是因为外语环境提供了一个使用外语的用武之地。当然,所谓的外语环境主要还是取决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许多自学者来说,往往并不具有外语使用环境、“大气候”条件,但是适于自己使用的“小气候”条件总是可以创造的。例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口说。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说打拳、唱戏需要日日练功,学习一种语言也应当这样。首先就要话不离口。说话要有对象,如果在您的生活或工作的环境中能有个有“共同语言”的人,那是再好不过了。两个人可以用外语进行对话练习,从最简单的对话开始,谈工作、谈学习、谈天说地,如果谈不下去,还可以参照一些口语教材一问一答地辅助进行,《英语九百句》就是很好的英语口语教材。如果找不到对话对象怎么办呢?也有办法,那就是自言自语、自问自答。发奋进取的青年楷模张海迪在她自学英语期间,就采取了自问自答的练习办法。她拿来一面小镜子,把镜子中的我作为对话对象,整天地与这个忠实的“朋友”说个不休,很快就突破了口语关。口说,就不要怕出错,但要注意随时纠正错误,口说,要善于利用时间,哪怕是几分钟的空闲也可以说上几句,口说,一定要坚持经常,努力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功到自然成。
耳听。自己说外语是一回事,听别人说外语又是一回事,同样的话,自己说可以听得懂,听别人说可能就听不懂。这是因为,自己说,是想好了再说,说不好可以慢慢想,而听别人说,是听完了再想,容不得细细回忆思考。所以,听觉的运用,是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对于偏重口语应用的人更是如此。耳听,可以听别人讲话,也可以听外语方面的广播。现在录音机已经很普遍了,为了能适合自己的水平安排学习,最好听外语录音,录音磁带可以自己酌情选择。如果自己发音正确,还可以自己录制外语,然后听自己的录音。
眼看。一看阅读材料。业余时间宜多进行阅读,选一些文笔流畅、趣味性强的外语材料来读,就在轻快的外语运用中复习了外语。二看专业材料。为某种专业的需要而学习外语的人要多读本专业的外语材料,这样就既学习了本专业的知识,又巩固了外语。三看电视。现在电视中的外语节目——尤其是英语节目——很多,经常看电视,耳目并用,收益更大。
手写。这实在是一种较为高级的使用形式了,手写,仅要求知其然是不够的,还要求知其所以然,仅有文字、文法的知识是不充足的,还应当有一定的文学知识。手写也要循序渐进,从简单造句开始,然后进行复杂造句,写短文等,不妨经常用外语写日记来作为练笔。如果是为某种专业的需要而学习外语,还应当用外语写一写本专业方面的文章。当然手写水平要达到的程度也是依学习外语的目的要求而定的。手写的另一方面是英译汉的笔译。相比于上述几种方法,这个容易一些,不过笔译文章有“信、达、雅”之分,要达到“雅”的程度,也是要下一番苦功的,非多多实践且还要多掌握文学知识不可。
综上所述,不管是口说、耳听,还是眼看、手写,关键一点是要心到,切不可貌似神离。心到了,外界信息才能落得下脚,至于信息从哪条通道进来,那是无关紧要的。王同亿在攻读外语期间,就采取独特的“貌离神到”的练习使用方式:开会时如果有人空话连篇,他就暗暗地做起了翻译,读书看报,他有时若有所思,又把一页页汉字变成了“弯弯文”。想快速学习好外语,恰恰就需要这样的一片痴情。
记忆的最后目的是使用,是用所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让我们在学习中尽可能地增加使用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