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证明,长时间单纯识记一门学科知识的效果并不好,因为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刺激脑神经过于单调,时间一长,被单一信息刺激的大脑相应区域很容易负担过重,由兴奋状态转为保护性抑制状态。这时,就会出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识记效果很不好。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一般学习一个小时左右,最好放松几分钟;站起来在屋里走一走,向窗外的远处望一望,随意遐想一番,或者做做操,到室外转一圈就更好了。然后,换另外一种学习材料穿插交替进行学习。这样做,有助于“转换大脑的兴奋中心”,能消除抑制,增进大脑的工作效率,提高记忆效果。大脑皮层的脑细胞是有分工的,记忆数学知识和记忆外语单词在大脑皮层的“兴奋域”互不相同。也就是说,人的脑细胞并不是同时全部工作的。当您集中一段时间记外语单词后,记忆外语单词这个“兴奋域”就会因疲劳而产生抑制,记忆效率降低,头脑反应就逐渐不灵敏了。这时,如果您适当休息一会儿,不仅可以解除大脑的疲劳,而且可以对刚刚学到的知识起巩固作用。然后,把下一段的学习改为做数学题,使注意力转移到数学公式记忆的“兴奋域”,头脑又会马上清醒起来。
神经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大脑的神经细胞,在开始阶段,神经细胞反应很敏捷,可是一旦反复刺激的时间拖长,神经细胞的反应就越来越弱了。等休息一段时间以后,或者改变电脉冲的频率再进行刺激,反应才又恢复正常。这个实验从大脑的生理学、神经学角度证明了学习中存在兴奋与抑制的规律,因此,长时间学习一门课程效果不好。
许多学者都很善于运用这一用脑规律,注意保持时间的弹性,经常交替学习几门知识,从而使有效的时间发挥出更大的效率。例如:
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穿插演算高等数学,有时到室外去散步。
列宁在给妹妹乌里扬诺娃的信中,介绍自己的交替学习法说;“我劝你按现在的书籍正确地分配学习时间,使学习内容多样化。我很清楚地记得,变换阅读或工作内容,翻译以后改阅读,写作以后改体操,阅读有份量的书以后改看小说,是非常有益的……不过最主要的是不要忘记每天必须做体操,每天迫使自己做几十种(不折不扣)不同的动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在谈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时说:“我同时读几种书,因为专门研究一种东西会使我宝贵的头脑疲倦,它已经太辛苦了!若是在读书的时候觉得完全不能由书里吸收有用的东西,我就做代数和三角习题,这是稍微分心就做不出来的,这样它们就又把我引回正路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变换工作就等于休息。”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师郑伟安是自学成才的,他中学毕业后,在家病休期间自学了大学数学的课程,每天读书十五个小时,他就用了交叉阅读的方法,一小时左右变换一种学习内容,中间适当休息三、五分钟,因而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因为他治学有方,所以卓有成效。经过八年艰苦的自学,终于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成为数学系研究生,专攻高深的概率论。
在学校里,有的学生因为不了解间隔交替记忆法的好处,下课不出屋,抓紧做习题,这样做似乎是充分利用了时间?可是继续学下一节课,精力就不那么充沛了。有的学生在高考前夕埋头苦背,死抠一门,弄得疲惫不堪,舍不得时间站起来伸伸胳膊,休息一会儿,结果学了也记不住,反而失去了学习兴趣。这种做法是极不科学的。
当前,自学已蔚然成风,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实在有必要巧妙地安排时间,那么,请试一试间隔交替记忆法吧,它一定会对您有所帮助。
七、永刻铭心,运用科学循环记忆
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进行循环反复记忆的方法叫做科学循环记忆法。
科学循环记忆法是最佳的机械识记方法,用它识记大量的外语单词效果很好。
怎样安排时间才是科学的复习时间呢?大家知道,输送进入脑中的信息总是在逐渐地遗忘,艾宾沾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识记后的信息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遗忘快,后来逐渐变慢。这就是说,若要记得牢,识记后必须及时复习,正如乌中斯基所说:“应当用不断地复习来防止遗忘,而不是等到忘记以后再重新去记。”
那么该怎样复习呢?如果能手不释卷、日日刷新当然是最好的了,可是谁都知道,随着学习知识量的增加,这样做不仅时间利用率低,而且几乎是办不到的。循环记忆法则规定了科学的复习时间,其“火候”的掌握就在似忘没忘之时,当记忆信息刚刚蒙上一层灰尘时即行刷新。记忆遗忘规律表明:人的遗忘率随时间的变化是先快后慢,那么复习的时间间隔就应当是先短后长,人们通过实践总结出这下记忆的时间规律为:
识记,间隔几秒?第一次复习,间隔几分?第二次复习,间隔几小时?第三次复习,间隔一两天?第四次复习,间隔四、五天?第五次复习,间隔一周?第六次复习,间隔一个月?第七次复习。
这个记忆时间间隔是因人而异、因识记效率而异的,但是其基本规律不变。不过,具体应用这一规律还有一个问题,这就是在一次识记几十个单词时,如果连续地背下去,背到最后至少要几十分钟,前面的单词早忘了,如果把一个单词一连气背上十几遍,则不但延长了学习时间,还会由于一个单词的多次重复而容易引起大脑的消极反应,效率也不会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当遵循记忆的时间规律,以分组循环记忆的方式来进行记忆学习,使记忆学习密切地结合循环记忆法有效地推进。这种方法是每次把一个单词学习一、二遍,并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就进行复习。实践证明,分组循环记忆是循环记忆法的一个极为有效的环节。
分组循环要按一定形式进行,下面介绍两种循环形式:
1、二二递进循环形式
以字母表示分组的组别,数字表示学习顺序,其循环顺序依次是:
①识记a组单词
②复习a组单词
③识记b组单词
④复习b组单词
⑤复习a、b组单词
⑥识记c组单词
⑦复习c组单词
⑧识记d组单词
⑨复习d组单词
⑩复习c、d组单词
如果上述的每组单词三次循环觉得效果仍不佳,还可以再加一层循环,不过循环次数多了,会使学习时间加长,容易疲劳,也不妨等三次循环完了,再全体复习一遍。
2、环环相加循环形式
其循环顺序依次是;
①识记a组单词
②识记b组单词
③复习a、b组单词
④识记c组单词
⑤复习b、c组单词
⑥识记d组单词
⑦复习c、d组单词
⑧识记e组单词
⑨复习d、e组单词
⑩识记f组单词
……
上述的总循环顺序可以灵活掌握,刚开始一般以4组或5组一复习为最妙,以后可以逐渐增加。
每组单词数定为多少合适呢?这是因人而异的,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大脑短时记忆的信息量是7±2个,因此原则上讲,每组单词数以7个为宜,但如果您觉得单词较难不易记,可选4一5个为一组,以后记忆得法了再适当增加。合适的单词数可以通过简单的试验测定:取一串生单词背下去,在背到某一个刚好使第一个还没忘,这些就是合适的单词数。
循环记忆,切不可貌似神离的运用,对于每一个单词,虽然每次只读一、二遍,但是这里一定要有一个“读、看、想”的过程,对单词展开尽可能多的各种特点的联想或联系。这个过程是很短暂的,在取得了单词的印象之后,立即抛开,把注意力转向下一个单词。
在循环记忆中,总会遇到一些易记词和一些难记词,易记词往往读一、二次就记住了,而难记词学习完了仍然记不住,这时如果仍然进行全体循环记忆,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效率。这就需要把易记词和难记词都挑出来或做上记号,易记词不必再循环了,余下的重新分组循环,难记词进行单独循环记忆,予以各个击破。
前面说了,循环记忆时间间隔因人而异。在学习中采用分组循环的环节只是解决了短时记忆问题,使短时记忆转变成长时记忆,还需要按记忆时间规律复习。下面介绍这个循环时间间隔的简易自我测定法——逼近法:
首先要有一个确定时间间隔的测定标准:即遗忘率为多少时进行复习为合适?根据经验,可设遗忘率为20一30%,即保持率为70~80%,这是可以令人满意的。数分钟内的循环记忆由分组循环解决,余下的时间间隔初定为5~6小时;一天;三天、五天。
测定步骤如下:
第一次测定:用分组循环记住40~50个单词,
5~6小时后,自测遗忘率,如与20~30%偏差过大,可考虑下一次修正,然后复习,全部记住。
依次相隔一天后,三天后,五天后,都分别如上办理。
第二次测定:在第一次测定开始的第二天,就可以进行第二次测定。仍按第一次测定的步骤进行,时间间隔按第一次测定给出的修正值选定。
如不满意,还可以根据第二次测定给出的时间间隔修正值进行第三次测定,这样逐次逼近,就确定了适合自己的循环时间间隔。
这个时间间隔的测定,完全可以在记忆学习中进行。时间间隔并不需要求得精确的值,因为实际上还要考虑测定的复习时间可否利用,所以通过二、三次的测定,就可以确定了。如果时间充裕,当然是间隔密一些为好。
八、一背到位,过度学习是捷途
什么是过度学习记忆法呢?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下了这样的定义:识记某一材料达到最低限度熟记时,继续学习或复习。就是说,在勉强记住的基础上,再多记几遍,以便进一步巩固掌握。
艾宾浩斯曾经用实验方法研究“过度学习”。他为了测验超过背诵所需的“过度学习”,曾用不同的次数读几组十六个无意义音节,至能背诵之后,有一组再多读八次,有一组再多读十六次,这样直到多读六十四次。间隔二十四小时之后,艾宾浩斯再复习这些音节,到能正确背诵为止。结果发现,保持的百分比几乎与他学习时能够背诵后所多读的次数相等。即超读八次的能够多保持8%,超读二十四次的多保持了23%,超读六十四次的多保持64%,并且,这个数成为了“极限”。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为了保持记忆的效率,对某个具体材料超量学习是必要的。在对识记材料达到背诵的程度后,也不要马上停下来,应该继续学几遍,这样做是有利于记忆的储存的。
那么,过度学习学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实验表明: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的材料则比恰能成诵的材料保持得好一些。例如,有这样一个实验:让三组被试者练习划手指迷宫,第一组练到恰能正确地划出手指迷宫为第止,第二组多作50%的练习,第三组多作100%的练习。隔一段时间后进行测验,结果,学习程度多作50%的记忆效果显着提高,超过50%,记忆效果并不随之再有显着的增长。
可见,过度学习也不是漫无止境的,也需要讲个时间效益问题。心理学家们的多次实验证明,如果以恰能成诵的时间为100,那么过度学习的最佳值是150,再少则效果不显着,再多既耽误时间,又浪费精力,是得不偿失的。
过度学习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比如人们打拳、游泳、溜冰等一般都是在基本动作学会之后继续练,才达到终生难忘的程度的。工作中对工具的使用,机床的操作,车辆的驾驶也多属这个道理,但在学习中,因为我们要掌握的知识太多,没有宽裕的时间来“过度”得太多,所以必须遵循适度的原则。
九、忘不了的第一次:首次印象记忆法
利用首次感知事物的印象来增强记忆的方法,叫首次印象记忆法。
在学习和生活中,您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第一次带上红领巾,第一次参加高考,第一次迈进大学的校门,第一次遇到地震,第一次坐上飞机……这些第一次经历会给你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每当回想起来,仍然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有一次,我促使一个十个月的婴儿用手去摸装着开水的玻璃杯,他马上被烫得缩回手去,以后再端起杯子送到他面前,婴儿把两手紧紧往后缩,身子也连连向后仰,想躲开这个热水杯。婴儿第一次感知了“热”,马上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在中学刚毕业时,到一个文化馆帮了几天忙,是办雷锋事迹展览,领到了十一块钱,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记得很牢,因为是首次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报酬。现在虽每月都领工资,却比不上第一次印象深刻。
在学习过程中,不完整的知识不容易透彻理解,模糊的印象不能产生深刻的“痕迹”,这些都不利于记忆的巩固。美术教师也很重视“第一次感知”的效果,认为在别处学过素描的学生不好教,因为他们有了首次感知素描的印象,有了框框束缚,显然刚入学时素描成绩不错,但对于新老师的一套教学方法不易接受。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已经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首次印象记忆深刻的原理。早在十九世纪,艾宾浩斯在《论记忆》一书中就写到:“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在第一次生动鲜明的经验之后,被烫伤了的儿童就避火,挨了打的狗见了鞭子就逃。”赞科夫也发表过此类见解:“第一次阅读课文或者第一次感知直观事物,对于把材料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人们对于第一次接触过的事物,往往有极大的兴趣,因此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小孩子对事物大都没经验过,很多东西都是首次感知,没有旧的记忆痕迹的干扰,所以他们的记忆能力显得比成年人要好。从人们神经活动的习惯上说,记忆的保持和人对事物的认识一样,也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所以,对首次印象和最初见解的记忆总是较为持久,而且,不需要多次重复也能保持长久,乃至终身不忘。
怎样充分利用首次感知的记忆效果来提高学习效率呢?
1、精细观察。在向大脑中输送信息的时候,要努力增加其强度,尤其是要注意识记材料中的抽象概念和疑难问题。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令”字与“今”字,“拆”字与“折”字,“氏”字与“氏”字很容易混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就注意引导学生作精细的观察,先在黑板上写了“今”、“折”、“氏”等字,然后在每个字上用红色粉笔添上一点,构成了“令”、“拆”、“氏”三个字,最后给学生们总结出“点令不点今,点拆不点折,点氐不点氏”的规律,一下子就给学生们留下了强烈的首次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