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华服
奥赫里德这个美丽绝伦的湖畔城市,坐落于马其顿南部。马其顿独立于1991年,是前南斯拉夫分裂出来的七个小国之一, 全国人口大约250万。
这天,在古色古香的旧城溜达时,目光忽然被一袭华美的服装攫住了。在马其顿,一般人月薪仅仅只有200元欧币而已,但这袭服装,标价居然高达2000欧币(折合新币3600元)!
店主是个名字唤作麦克的年轻小伙子,惊人的高,站在他身旁,我无端端变成了一个小侏儒。
麦克非常和气,也非常健谈,指着那袭服装,他滔滔不绝地说道:
“这是马其顿过去的传统结婚礼服,在农耕社会里,女孩十二岁开始,便会在母亲的教导督促下,一针一线地缝织自己的结婚礼服。不借助于机械,纯粹手工;利用农闲时分,足足得织上长长的五六年,才能完成。农村盛行早婚,女孩十七岁出嫁时,穿的便是自己缝织的嫁衣。”
它色彩斑斓、织工精细、确是精品。耗费数年心血缝织而成的极品,一生就只穿一次,多浪费啊!
对此,麦克说道:
“嘿,不止穿一次哪,总共两次。婚礼上穿,入殓时也穿。”
入殓?大部分女性在结婚之后,身材都会横向发展,有些人“一发便不可收拾”,织工精细的窈窕嫁衣,又如何能够在多年之后充作臃肿的寿衣呢?
麦克笑了起来,说道:
“确实,大部分人都穿不上了,所以,只能用以陪葬。”
这么精致而又雅致的服装,居然放进棺木里焚化,多可惜啊!我深感惋惜,忍不住又问道:
“马其顿现在还沿袭这样的礼俗吗?”
“社会急剧变化,生活步伐日益紧凑,谁还能如此奢侈地花上几年时光去缝织嫁衣呢?”麦克慨叹地说:“社会越进步,生活的面貌便越粗糙,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啊!”
既然婚礼已不穿了,那么,摆在店里的这袭服装,难道只供展示之用吗?
“当然不是。”麦克说:“有人买去当收藏品,因为懂得缝织这类传统服装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而它,恰恰又是我们古老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收藏它,就等于收藏我们的古老文化。”
麦克表示,摆在眼前这袭传统结婚礼服,是他的老祖母足足花上两年的时间,全情投入地缝织而成的。
他小心翼翼地拉起了一只袖子,对我说道:
“你瞧,单单一只袖子,便得用上两个月的时间去织哪!每一抹色彩、每一道图案,都是对传统热烈的礼赞啊!”
“的确美丽。”我啧啧赞美:“在马其顿,喜欢收藏这类古董衣服的人多不多?”
麦克耸耸肩,说道:
“买来收藏的,全都是外国人,其中又以德国人居多。”
啊,“身在宝山不识宝”的这种现象,原来是世界性的啊!
麦克的祖母和母亲,都是坚守传统的人,她们坚持认为她们所缝织的,不是传统服装,而是传统文化,所以,不愿让这门技艺失传。麦克是家中独子,身为男性,不学织工,然而,母亲老早已对他表示,他未来的妻子,必须喜欢织工,因为娶她入门之后,必须承接衣钵。
他摊摊手,无奈而又幽默地说道:
“母亲的要求,使我在婚姻上成了滞销货哪!直到今天,我还是个单身汉呢!试问,又有哪个女子,愿意把大好的青春岁月埋葬在散发着死亡气息的传统里呢?”
我在麦克的眼神里,读出了他心中的遗憾。
然而,不是娶妻无望的遗憾。
而是别的……